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风力发电可有效利用风能资源,降低对煤炭、石油等传统非再生能源的依赖,拓宽能源供给渠道。近年来,我省风力发电发展很快,正在逐步改变以往的能源结构。但是,风力发电在设施建设时,扰动地表面积与强度均比较大,毁坏生态植被,容易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1]。本文以山西华电平鲁新能源有限公司平鲁东平太10万千瓦风电项目为例,分析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根据项目组成及施工特点,合理布设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临时措施,以期为同类地区风力发电场的水土保持措施合理布设提供参考。
山西华电平鲁新能源有限公司平鲁东平太10万千瓦风电项目,位于朔州市平鲁区向阳堡乡东平太村一带,场址中心距平鲁区约23 km,地理坐标为112°16′-112°28′E、39°37′-39°44′N之间。本工程为新建工程,工程等级为Ⅱ级,总装机容量100 MW。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安装31台单机容量为3 200 kW的风力发电机组,并配套箱式变压器;新建220 kV升压站1座;31台风机分4个回路集电,第一回路连接9台风机(F01-F08、F11),第二回路连接7台风机(F12-F18),第三回路连接7台风机(F09、F10、F19-F23),第四回路连接8台风机(F24-F31),集电线路总长度47.50 km,其中单回路39.00 km,双回路8.50 km;施工用电从张小峰村10 kV线路T接,线路总长度630 m,每隔50 m架设一混凝土电杆,将线路引至施工生产生活区内变压器;检修道路总长度43.00 km,其中拓宽原有乡村道路10.00 km,新建道路33.00 km,设计路面宽5.5 m,转弯半径25 m,采用泥结碎石路面;升压站进站道路从附近乡村道路引接,新建道路120 m,设计路面宽5.5 m,采用砂石路面。工程建设总占地面积54.87 hm2,其中永久占地32.49 hm2,临时占地22.38 hm2;占地类型为旱地4.75 hm2,有林地5.12 hm2,其他草地42.50 hm2,农村道路2.50 hm2。工程建设范围内无拆迁及移民安置问题。工程建设共动土石方总量57.44万m3,其中挖方28.72万m3,填方28.72万m3,无弃方。工程于2019年5月初进行施工准备,预计2020年4月底完工并投入试运行,总工期12个月。
项目区位于山西中北部多字型构造北端西南边缘,地貌类型属黄土缓坡丘陵区,地形较平坦,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 465-1 692 m。项目区气候类型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气温较低,降水较少,风力较大。据资料:年均气温3.9℃,极端最高气温37.4℃,极端最低气温-29.2℃;年均降水量410.6 mm,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77.5%;年均蒸发量2 118.4 mm,相当于年降水量的5.16倍;平均风速3.4 m/s,瞬时最大风速23.0 m/s,主导风向为西北风。项目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栗钙土,地表植被覆盖率较高,且长势良好。项目区为中度水蚀区,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4 000 t(/km2·a),土壤容许流失量1 000 t(/km·2a)。
项目组成包括风机箱变场区、升压站区、交通道路区、输电线路区和施工生产生活区。项目建设呈现点多面广特征,对地表的扰动以线性破坏为主。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具有点、线、面侵蚀共存,水蚀与风蚀交替产生的特点。风电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开挖、填埋等作业频繁,使原生地表的覆盖物和土壤结构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土壤抗蚀性降低,而且恢复难度较大[2]。
施工期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于风机箱变场区和交通道路区。由于每台风机位置相对独立,施工点多而分散,在开挖、回填、搬运、安装过程中,如未对扰动地表进行临时防护,易发生严重水蚀和风蚀。项目区属晋北风沙区,原生草地如遭到扰动破坏,风蚀沙化现象尤为突出。为满足运输风机大件需要,需新建较长的施工道路,动用大量的土石方,线状扰动破坏尤其严重。这两个区域,在基础开挖、回填、场地平整等土建工程时,不可避免地要扰动原地貌,损坏原地表土壤与植被,并形成松散土堆及边坡,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在降雨和地表径流作用下,极易造成新的严重水土流失。据测算,施工期的水土流失情况见表1,各分区的新增土壤侵蚀模数见图1。项目建成投产运行后,场区内大部分建(构)筑物、道路等征占用地将采取硬化或植物绿化等措施,人为水土流失将显著降低。
表1 平鲁东平太10万千瓦风电项目施工期水土流失预测情况表
图1 分区新增土壤侵蚀模数
根据项目建设总体布局、施工工艺,结合项目区立地条件及水土流失特点,综合运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科学合理地布设防治措施,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措施综合体系(见表2)。
风机箱变场在基础开挖与场地平整阶段易发生水土流失。风机机组多位于山坡、山脊部位,土层较薄,土壤贫瘠,植被恢复难度大。施工前要对其进行表土剥离、保存,并对剥离的表土进行拦挡、苫盖,以用于后期的植被恢复;施工过程中,为避免因降雨、大风引起基础开挖临时堆土产生水土流失,采取临时挡护和苫盖措施;为了增加场地地基及边坡的稳定性,对部分风机箱变场吊装场地坡脚采用植生袋堆筑的方式进行防护;施工后期,将表土回覆至风机箱变场绿化区域,对风机箱变场吊装平台临时占地进行全面整地,采取乔草结合方式恢复植被。
升压站位于地势较为平缓的山坡上,主体工程已设计采用浆砌石矩形断面排水沟与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绿化措施,新增表土剥离、临时拦挡、苫盖等措施。施工前需要进行表土剥离、保存,并对其进行拦挡、苫盖;施工后期,将表土回覆至绿化区域,以用于植被恢复。
表2 分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表
交通道路防治区是水土流失重点区域,该工程道路尽量利用原有道路拓宽使用,以减少对地表的扰动,同时需新建部分道路。该工程交通道路包括风机箱变场检修道路和升压站进站道路。根据沿线地形将检修道路分为3类,分别是A类(半挖半填段)、B类(宽梁上段/平地段)和C类(窄梁上段)。
施工前,对道路永久占地范围内的表土进行剥离,就近堆放于交通道路绿化带区域,并对剥离的表土采取彩条布苫盖的方式进行防护;施工后期,将表土回覆至风机箱变场检修道路绿化区域。
A类风机箱变场检修道路:边坡高度大于3 m下边坡(10 m宽)填方段采用分层填筑,每4 m宽设置一马道,马道宽2 m,每层(共2层)填土边坡坡脚采用单排植生袋(带草籽)拦挡;边坡高度小于或等于3 m下边坡段,坡脚处只采用单排植生袋拦挡。
为了有效拦截和引导路面径流排泄,在A类风机箱变场检修道路靠山体一侧修筑排水沟,与自然沟道衔接。边坡高度大于3 m上边坡段,修筑浆砌石骨架护坡;施工结束后,对道路绿化带进行全面整地并植树种草。
在A类风机箱变场检修道路边坡高度大于3 m段绿化带、边坡高度小于等于3 m段远离山体一侧绿化带和B类风机箱变场检修道路绿化带,种植单排樟子松,樟子松间隔撒播种草;在A类风机箱变场检修道路边坡高度小于等于3 m段靠山体一侧绿化带,种植单排爬山虎,间隔撒播种草;在浆砌石骨架护坡内、A类风机箱变场检修道路下边坡施工临时占地和C类风机箱变场检修道路施工临时占地,采取灌草结合种植方式恢复植被。
在升压站进站道路绿化带,种植单排樟子松,樟子松间隔撒播种草。
输电线路区施工中对地表扰动较轻,水土流失规模相对较小。该区域施工前不需要剥离收集表土,以减小地表扰动程度和表土堆存期间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但是,需要注意土方开挖堆存及回填工序,使原有表土回铺后仍处于表层。施工过程中,对塔基基础开挖临时堆土采取彩条布苫盖的方式进行防护;施工结束后对施工临时占地,占地类型为旱地的进行全面整地后复耕,对其他扰动地表采用栽植灌木的方式恢复植被。
施工生产生活场地占地面积较小,占地类型为旱地。施工前,对其进行表土剥离,并对剥离的表土进行拦挡、苫盖;施工过程中,对其采用彩钢板临时拦挡;施工结束后,将收集起来的表土回覆后进行全面整地复耕。
山丘区风电场项目,建设周期短,水土流失时段主要集中在施工期,风机箱变场区和交通道路施工区是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由于建设区立地条件不佳,后期植被恢复难度大。因此,工程建设期要特别重视对表土的剥离、保存与利用。在地表开挖或回填施工区域,施工前进行表土剥离,施工后期将表土回覆到绿化或复耕区域,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并持续做好植被后期恢复的管护工作。施工中不可避免地要扰动原地貌,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如不采取有效防护,在大风和暴雨侵扰下,松散堆积物和开挖面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建议施工单位优化施工工艺,尽量做到土石方挖填平衡,减少地表扰动范围,并做好临时堆土(渣)的拦挡、苫盖防护措施。总之,建设单位要提高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按照各分区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各项防治措施实施,有效减少因工程建设所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保障风电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