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蔷新
(永城市农业农村局,河南 永城 476600)
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和地下害虫、蚜虫等病虫害严重影响小麦优质高产,不同的包衣剂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控效果也不一致[1-3]。鉴于此,研究了27%苯醚·咯·噻虫悬浮剂、31.9%戊唑·吡悬浮剂、10%苯甲·吡虫啉悬浮剂、55%甲拌磷乳油4种种子处理剂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对产量三要素的影响,为筛选防治效果好、节本增效、绿色环保的种子处理剂提供科学依据。
供试药剂4种:27%苯醚·咯·噻虫悬浮剂(先正达公司)、31.9%戊唑·吡悬浮剂(拜耳公司)、10%苯甲·吡虫啉悬浮剂(登封金博公司)、55%甲拌磷乳油(天津京津农药厂)。
试验田设置在永城市薛湖镇曹大庄村丰产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田内,两合偏砂土质,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大豆,常年小麦产量水平在6 750 kg/hm2左右,代表永城北部土壤肥力水平及平均产量水平。
该试验采取大区试验示范,设置5个处理,不设重复,每个处理面积为0.333 hm2,空白对照面积为0.067 hm2。
处理1:27%苯醚·咯·噻虫悬浮剂30 g,对水60 mL,用拌种机械均匀拌种15 kg,阴干后播种。
处理2:31.9%戊唑·吡悬浮剂50 g,对水50 mL,用拌种机械均匀拌种15 kg,阴干后播种。
处理3:10%苯甲·吡虫啉悬浮剂220 g,用拌种机械均匀拌种15 kg,阴干后播种。
处理4:55%甲拌磷乳油50 g,对水50 mL,用拌种机械均匀拌种15 kg,阴干后播种。
处理5:空白对照(白籽不包衣),直接播种。
于2018年10月19日播种,小麦品种百农207,播量为225 kg/hm2。播种时墒情一般,没有浇底墒水,因土壤质地两合偏砂,确保了出苗整齐。施底肥45%配方肥(氮∶磷∶钾为24∶14∶7)975 kg/hm2,翌年3月下旬追尿素150 kg/hm2。2018年11月下旬进行化学除草并防治红蜘蛛(种子包衣对红蜘蛛无效),2019年3月29日用0.01%芸苔素内酯150 mL/hm2+30%吡唑·戊唑450 mL/hm2施药1次;4月24日小麦扬花初期,用43%戊唑醇300 g/hm2+18.7%丙环·嘧菌酯750 mL/hm2+2.5%高效氯氟氰菊酯900 mL/hm2+0.01%芸苔素内酯150 mL/hm2+98%磷酸二氢钾1.5 kg/hm2,对水稀释均匀喷雾,以防治赤霉病为主,兼治其他病虫害。
2018年11月15日调查小麦播种后出苗情况,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1 m双行株数,计算各处理群体。2019年2月下旬再次调查群体;4月22日小麦抽穗后,调查常发病虫害发病情况;6月7日,小麦收获前进行田间测产,收获后考种测产。
用Excel 2007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处理1出苗率为97.2%,且出苗早,出苗整齐,根系发达;处理2出苗率为94.0%,出苗稍晚,播种深度超过4 cm对出苗有一定影响;处理3出苗率为94.2%,出苗正常;处理4出苗率为91.7%;空白对照5出苗率仅为87.5%。
处理1群体为1 308万茎/hm2,分蘖粗壮,小分蘖少,无病虫危害,小麦返青起身拔节早;处理2群体为1 290万茎/hm2,分蘖比较粗壮,小分蘖比较少,无病虫危害;处理3群体为1 273.5万茎/hm2,长势较好,无虫害,但有轻微的纹枯病危害;处理4群体为1 155万茎/hm2,病害和蚜虫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小麦长势一般;空白对照处理5群体为1 089万茎/hm2,地下害虫年前已造成田间死苗,春季纹枯病、蚜虫发生较重。
参照《NY/T614—2002小麦纹枯病测报调查规范》,结果如下:处理1纹枯病病株率6.2%,严重度100%的病株达到Ⅰ级指标(基部叶鞘有病斑,但未侵入茎秆为害),无其他病虫害发生;处理2纹枯病病株率11.5%,严重度98%的病株达到Ⅰ级指标(基部叶鞘有病斑,侵入茎秆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4以下),2%的病株达到Ⅱ级指标(侵入茎秆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4~1/2),无其他病虫害发生;处理3纹枯病病株率20.0%,严重度75%病株达到Ⅰ级指标(基部叶鞘有病斑,侵入茎秆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4以下),22%病株达到Ⅱ级指标(侵入茎秆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4~1/2),3%的病株达到Ⅲ级指标(侵入茎秆的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2~3/4),无其他病虫害发生;处理4纹枯病病株率57.6%,严重度 50%的病株达到Ⅰ级指标(基部叶鞘有病斑,侵入茎秆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4以下),37%的病株达到Ⅱ级指标(侵入茎秆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4~1/2),13%的病株达到Ⅲ级指标(侵入茎秆病斑宽度占为茎秆周长的1/2~3/4),无其他病虫害发生;处理5纹枯病病株率55.9%,严重度 47%的病株达到Ⅰ级指标(基部叶鞘有病斑,侵入茎秆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4以下),30%的病株达到Ⅱ级指标(侵入茎秆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4~1/2),23%的病株达到Ⅲ级指标(侵入茎秆的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2~3/4),地下虫造成的死苗率5.1%,无其他病虫害发生。
由表1可知,处理1小麦产量三要素协调,产量最高,单产为7 323.0 kg/hm2,较相同投入成本的处理2(7 015.5 kg/hm2)增产4.38%,按2.1元/kg最低收购价计算,收益净增加645.75元/hm2。处理1校空白对照处理5(5 718.0 kg/hm2)增产28.07%;处理3比处理4(5 994.0 kg/hm2)增产9.33%。处理3比空白对照处理5(5 718.0 kg/hm2)增产14.61%。
表1 不同种子包衣剂处理的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用先正达的27%苯醚·咯·噻虫悬浮剂、拜耳公司的31.9%戊唑·吡悬浮剂、登封金博的10%苯甲·吡虫啉悬浮剂进行小麦种子包衣,小麦出苗率均显著优于55%甲拌磷乳油和白籽不包衣播种,但31.9%戊唑·吡悬浮剂拌种后对播种深度、墒情要求较高,含有的戊唑醇对出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从小麦出苗后的长势、分蘖、成穗率、对病虫的总体防控效果和最后产量表现综合分析,以先正达生产的27%苯醚·咯·噻虫悬浮剂(每毫升包衣剂包衣0.5 kg小麦种子)效果最好,小麦苗齐苗壮、根深叶茂,成穗率高,前期无病虫危害(红蜘蛛除外,种子包衣对红蜘蛛无效),控制期长达半年以上,春季少打1遍药,符合国家农药减量增效、绿色环保的要求,可以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