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
在上海市松江区的老城区一幢居民楼里,被誉为“长三角古陶瓷收藏第一人”的收藏家胡平居住于此。他从小对古陶瓷艺术产生浓厚兴趣,1975年5月参加工作。2001年起专职从事古陶瓷的收藏与研究。迄今为止收藏的古陶瓷二万余件,其中有不少是孤品、珍品;创办了上海市第一家私人古陶瓷博物馆;在权威媒体上发表古陶瓷专业论文六十余篇二十多万字;被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上海电视台在内的权威媒体誉为“中国长三角收藏第一人”。
痴迷古陶瓷收藏
1958年,胡平出生在上海市松江區张泽小镇上。这里是明清时期浦南地区的重要水路要冲,镇上有不少名门望族,耕读传统一直深厚。正是在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小镇里,让胡平萌芽了他毕生的热爱——古陶瓷收藏。
早在十几岁时,胡平就开始对小镇路旁河畔随处可见的碎瓷片产生了兴趣。那些碎瓷片大多来自人们不小心打碎瓷器后随手扔掉的。当胡平俯下身细细端详这些已成残片的“垃圾”时,那些图案花纹却仍在述说着它们前世的精美。“这当中必大有学问”,胡平如此认定。自此胡平养成了“捡垃圾”的习惯,家里的瓷片越攒越多。至今,他依然保存着足足装了3麻袋约五千余片碎瓷片。别小看这些碎瓷片,它们实际上正是跨越“唐宋元明清”的“历史碎片。,当然,这是胡平后来才慢慢了解到的。
捡回那么多的瓷片后,胡平细细钻研其中的奥秘,还虚心地向镇上的老人家讨教,对这些瓷片的了解日益加深。“每朝每代的型制有差异,就是同样的造型也存在胎骨、釉色的差别。”胡平说,小小的古瓷片背后,往往都有一个传奇故事,是一个时代的名片。
2001年开始,胡平对于古陶瓷的热爱达到痴迷程度,他毅然辞去松江区农资公司副总经理一职,以买断工龄的形式放弃了这张“长期饭票”,从此,彻底地让古陶瓷收藏唱起了绝对的“主角”。他把自己全部的财力、精力都倾注到了古陶瓷的收藏与研究中,其藏品日渐丰富,已达二万余种。
胡平曾坦言,自己收藏的东西虽然多,但能够称得上精品的却不多。值得他自豪的是,在他的精品中,却有一些可以说填补了国内收藏界空白的珍品,其中最令圈内震惊的当属那件明代洪武年间烧造的釉里红龙纹大罐。这是胡平20多年前从浦南一位徐姓老人手中购得的,胡平清楚地记得,当时老人对他说:“这个龙纹大罐是敦本堂的遗物,请一定要保存好。”此罐身形巨大,开片自然流畅,胎釉质饱和,圈足底包浆,经典绝伦,是一件极其稀有的宫廷用器。洪武年间的釉里红瓷器向来是藏家追捧的高端珍玩,这个龙纹大罐又存世极少,因此,甚至有专家认为,此罐若提供拍卖,有可能刷新古陶瓷藏品拍卖的世界纪录。
“一个搞收藏的人,一生中能够拥有这样一件重量级的宝物,内心的愉悦是难以用笔墨形容的。”胡平不无自豪地说。
古陶瓷鉴赏
胡平收藏的古陶瓷品种涵盖单色釉、青花、多色釉等,藏品年代覆盖从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直至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他的藏品,经全国一流的文物鉴赏家们的反复鉴赏切磋,认定其中有大量精品、诸多珍品、又不乏孤品,堪称中国古陶瓷收藏界一绝,震惊海内外。其中烧制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宫廷瓷器——釉里红龙纹大罐极其稀有,是一件国宝级珍品。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协会原副会长曾评价它:“填补了中国古陶瓷的历史空白”。
胡平认为书籍是人生进步的导师,要提高古陶瓷的鉴赏能力,除了应十分重视系统的历史文化和古陶瓷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多方面、多角度地坚持读书学习。具体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是进步的必要程序,而坚持不懈则是修成正果的关键所在。二是不断学习、重视实践。从书本中学固然重要,但对于古陶瓷收藏来说更需要强调实践,以理论作指导,从实践中学习提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三是宏观视野、微观求索。
无论是对古陶瓷的鉴定还是一般欣赏,都要求鉴赏者具有宏观的视野,要有历史的纵深感,但具体的鉴定则需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纹饰等微细处探求其真伪。不仅要看真品,更要会看赝品。从赝品与真品的对比中学习鉴别,这样才能不为相对落后的理论所束缚,为掌握高深的鉴定学问打下扎实基础。
他总结出了“多看书、多实践、多比较、多请教、多总结、多看假货”的“六多”经验之谈,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古陶瓷鉴赏能力。
分享收藏之乐
近年来,胡平专注于对古陶瓷的研究,他也因此养成了与众不同的作息规律——几乎每天都通宵不眠,清晨5点才会睡下。之所以如此,只为了能在夜深人静时专注地与古陶瓷“对话”,而他也在这样的“对话”中收获了无数感悟。
胡平将自己的感悟化为文字。多年来,他已经写下了数十篇关于古陶瓷收藏和鉴赏的文章,累计字数已经超过了20万字。其中有不少刊发于海内外诸多刊物上,他对古陶瓷鉴赏的独到见解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胡平乐于分享自己的感悟。因为在他看来,收藏之乐在于对藏品的欣赏和研究,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个人或极少数人。“如果一个收藏家总是‘独乐乐,总是沉湎于一大堆个人的藏品中,而缺少与他人交流,或不屑于同他人交流,那么这个收藏家也不可能真正有进一步的突破,他的收藏生涯也可能就此止步不前。”事实上,对胡平来说,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他与古陶瓷之间的“对话”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胡平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由来已久,“40多年前,我就已经开始向报刊投稿了。”胡平说,到现在他仍然保存着当年的退稿信。
以文字的形式分享对于古陶瓷的感悟,是胡平“众乐乐”的一个方式。而另一个方式,则是将自己的藏品进行展览。2013年6月8日,胡平在中国文化部门和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开办了上海市第一家私人古陶瓷博物馆——敦本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是制作于十四世纪下半叶的釉里红龙纹大罐,轮流展出的全部展品都是胡平的私人所藏精品。
(本文选自即将出版的大型收藏丛书《中国大收藏家》,庞毅主编,闵正道、季昌仁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