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时代高校宣传工作表达方式转换研究

2020-11-11 13:32石博文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0期

石博文

摘 要: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作为微传播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传播方式,在高校的校园内被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微传播概念及高校微传播宣传特点进行阐述,对我国高校宣传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在微传播时代加强高校宣传工作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给各高校的宣传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微传播时代;高校宣传工作;转换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0-0-02

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加速融合,微传播的兴起和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宣传思想工作的传播生态和传播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今社会的信息时代已经逐步被互联网时代所代替,传统媒体也渐渐被新媒体所替代,而新媒体的微传播也正渐渐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习近平主席也曾提出“媒体融合”的战略部署,强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并创建自己独特的宣传方式和宣传体系,这样才能使其适应逐渐变化的信息传播

市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微传播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方式,由于大学生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可塑造性以及创新性都很强,对新鲜事物以及新领域的关注度也很高,因此高校的宣传工作人员也意识到这一点,对传统新闻通过微传播的方式不断进行改进,借以增强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肩负起引导和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任务,为高校校园宣传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出贡献。

一、微传播的概念以及高校微传播的宣传特点

(一)微传播的概念

微传播是指以微博、微信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传播方式,大多是去中心化的裂变式传播模式,多传播碎片式的信息,借以来实现传播者的表达需求、看法和社会认可度。微传播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微”,主要体现在传播内容的简洁明了。而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微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自我传播以及人际传播的一些特点,又增加了独特的互动性、多样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将微传播打造成供人们娱乐交流的信息化平台。

(二)高校微传播的宣传特点

首先,宣传范围更广泛。在如今,很多高校都已经将微传播作为校园传播的主要宣传方式,它可以使个体与公共场合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微博、微信发布的内容进行留言、点赞、转发或者收藏等等。而就是因为使用者的这些操作,可以使高校宣传工作更加快速的传播,让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约宣传工

作的时间。

其次,使用频率更高。目前在高校手机使用率基本已经普及,学生们已经习惯用手机来上网。我们以微信传播为例,大多高校已经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而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高校中最常见的一种宣传工具,使用频率也非常高,其主要传播的内容就是校园资讯。

最后,宣传形式更适合高校。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媒介注重的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感及价值感。微博和微信可以通过用户平时的喜好,对用户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微传播媒介可以通过图片信息、视频信息以及文字信息对用户进行推送,而在微传播媒介的后台,高校宣传工作人员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在进行合理发布,使信息传播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种宣传方式更加适合高校。

二、我国高校宣传工作现状分析

微传播展现出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从教育理念、传播生态和传播方式等层面都发生重大变化,我国高校的宣传工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影响,迫使各高校也要去转变宣传方式来适应时代的要求。下面就我国高校宣传工作的现状进行以下几点分析:

(一)我国高校宣传方式急需拓展

根据调查显示,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通过网络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已经逐渐超越了传统宣传方式,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而目前一些高校的宣传方式仍然停留在学校官网、校园报纸以及校园广播等形式,学校依旧通过这些传统的方式来为学校的师生提供校园各方面的信息服务。由于大学生基本都是在校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也相对要独立,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传统媒体的宣传方式受时间地点等的限制,不能保证宣传信息的实时性和多样性,学生们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网络信息上,这就导致传统的校园媒体宣传方式无人问津。随着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出现,更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在信息时代的需求,而微传播时代的到来可以更好地去解决传统媒体所带来的弊端,所以我国高校在宣传方式上急切需要拓展,高校的宣传工作要与时俱进,才能使高校宣传工作注入新鲜活力。

(二)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方式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宣传的主要方式

隨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电脑、手机等设备已经是每个大学生的必备之物,因此高校校园内“微媒体”的诞生和发展也是必然的。各个高校也纷纷都建立了官方账号,不仅如此,学校的校园报纸、广播站、校园电视台以及记者站也都建立了属于自己微博账号以及微信公众号,平时可以发布一些校园内的新闻以及校内社团举办的活动、优秀学生的个人作品展览等等,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学生还可以与其进行互动交流,这是传统宣传方式所不能达到的。

三、微传播时代加强高校宣传工作的有效策略

2019年第6期《求是》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再次强调,人在哪,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更应该是高校宣传工作的前沿阵地,这里各种思想潮流聚集、意识形态交锋,各种信息传递的多元价值必然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产生影响。

(一)摆明微传播的位置,学会用互联网思维考虑问题

第一,身份的改变。微传播方式的介入,使原本传统传播方式中读者转变为了微传播方式下的用户,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传播方式已经和传统的传播方式不同,传统模式下的信息制造者和信息接受者有着清晰的界定,但互联网下的传播已经把二者的身份渐渐融合,界定也渐渐模糊,二者都可以是信息制造者和接受者,无论是谁都可以对信息进行自己的转变与加工,再次发布出来,让更多的人来阅读。所以对于微传播中的公众账号来说,其中的每一位用户都可以通过对信息的讨论与转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想法,通过每位用户之间的沟通,进而达到信息推广的目的。

第二,信息的重新构思。在互联网强大的背景之下,“微媒体”的使用者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喜好,他们可以主动关注自己喜欢的公众号,也可以对不喜欢或者不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公众号进行取关。虽然对发布内容的制作者来说,信息的表达方式多样化了,但是用户的喜好也越来越难以掌握,这就要求发布者在内容的选材方面有一定的敏锐度,能够灵敏的抓住用户的喜好。由于传统校园媒体对于内容发布是有一定要求的,需要严谨的语句和严肃的语气,但是这些正是微传播方式最忌讳的一点。所以,发布者一定要将传统校园媒体上的信息进行重新的构思,并使用图片文字或者视频的方式,采用用户比较喜欢的语言模式进行发布,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来关注。

由于高校公众号的受众群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而解决他们的需求也是公众号的主要工作。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校园内各种校园活动、校园竞赛和校园公告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以将师生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整合,利于师生平时的查询需求,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升用户使用率。而微博的投票和微话题功能可以在师生之间很好地实现互动讨论与话题讨论,使师生之间可以得到思想上的反馈,更利于学习的开展。在公众号的内容制作上,不能像传统媒介那样话语冰冷,要利用微传播的“微而精”的特点,注重情感交流,逐渐扩大宣传内容的影响效果。

(二)舆论的把控能力进一步加强

由于舆论是相对多元化的,高校在进行校园宣传的时候要注重舆论的正确导向,坚持积极地宣传原则。而且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微传播”中缺乏新理念和新途径,缺乏吸引力而导致效果和话语权边缘化趋势。如何利用微传播的优势,使学生在其中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高校的宣传工作需要谨慎进行,要坚持正确舆论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宣传工作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微博、微信作为高校宣传的新方式,其肩负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使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传播正能量,在高校内要成为引导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者。

(三)建立专业的微媒体运营团队

因为微传播的特殊性,如果把传统的校媒内容复制粘贴到微信、微博公众号中是不可取的。因此,建立专业的微媒体运营团队对高校宣传工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运营团队成员的选拔一定要非常地严格,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这是保证微媒体长久运行的关键。这种由学生参与管理的运营团队,可以更有利地获取学生的喜好及思想动态,可以获取当下最流行的话题和元素进行热点创作,使大学生更好的获取信息。

四、结论

综上所述,微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在高校宣传工作上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不仅能使校园信息进行及时的发布,还可以促进热点信息的传播速度。高校要重视对舆论导向的把控,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建立专业的运营团队,校园宣传工作能够进一步得到保证,可以使宣传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參考文献:

[1] 王忆希.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微传播策略探析——以微博、微信为例[J].东南传播,2014(12):101-102.

[2] 孙晓晖,单文龙.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4(3):35-39+29.

[3] 成晓丽.微时代微传播的特征及影响[J].青年记者,2012(6):40-41.

[4]廖明辉.微信公众号在高校宣传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10):124-125.

[5]李聪.微传播视域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 今传媒,2019(12):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