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思 赵宇龙 邱鹰梅
基层立法联系点堪称民意“直通车”,可以有效打通民意征集的“最后一公里”。嘉兴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探索创新,因地制宜,以规范化建设推动联系点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基层民意直通点”“基层普法宣教点”“基层治理助力点”。
“请大家说说,对《嘉兴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草案)》有什么意见建议?”
9月9日下午,在嘉兴市秀洲区新城街道亚都社区立法联系点,一场特殊的意见征询座谈会正在召开。这场会议,征集的是对地方性法规草案的建议,参与的有普通居民、专业律师、基层执法人员等等。会后,联系点的联络员会将相关意见建议梳理好,交给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就这样,社区群众最接地气的声音直接传递给了立法机关,“高大上”的立法工作“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嘉兴,这样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还有13个,覆盖全市7个县(市、区),包含政府部门、乡镇机关、社区、基层执法单位、企业、律所等。在这些百姓身边的“小平台”里,鲜活的民意纷至沓来,为立法工作汇聚起民众的“大智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这棵“参天大树”,有了民意的滋养,根深叶茂。
在家门口也能参与立法工作
今年元旦,《嘉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亚都社区党委书记胡效忠清楚地记得,当天,很多社区的居民在看到条例全文时,都十分激动。
“条例对住宅小区公共区域堆放物品等行为设置了责任条款。”“条例删去了很多倡导性的内容。”胡效忠说,这些都是条例草案征求意见时,社区居民通过立法联系点提出的意见建议。
“没想到我们的建议真的被采纳了。”金有余是亚都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参加过几次立法意见征询座谈会,他感慨,“我从没像今天这样,感觉立法可以离我们老百姓这么近。”
胡效忠介绍,亚都社区从2016年被确立为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通过“1234”工作机制,为群众参与立法提供了有效的沟通平台。“我们组建了一支联络员队伍,畅通线上线下两条渠道,明确联系点收集意见、开展座谈、报送反馈三项职责,建立了集中学法、规范办理、代表联络、工作保障四项机制。”
为了广泛收集到民意,亚都社区立法联系点的联络员队伍包含了人大代表、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物业代表、企业代表和商户代表等,同时建立了社区微信群、QQ群,确保地方性法规草案能第一时间、更大范围被社区居民看到。
“同时,我们建立了由律师、行政执法、公安、环保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基层立法联系点人才库。”胡效忠表示,这样能提高民意的有效性、专业性,有助于提高立法质量。
群众的声音有没有“打水漂”?这是关系立法联系点可信度的關键问题,也是提高群众积极性的一大法宝。“无论意见是否被采纳,我都会向建议者反馈。”胡效忠说,有时候就是一个电话或一条信息,但大家就知道自己的声音被听见了。
四年来,亚都社区立法联系点组织了近10次立法意见征询座谈会,从最初的鲜为人知到现在的家喻户晓,社区居民参与立法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提出的意见越来越精准,被采纳的建议也越来越多。
固本强基,联系点工作“开花结果”
立法是个利益博弈的过程,法律草案征求意见的时候,强势群体的声音往往很大,对比之下普通百姓的声音就会显得微弱,容易听不见。基层立法点就像是民意的“扩音器”,把普通百姓的声音传递上来。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个“扩音器”的作用?对此,嘉兴市人大常委会一直在探索。
自联系点设立后,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指导各联系点扎实开展各项组织工作,促使相关工作很快步入轨道。
“我们在每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确定一名负责人、一名联络员,加强与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工作联系,逐渐打造成以基层立法联系点广泛采集立法意见建议为主体,县级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驻县级立法咨询专家为补充的‘一体两翼基层立法意见征求网络框架。”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罗建明介绍。
同时,市人大常委会重视提升立法联系点“软实力”,要求立法联系点负责人和联络员加强立法学理论业务知识的学习,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考察等方式为相关人员提升本领搭建平台。
“因地制宜、各擅其长,是嘉兴市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一大特点。”罗建明说,这些年,各个联系点结合自身工作,各显神通探索独具特色的履职途径,成效明显。
比如,桐乡市梧桐街道杨家门社区立法联系点依托社区的社会组织——老叶法律诊所,作为开展日常工作的平台。“老叶法律诊所”每周三上午由四位退休法官和二位律师志愿者在社区轮流“坐诊”,开展法律咨询、政策宣传,征集意见建议、收集民情信息,并接受群众对基层人大立法工作的监督。此外,社区还利用民情恳谈会、议事会、选民座谈会等平台,收集人民群众对立法和执法方面的意见和呼声。
又如,独山镇把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与学习宣传、执法检查、信访监督工作结合起来;新都实业公司则把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与学习宣传、公司的管理制度、员工的劳动关系相结合,使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与本职工作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广听民声、广聚民意、广纳民智、广采民长。四年来,1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就10件地方性法规、5件年度立法计划召开座谈会50余次,征集到意见建议300余条,协助开展执法检查、立法后评估3次,为嘉兴地方立法助力。
规范化助推,让基层民主制度的“根系”扎得更深更牢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时强调,“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正是对这种“全过程民主”最生动的演绎。
不难看出,经过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实践,街道的居民议事会、单位的党小组会,甚至街头巷尾的拉家常、社区里的一次走访……常见的生活细节都成了民意汇集的见证,民主的根系深深地扎进了基层。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立法联系点的工作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嘉兴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徐寒飞说,如何处理好“泛”和“专”、“立”和“行”、“主”和“治”的关系,是当前和今后做好联系点工作可以思考的一个方向。“比如,如何合理确定主题,提高立法意见征集质量?如何完善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如何适当扩大联系点功能外延?如何提高站位,将立法意见的征集融入工作大局?”
为进一步发挥好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作用,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在总结四年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层立法联系点规范化建设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8月18日,市人大常委会在海宁市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胜利社区正式启动了基层立法联系点规范化建设工作,以打造“基层民意直通点”“基层普法宣教点”“基层治理助力点”为目标,力促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规范化建设旨在推进立法联系点硬件建设标准化、软件建设制度化、联系指导常态化、地方立法信息化。海宁市胜利社区立法联系点作为规范化建设试点,如何开展工作?海宁市人大常委会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开始了探索。
走进胜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一楼大厅的显眼位置,摆放着一台触屏一体机,这是基层立法联系点网上窗口,是为基层立法联系点量身定制的法治资源集成平台、民情民意筛选池、立法普法台账库。
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利用互联网,把嘉兴人大、浙江人大,直至全国人大的立法、法治信息资源,一路链通接到了社区最基层。在这里,可以搜索全国的法律法规,查看全国人大、省人大、嘉兴人大的年度立法计划,还能看到各个法律法规草案征集意见的信息。
“今后,包括提出立法建議项目登记、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登记、参与立法调研和立法课题研究登记、参与执法检查和立法评估登记、开展法律法规宣传登记等在内的台账都会在这上面公开。”海宁市人大法制(监察和司法)委主任委员王晓圆表示,运用互联网实现远程操控,海宁市人大法制委可以对这些台账进行整理、审核、上传,确保立法联系点上线公开内容质量,强化对基层立法意见建议的专业性提炼与管理。
此外,网上窗口还能链接到胜利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室,“点”“室”联动提炼民情共享“数据库”。胜利社区立法联系点负责人张海青表示,网上窗口把人大代表联络室各项活动与立法联系点活动有效整合,互推互助共建共享,把“老百姓家门口的立法联系点”特质与人大深植基层的优势有机结合,进一步促成“1+1>2”的效果。
信息化助力,综合集成,为收集民意进一步“开源”,也将为法治宣传教育播种。
据悉,当天同步启动的还有设在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吾拉讲法”法制学堂。今后将邀请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专家来为社区居民讲课。
“过去,我们通过分发各类宣传册、胜利文化大舞台等渠道来普及法律知识。”张海青说,借着这次试点的契机,胜利社区的普法工作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记者看到胜利社区立法联系点的年度计划安排,每月都有不止一项活动,形式上有宣传、有讲课、有上门服务、有与社区其他活动的融合互动,内容上包括反诈骗、餐饮油烟管理、养犬管理、反家暴等,既是社会治理的热点焦点,又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同时,立足基层立法联系点,海宁本级的法治专家团队,包括人大法律监督专家库成员、公检法司等,也整合到了点上建立协同联系关系,定期开展活动。这些都大大拓展了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内涵和功能。
展望今后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深化与发展,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建明说:“胜利社区要充分发挥好试点作用,打造成嘉兴1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样板和示范,为全市基层立法点规范化建设提供一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