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晟瑶 关欣洋
中国绘画中的“留白”一词是在绘画创作中因主题需要而有意留下的相应空白,是中国画所独有的构图方法和审美特质。 “留白”手法初见于六朝时期,成长于唐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形成了成熟的创作手法。怎样去理解中国画中的“留白”呢?还需从写意绘画谈起, “写物之貌,亦写吾人之心”,将事物的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相统一,这就形成了中国绘画“写意”的创作意境。所谓的“意”指的就是在描绘对象时要注重神韵,有取有舍,笔断意连。如在表现夜晚的时候从不把天空画成黑色,而仅以一轮明月来诠释,这种经典写意表现手法的运用便是“留白”的具体体现。如何欣赏中国画中的“留白”呢?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意在笔先。要学会欣赏,必要懂得心灵的感动与体验。北宋杰出绘画理论家郭熙指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就是说要以无示有,以断示连,“留白”就是以空白表示无限,形成隐约含蓄的绘画意境。南宋马远因只画一个角落而被称“马一角”,画面没有填色的空白处,可以是天空、水流、远山等,任由想象,“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是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特点。齐白石老先生所画的《墨虾图》,画面没有一丝水波,虾儿却宛如在水中畅游。这些都是笔墨技法与留白艺术的完美结合。
儿童线描画是儿童绘画中的最基本形式。线描画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孩子们倾诉自身情感与情绪的语言。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手法融入到儿童线描画教学中既能让传统文化和儿童美术教育有效结合,又能促进儿童线描画教学审美特质的提升:
线描画形式之美由图形元素之间的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平衡、对比与统一等一系列形式构成的。对所描绘对象的取舍和画面中黑白图案的对比与统一正是中国画留白艺术的体现,儿童审美意识也初步形成。
音乐作品的音高、快慢、强弱和乐器音色的变化铸成了其优美的节奏和韵律,欣赏者的情绪会随着音符的跳动而起伏变化。线描画中的点、线、面所构成的美妙的黑白图画就像乐曲中的音符,如何呈现在画面中当然也有其独特的韵律,其中的“留白”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与黑色交相呼应,动静结合,通过虚与实的对比,使儿童与线描绘画之间建立情感的共鸣。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正是情与景交融,虚实相生才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儿童线描画中,分散在各种图案和形状之间的留白,通过周围图像的映衬和对比,使人产生想象和呼吸的空间,从而给观赏者一种美好的感觉。
主体物与背景之间的面积对比是构图艺术中的重要环节。为了使主体和背景相得益彰,教师需要给儿童讲解如何正确地应用留白技术。留白是为了更好的衬托主体,或者是为了给观者以足够的想象空间,而不仅仅是为了留出空白。如宋代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舟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些“留白”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表现出了江水烟波浩渺的意境,从而更好的衬托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和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图案的形式美,在于其创造的视觉效果之美,黑白的巧妙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精美的图案呢?图案的绘制不是简单的图形堆砌,而是根据主题的需要和具体的空间规划留白的面积和位置,黑白有序,动静结合。适当的留白,不仅能使图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美,还能给观者良好的视觉空间和想象空间。
“留白”的所谓白在传统水墨画中是相对于黑而存在的,白只有对比了黑才能出现,如果没有黑色外形的转折变化,白色也就没有了依托。那么,将这种“留白”的艺术手法进一步延伸思考,一定面积的纯净黑色相对于画有图案的白色是不是也是空白?是不是也可以叫做“留白”艺术呢?它同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和呼吸的空间。将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与平面构成学中的正负形关系原理相结合,并将其延伸运用到儿童线描画教学中,相信会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以上是将中国画“留白”艺术应用到儿童线描画教学所引申出来的几点思考。展望之后的儿童美术教学,教师应更加重视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从画面的构图、构型、构色等多方面进行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教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