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年,中西社会对于保护身家财产安全的观念与做法迥异。欧美倾力开发、制造“保险箱”,并不断改良。在中国,财不露白,这个低调奢华的道理长期奉行不悖,我们的祖先逐渐发展出一套“隐身术”。
“拒贼”是西方思维。一面,摆出保险箱,无异昭告此地无银三百两;另一面,与盗贼硬碰硬,恃其无法攻克。中国之法,重点不在抵御暴力破坏,而是以“欺贼”与“迟滞”之术,将金银财宝连同容器加以伪装隐藏,即使找到了也需费番功夫拆解机关。
中国优雅内敛的防盗术,在19 世纪之前就已传入欧洲。当时英国上层杜会流行一种带有名为中国密码盒机关的桌案。这种在西方传承沿用至今的锁具结构设计,最早就是来自中国的文字锁。开启文字锁,必先以锁环依序排列出“通关密语”——即默认文字或数字组合。
清代术枕银钱盒是一件结合银钱盒设计的传统术枕,主人就寝时仍可与珍爱之物形影不离。枕身内部空心,从其中一端可发现内有上下两个隔间,上面隔间设置一大抽屉可直接打开,应是存放常用又非贵重物品之用;下面隔间看似设有相同的抽屉,实为一遮板,无法打开。但几经试探后,发现遮板可顺着滑道上移,后面藏有一小抽屉随之露脸。但惊喜还没结束,再将小抽屉完全抽出,隔间之内另有天地。小抽屉尾端正以麻绳连接着躲藏在隔间深处的另一暗屉,此一设计是巧匠慧心之所在,真正的宝藏应是在此落脚,却每每让粗心的偷儿为之伤心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