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雪峰
关键词:敦煌;石窟;壁画;艺术风格
随着朝代的变迁与更替,西魏的开窟造像将北魏的“瘦骨清像”为特点的造像风格发展和变化,极大的丰富了造像开窟的手段和方式。所谓“瘦骨清像”的造像风格,是指西域的佛教传入南朝属地后,与本土的道教及玄学巫术等等思想汉化结合,按照当时中原市井气的审美影响以及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创作的一种以瘦为美的造型风格。历史上对“瘦骨清像”这种风格的明确记载来自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后来在宋、齐年间(420~502年)这种风格在顾恺之的基础上由陆探微等大家发扬光大,从此“瘦骨清像”开始发展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最初的民族征战和北魏统治期间,对各个民族实行了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在征战中更是多数时期对民族实行惨无人道的疯狂屠杀,致使民族矛盾非常尖锐,所以农民起义也一直时有发生,北魏孝文帝上台后,为了解决民族矛盾危机,实行汉化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而这种汉人“瘦骨清像”为美的审美风格就像是为孝文帝改革准备的一样,一下子在佛像造像,人物画等等方面开花式的铺展开来,以开凿佛教洞窟为例,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石窟中尤其可以看到这种风格。这类风格人物通常形体瘦长(甚至拉伸到不正常的人体比例),皮肤均白皙细腻,人体特征较为女性化。
西魏的开窟形式除了在延续北魏中心塔柱式窟的基础上,发展出殿堂式开窟形式,这也反应了敦煌当地的宗教信仰从“绕窟观佛”向供养礼拜的方式转变。中心塔柱式的洞窟风格(第437、435、431等窟)基本与北魏没有明显区别,只是在佛像衣纹服饰的处理方式有些许不同,显得更加立体和细腻。相比之下,第二种殿堂式的洞窟形式更能反应出西魏莫高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佛像造像上,虽然保持了部分北魏时期的手法和特征,但人物比例却被大大的拉长,甚至超过了正常的人体比例特征,比如249窟的两侧供养菩萨,体态承“S”型,身高比例被明显拉长,在服装衣纹的装饰下显得体态较为优美。当然,在249窟最为注意的应该是他的窟顶:整个洞窟的窟顶绘画饱满多变,题材除了佛教的摩尼珠和阿修罗等佛教题材,还有道教的西王母个东王公等,更有风、雨、雷、电四个神仙在四方分布,并且呈现出阴阳两极的观念,这反应了当时佛教正在吸收儒家忠孝观念和道教神仙思想,一个窟顶把佛教、道教、儒家和民间神鬼传说等等都包容在内,这不仅反映出当时敦煌地区佛家、儒家、道教以及民间神鬼传说等共存、发展与融合,也表现了我国古代工匠超高的想象力与宇宙观。
虽然249窟较为精美,但窟内东侧大部分已经坍塌损毁,窟内一些佛像也已经有所损毁,反观第285窟则相对保存完好。不仅如此,它还是敦煌现存最早有明确记录年份的洞窟,被敦煌考古学家用来判断早期窟型断定年代的标准窟。窟内主尊佛身穿红色汉式袈裟,部分手臂略微残损,衣纹线条较为流畅,体态微瘦,反映出受到“瘦骨清像”的影响。窟内不仅塑有佛像,还配备禅室供僧徒修行打坐,并且画有一组僧人坐禅打坐的场景,能让在此处修行之人受画作影响迅速冷静下来,一心向佛。窟内佛像不仅精美灵动,壁画也有新的突破。在窟内的壁画,整体上是继承了北魏的大致风格,但是在题材刻画上却极大的丰富了,比如鸠摩罗天、四大天王、日天、月天等等。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些题材的出现是早期密宗教派的图像雏形,和现有的密宗教派里多个形象也能有所联系,这也反映出西魏敦煌地区洞窟艺术的杂糅与融合。
通过对第249窟和对285窟作了一些简单的介绍和分析,可以很形象的展示洞窟朝代变更带来的影响,拓展的新内容以及变更也能对当时的社会学、神话学、历史学做出分析和剖析。直到557年西魏丞相宇文泰发动宫廷政变,建立北周王朝,敦煌地区也归属于北周统治,直到杨坚灭北周建立隋朝为止,短短25年却没有停止对莫高窟的开窟,反而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
虽然北周政权统治的时间很短,但是却能同时开掘15个洞窟,可见北周政权对敦煌佛教事业的重视程度。洞窟的形式也主要继承前代的中心塔柱式和覆斗方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小部分的变形探索与尝试。在塑像上,更是与之前西魏有着很明显的变化:形体由瘦长飘逸发展为矮壮敦实,并且在此基础上有两种方向的发展,一种突出面部刻画至细腻,并且突出衣服及身体细微转折,肌肤也较为白嫩光滑,这类塑像在第438窟等部分塑像均有所提现,显然这种风格的塑像是从西魏的风格沿袭发展而来。相比之下,另一种风格则是用平整及概括的方式表达人体结构,似乎有意将人体概括抽象化,这种風格的塑像在第428和第296等洞窟部分塑像均有所体现。除了塑像方面,北周壁画风格也有两种体现,一种是继承西魏的传统画法,一种是由本地画风结合西域画风杂糅形成的新画风,这两种画风往往存在同一个洞窟内,彼此却不会产生视觉和内容上的冲突,反而因为不同的技法丰富了整体的视觉层次。
总之,在整个敦煌早期艺术时期(366~580年)从乐僔开窟开始到杨坚灭北周建立隋朝之间,敦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西域到汉化的过程,随着各个朝代对佛教的不同程度重视以及供养人的财力支持,敦煌地区早期的佛教事业探索也为后来敦煌佛教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成为了不可分割的重要历史探究部分。
参考文献
[1]萧默.敦煌建筑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
[2]樊錦詩, 馬世長,關友惠.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M]甘肅民族出版社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J]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