文 | 本刊记者 沈小波
2017年李鸿双甫一上任晋煤集团董事长,就召开了深化改革推进会,对晋煤下一步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
李鸿双是典型的晋煤子弟,从参加工作始就在晋煤工作,从晋煤下属煤矿技术员,一步一步直至成为晋煤集团的掌舵人,由李鸿双来推动晋煤集团的深化改革,再合适不过,他对晋煤了如指掌。
晋煤集团前身是晋城矿务局,坐拥全国最优质的无烟煤资源,从2000年改制后,经历了煤炭“黄金十年”大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以煤为主,年收入超千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但晋煤集团正面临着双重挑战。
中国能源清洁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作为煤炭生产大省,2017年习近平主席勉励山西要当能源革命的排头兵。作为山西最大的煤炭企业之一,晋煤集团必须在煤炭业务之外寻找新的突破。
同时,晋煤集团也是山西省属的国有企业,山西国企国资深化改革正在路上。山西省省委书记楼阳生要求国企国资改革要“根上改、制上破、治上力”,晋煤集团亟需自我改革。
有鉴于此,李鸿双在晋煤提出了“二次转型”的战略布局,既面对晋煤集团的新挑战,也解决遗留的历史老问题。事情千头万绪,但改革还得一步一步来,如今距李鸿双上任晋煤董事长已经三年了,晋煤集团二次转型成效如何?自身体量庞大的煤炭、煤化工业务又向何处去?近日,《能源》杂志专访了晋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鸿双。
《能源》:2017年您刚上任就提出要深化改革,提出了“二次转型”的战略,如何看待这个战略的意义?
李鸿双:回望晋煤走过的路,企业的“一次转型”起步于2000年公司制改制。随后的20年,我们从提出“煤气电化综合发展”,到逐梦“亿吨基地、千亿规模、百年企业、能源旗舰”,再到形成“一核四翼、六大板块”,企业乘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经济规模也从几十亿倍增到上千亿规模。但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深刻认识到,规模增长、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树立“高质量、低成本”发展理念,彻底摒弃过去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通过变革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加快转变,才能闯出新路、赢得未来。
转型变革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冷静分析、深刻反思企业“一次转型”的历程,结合传统产业当下面临的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催生的各种新业态带来的新挑战,我在深化改革推进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二次转型”的概念,随后经过深入调研,集团党委讨论研究,在次年初召开的六届二次职代会上,正式全面开启了集团公司“二次转型”新征程。
“二次转型”与原先的“六大板块”“一核四翼”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相比“一次转型”,“二次转型”的核心目的,就是立足集团公司产业布局,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好地挖掘比较优势、用好后发优势、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能源》:三年以来晋煤“二次转型”和深化改革的具体成效如何?
李鸿双: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我们已建成两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实现全国首个“5G+智能掘进机”无人化掘进。
针对新型煤气化技术对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的传统固定床制气工艺的冲击,我们与航天六院、中国化学赛鼎公司和上海倍能公司合作,成功研发“晋煤H炉、晋煤S炉、晋煤L炉”适应无烟块煤的三种先进工艺、新型炉型,与传统固定床工艺相比,具有更节能降耗、更加环保、单炉产气量大、气体组分好、碳转化率高、安全保障好、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且全部实现国产化替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推动全国无烟煤清洁高效利用和传统煤化工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路径。
在燃气产业上,我们抢抓中央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契机,累计施工地面煤层气钻井5800余口,井上下煤层气年抽采量超过30亿立方米,1500米以上深部区块井组预抽试验成功,在山西全面推广采空区(废弃矿井)煤层气开发,建设的山西(晋城)煤层气装备制造基地首个高端钻机生产项目即将投产,正在全力建设国家非常规天然气基地。
在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上,我们在全省率先完成公积金机构整建制移交;全面完成“三供一业”维修改造、社区职能和部分市政资产分离移交;企业医院完成改制,引入新里程8.35亿元,整体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在落后产能退出、僵尸企业处置上,我们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3年累计关闭13座矿井,退出落后产能1185万吨,先进产能占比由2017年的57.72%提高到2019年的68.5%。今年,我们还将关闭退出5座,合计退出落后产能640万吨/年。
在老旧矿井退出过程中,我们发挥矿井区位、熟地资源优势,以跨界思维开放合作。比如1958年建设的功勋老矿——古书院矿引入华谊启明东方优质民企,共同打造华谊星剧场项目;王台铺矿积极走出去承接产业转移,引入中盛建材建筑材料项目;凤凰山矿也已打造成为教育培训和管材制造“双基地”。
同时,我们下决心剔除低效无效资产,稳步推进“处僵治困”,3年累计完成48家法人机构清理、6家“僵尸企业”处置、2家特困企业脱困。
在管理提质提效上,我们通过降本增效、开拓市场、加快项目建设,2019年降本增效16亿元以上,实现利润40.40亿元,净资产增长70.5亿,资产负债率再降0.91个百分点,创下近8年来最好水平。
《能源》:“二次转型”过程中,您觉得最难的部分是哪一部分?
李鸿双:转型最难的还是观念的转变。我们与发达地区、先进企业最大的差距还是思想上的差距,最终才会形成发展上的裂谷。
比如,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在遇到新矛盾新问题习惯于“向后看”,看有没有成规惯例可循、有没有现成经验可用。而对标一些先进企业的干部,遇到新矛盾新问题都是“向前看”,用创新的思维寻找解决办法。
人是一个组织最核心的资源和要素。所以,我们积极组织人走出去,实施了中高层管理人员、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常态化工程,组织近200名中层领导干部赴浙江大学,围绕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国资国企改革等重点课题开展“头脑风暴式”培训。通过学习参观,使大家进一步认清了企业及自身在战略决策、发展视野、创新创造、能力担当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间存在的差距,引导大家摒弃原有的拼资源、拼投入、拼消耗的粗放发展路径模式,从守旧守成中解放出来,从窄视野、小格局发展中解放出来,勇于打破自己身上的“紧箍咒”,增强了改革与危机赛跑的忧患意识,全面提升了抓改革、促转型的视野和能力。
同时,我们还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想办法,出台了《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责办法》《正确把握改革转型中监督执纪政策、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意见》,为担当的干部担当、为负责的干部负责,对推进改革转型起到了保障作用。
《能源》:近三年来,晋煤从规模型向价值型转型,有哪些变化?
李鸿双:从规模型数据上看,企业“一次转型”以来,营业收入从2001年17.8亿元,增长到最高时2014年的1941.17亿元,可以说是几何式的增长。但从2014年以后出现了拐点。2017年新一届班子上任当年的收入是1666.58亿元,到2019年1741.89亿元,规模型指标的增速明显放缓。但从价值型指标上看,企业增加值从2017年的305.5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41.60亿元。特别是资产负债率创下近9年来最低水平,比2016年底下降了9.54个百分点。
《能源》:请您谈谈煤炭、煤化工在晋煤的战略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
李鸿双:晋煤因煤而兴,特别是作为优质无烟煤重要的生产基地,我们已经累计为国家经济建设供应优质无烟煤超10亿吨,年产量占到全国近20%、山西省近30%。特别是无烟煤发热量高、低灰、低硫、低挥发分,独具清洁燃料的天然特质,无论是直接作为民用燃料还是化工原料都是最优质的煤种。
从定位上讲,煤炭始终是我们的核心产业,是企业转型的基础。瞄准未来,我们也正在围绕“六新”突破,攻关石墨烯高端碳材料,加快培育无烟煤基炭石墨材料、锂硫电池、硅碳负极、超级电容储能技术等新产业、新技术、新项目,提升煤的附加值,努力推进基础燃料煤、原料煤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材料煤转化。
煤化工是我们的优势产业。目前,晋煤已经在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建、控股了21家化工生产、研发、销售、投资二级公司和1家煤化工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战略布局,均具备明显优势。
煤化工是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重要路径,当前,我们正在沿着“高端化、差异化、市场化、环境友好型”方向,依托产学研创新和军民融合,成功研发出了“晋煤H炉、晋煤S炉、晋煤L炉”适应无烟块煤的三种先进工艺、新型炉型,各项经济效益和环保能耗指标均处国内领先地位。
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与中国化学合作,借助化工产能规模优势以及煤制氢成本优势,加快布局氢能产业示范项目,充分挖掘弛放气等化工尾气的高质化利用价值,开展高纯度、低成本氢气生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并依托我们在国内建设的首座加氢加气合建站,打通煤化工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示范路线,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