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国,李雪丽
(大连民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
2019年5月,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其中,“新文科”强调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经济学等课程中,以培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1-2]。实验教学是高校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一直以来都是培养理工科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但对文科而言,往往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3-7]。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科需要重视实验教学,并通过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
民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以培养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思维,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尤其是与民族地区旅游业相关的经营、管理、规划、策划、咨询、培训和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目前,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与新时代旅游相关企业需要懂得专业理论知识,并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开展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设计研究,可为民族地区培养旅游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也可为提升民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新文科建设就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并具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其中“创新性”是指要通过新的学科增长点,对传统学科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寻求中国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的突破,实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融合性”是指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或拓展,也可以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文理交叉、文医交叉、文工交叉等新兴领域[1,2,8,9]。
因此,从新文科建设的创新性和融合性内涵来看,“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把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放在核心地位,并基于这个核心融合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性地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培养适应中国旅游业规划与发展实际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面临校内没有实验实训场所,也无校外实训基地和合作单位的困境,课程的大量实践内容仅能靠课堂上的案例分析、模拟与讨论;同时,由于受到资金、安全、时间等因素的限制,野外专业实习变成仅能够带领学生在校园周边开展模拟调查,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较差。从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当前旅管专业绝大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课程比重偏少,而开展实验教学的课程则更少。
在大数据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将是如何利用好以旅游者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需求信息为核心的海量数据信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者[10]。因此,“旅游规划与开发”实验教学应基于新文科建设内涵和实际教学情况,借鉴理工科的实验理念和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方法开展不同类型的实验项目,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和需求偏好为核心,以为民族地区设计旅游产品和制定营销策略为目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借鉴理工科的实验方法和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旅游规划与开发”实验教学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和调查-实验,见表1。其中,实验室实验主要是基于旅游实验室的眼动仪、脑电仪、VR等仪器和设备开展旅游行为、体验的模拟研究;田野实验主要通过选取研究对象来构建不同的旅游场景,开展旅游规划与开发方面的实验研究,具体可分为人造田野实验、构架田野实验和自然田野实验等三种;调查-实验主要是通过问卷设计的方式,构建不同的旅游场景来开展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形象设计、市场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该方法是结合实验和问卷调查两个方法的优势,以调查手段为干预的随机对照实验,是目前国外社会科学研究中用来探讨因果关系的重要方法。
表1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
基于“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教学体系,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类实验项目,即基础验证型、综合应用型和创新实践型(表1),并遵循从以模拟、演示和验证为主的基础验证项目开始,然后过渡到包含旅游多要素、全过程的综合应用项目,最后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创新型实践项目。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体现民族地区旅游特色,实验项目的设计、实施及结果分析均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从旁加以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学术问题的研究热情,以期达到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战能力的目标。这三类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如下:
(1)基础验证型实验以验证理论教学中关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游客行为、体验及偏好、形象认知等为主,这类实验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将眼动仪、脑电仪、VR等设备的使用方法、目的及涉及的旅游学、心理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简单讲述,然后指导学生设计旅游行为、体验的模拟实验,并利用相关设备开展研究,其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学会实验设计,掌握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从而深入理解旅游的相关理论知识。
(2)综合应用型实验是通过设计涵盖旅游的多种要素或全过程的项目,如游客景区满意度评价、旅游线路评价等。这类实验主要以田野实验为主,是将多门专业理论知识整合,并与实践认知相结合,实现知识的延伸与拓宽,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对景区满意度评价,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民族地区的典型景区景点,并指导其进行问卷设计,开展实地调查、网络调查、数据分析和对策讨论等工作,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为民族地区服务的意识。
(3)创新实践型实验是通过设计、实施某一主题的旅游实验,以解决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如资源开发、市场定位、专题产品设计等。这类实验主要采用调查-实验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对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开发方案设计实验,教师首先要向学生重点讲述调查-实验的要求和方法,指导学生设计多个旅游场景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开展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产品方案设计,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实问题的兴趣。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根据“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现状,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应注重借鉴理工科的实验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创新性改革,即综合运用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和调查-实验等方法,开展基础验证型实验、综合应用型实验和创新实践型实验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服务民族地区的能力。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新时代旅游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本文仅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是一个相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加快旅游实验室建设,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及时总结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为民族地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旅游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