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的生存镜像
——简评韩芍夷的小说集《一个人的空城》

2020-11-12 04:05:29原上草
连云港文学 2020年4期

原上草

这部短篇小说集是被纳入“国际作家系列丛书”(海南卷)出版的,说明策划人站在国际的视野和视角对中国每个省的作家进行了遴选,最终由纽约商务出版社推出。从选题来看规格很高,入选很严。韩芍夷能入选,作品自有她的内在价值。

正如封底的一段文字所说:“小说把视点对准城市生活中的底层人物,他们的情感碰撞,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从容的叙述鲜活的细节中展示,平民的情怀和人文关怀一以贯之。书中,作者以女性作家的细腻,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颇见功力。”这段话已经对她的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我在断断续续、零零星星的阅读中,重新认识了韩芍夷。她文字的阳刚之气,浓烈的文学品质,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准确度,都深深地吸引着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和韩芍夷是鲁院的同级学员,她来自海南省海口市,是一家文学期刊的编辑部主任。她平时说话细声细语,似风吹杨柳,轻柔曼妙,委婉动听。总感觉天空哪怕吹来一叶草茎,都会将她打翻在地。但她的文本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对她小说的另一个亲切感就是题材。这本小说集收录的12 个短篇,都是反映20 世纪90 年代的生活境遇,甚至还有更早先的一些生活片段。这些作品给那个时代留下了变革中底层民众的生存镜像。不论在变革中还是旧有的生存环境中,人间的亲情、爱情以及充满浓厚色彩的乡情,在韩芍夷的作品中,呈现得十分饱满,哪怕是悲剧,写的都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味。让人读后总有一种“关怀”在其中,不论是终极关怀还是人文关怀,一个作家只要对现实生活给予关照,给予探究内在的肌理和微妙的千丝万缕的因果,都会呈现出令人反思的作品。

社会总归是个大舞台,形形色色的生存状态都有它的环境根基为依附,作为有社会属性的人类而言,所有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离不开时代的大变革。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到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演变,都会给生存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带来阵痛,带来内心的裂变、情感的无所依存和生存茫然。

韩芍夷深知这些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作为一个有良知和仁慈的作家,她给自己的作品和人物尽力赋予了矛盾纠葛后的一种仁爱和谅解,更深层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包容的善良心态。像在《一个人的空城》这篇小说中,主人公苏琴挤上开往火葬场的公交车,她是去送三十年前抛弃了她的恋人林宏的。她此刻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所有城市的景象,在她眼里空无一物,跟她的心一样空荡。苏琴陷入了深深的愤懑的回忆——

“这个要了自己初夜的男人,这个抛弃了自己的男人,怎么还有脸站在自己面前,空白过后,一些情景从记忆深处翻涌,那些话,那些触摸,那些思念,那些等待,还有从宝贝到抹布的跌落,都是星星之火,云集在胸腔燎原之势只需一个火引。”

可是,当这个早已苍老的人带着自己的老婆,从东北再一次执意要回到他当年服役的海口时,他的内心是复杂的,因为他始终眷念着心中的;恋人。他要向苏琴解释当年接到上级命令调任他去某个军事部门担任军官,必须要与苏琴分手的内部情况,因为苏琴有海外关系。当年的政治形势,最终拆散了一对相亲相爱的恋人。她叛离父母的劝说,放弃了工作,一心随他北上逃离了海口。他内疚的心一直没有平息过,但他又不能与她通信联络,断然决绝地赶她回了老家。苏琴的旧情与现已破碎的第二次婚姻,使她心如刀割。她还要承受林宏老婆雪梅眼光里的警惕与敌意。

作者在结尾写道:“他患的是胃癌,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一定要来海南,一定要在这火化,还要把一半的骨灰撒在琼州海峡……雪梅给她打电话时,泣不成声。”

苏琴听到这里,她放在了一切,包容了一切,化解了一切。一切都归于平静了。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临终》更是一篇优秀的小说,当身患绝症的迪克孤零零地躺在医院的重症病房,却没有一个人去探望他时,他在临终时绝望至极。到底是这个与他拧巴的世界病了,还是自己病了呢?迪克是单位的技术尖子,有学问、有骨气。他坚持一切都有原则都有方圆规矩,他严格遵守这些法则和规则。他办事泾渭分明,公私明确,不图富贵,不低三下四,宁愿清贫,丝毫不敢另辟蹊径。由于他的死板,妻子出走了,领导、同事、兄弟相继离他而去,他成了孤家寡人,谁也见不得他,最后落得如此下场,孤独而死。这个书呆子在想,是原则错了?规矩错了?还是自己错了?值得令人反思。

在迪克奄奄一息之际,作者这样写道——

“天气真冷啊!他素来是惧热不惧寒的,他现在的手脚正在逐渐冰凉。他与这世界的关联已气若游丝,只稍一挣脱,就永远地与这个世界做了彻底的了断。这个与他总是相拧着的世界啊!他的灵魂飞出躯体,到处飘飞,他仿佛看到妻子、兄弟、同事正在向他走来……”

迪克多么想融入这个世界,融入亲人、兄弟、同事们之间啊!可他活着的时候,总是融不进这个世界。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一个作家除了写生活上的现状和境遇,更明智的是写出的作品要让读者有更深层面的思考和反思。

在这些作品中,《倾听咖啡屋》更是揭示了变革之中,一个灵魂无所依附,无所倾诉的生存遭遇;《彩民肥壮》的快速致富梦想遭到破灭后,妻子的温暖开导和包容,重新让肥壮认清了生活的道路;《二手阿健》面对生活的细心节俭,最后得到了恋人的理解,无不心酸;《城市无梦》中残疾人浩的生存命运以及《戏迷椰香》和《断摸》中,小说人物在地方文化背景衬托下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都写的敢爱敢恨,栩栩如生……

我们常说,小说是生活的横截面,是琐碎的生活在作家心灵提炼后的再次呈现,一个作家对生活深入程度,决定着这个作家挖掘生活底蕴的能力;一个作家的人格情操、思辨才华、对人民和生活的热爱程度,决定着他作品的魅力和人格魅力!

韩芍夷的作品充满了厚度,充满了机智和睿智。对底层人物的生存命运充满了人文关怀,使读者能感受到她宽阔的胸襟和一个作家怀揣的温暖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