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那些让人上瘾的,往往开头接受起来都不那么容易,要点儿胆子,要点儿忍受,定会有些痛苦的。
糖,入口容易,口感舒服,但吃多了,却不那么舒服,于是没什么人对糖上瘾。
盐,也差不多。
米饭面条天天吃,偏很少有人上瘾。
咖啡,很苦很酸涩,入口不舒服,但有咖啡瘾的人很多。
槟榔、臭豆腐、榴梿,等等,入口很不舒服,但上瘾的人极多。
辣椒,很厉害的辣椒,入口很难,很艰难,越吃偏就越上瘾。
白酒,很辣很苦很涩很伤胃伤肝肾,有酒瘾的人却很多。
香烟,很辛辣很苦涩很呛人很伤身,有烟瘾的人却很多。
毒品的第一次,据说也是很不舒服的。那个瘾,可是要送人命的。
人,既有对物的瘾,当然有对事的瘾。钓鱼,开头那何止是难,简直超级难。可有钓鱼瘾的人很多,超迷恋。
近来,很多媒体热议年轻人刷卡成瘾,一些调研统计报告的数据是六成,信用卡里麻烦陷阱当然多多。
看韩剧,很多人嘲笑低智商,很多人上瘾迷痴狂。泡夜店,好像说不出什么对人的好处,有瘾的人可不少。
长时间上网,长时间看手机,长时间玩游戏,手指、胳膊、眼睛、腰椎和肩膀都受不了,却偏有那么多的人不要命,要过瘾。
打牌,很多打得不好的人,比那些高手还要上瘾,被誉为逢赌必输的“老输记”。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对人的瘾。
似乎越特立独行的人,就越会被人深刻记住,越可能赢得粉丝和死党。
往往容易的、简单的、平和的人、事、物,难以让人上瘾,平凡如米面,平凡如空气,甚至平凡如父母一样容易被“人”淡忘、忽视,似乎大凡人所必需的,一般都不那么精彩。
那些能够把艰难的事情做到极致的人,会有利益、价值的驱动,但内心深处的激励力,也许就是瘾的冲动。相信、信仰,与迷信的区别,也是考量一个人精神成瘾的程度。
程度,是衡量人心智的基本标准,过一点则疯癫。
大多数成瘾者的第一次,也和常人一样难受,也许是一种越是受罪越挑战的征服意识、意志,在其后一次次的难受程度降低的过程中,觉得是自己征服了这个事物,其实是自己被那个瘾征服了。
瘾是性情,不必以好坏简单论评。
瘾是人对外加事物的强烈的依赖,越是难事,越是怪物,越让人上瘾。这似乎是人情中的感性主导。
另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
有瘾的人,往往很难被旁人理解,甚至被认为是自虐;而不理解別人某瘾的人,也许自己正沉浸在另一些瘾当中。
要知道,不论什么瘾,要戒,都是很要命的。
(万钧/著,摘自《中国人情》,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