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平
摘 要: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呈现更为明显的情境化设计倾向,努力创设符合生活实际且易于学生入境的“真实”情境,重点考查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情境创设主要体现出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借助图表呈现情境、内勾外连巧设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等特点。
关键词:中考语文;试题分析;情境设置
2019年1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同时指出考试命题要“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考试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导向作用”,要“充分考虑城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在教育部《意见》指导下,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呈现更为明显的情境化设计倾向,努力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且易于学生入境的“真实”情境,重点考查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好地体现了《意见》对于情境设置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要求。本文以近两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为例,对试题情境化设置的特点作些粗浅的梳理,以期对当前的初中语文教与学有所启发与帮助。
一、聯系生活展现情境
创设基于生活的问题情境,是命题者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它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较好地激活学生的语文经验和语言积累,从而有效地考查学生真实的语文知识积累及语文应用能力。如2019年中考衢州卷第一部分以“语文生活”为主题创设了一个“妈妈和文文在江边散步”的生活情境,要求考生“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答案”,考查内容涉及拼音、正字、用词、古诗默写、交际用语等,综合考查的特点很明显。考生置身于这一亲切真实的场景中,很容易“入境”,也就能较好地发挥自己的语文水平。
这一类基于生活的情境设置,以写作类命题为最突出,特别是各地市设计的功能性任务型写作(俗称小作文)。2020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试卷,以真实生活为背景设计的任务型写作占80%以上,且所设计的角度极具学习与思考的价值。如宁波卷的最后一题:
请你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推荐语,向阅卷老师阐述你刚写的文章《自己决定》的一到两个亮点。提示:可以从选材、结构、语言、主题等角度思考。
让考生从选材、结构、语言、主题等角度思考自己的考场作文并写一则推荐语,既是对考生如何写好文章的一个温馨提示,又是一次反思自己写作的学习过程。这一将自我评价与学习过程紧密结合的命题,体现了“评价即学习”的教育评价理念。
以热点新闻与报道为题材,引导考生对新闻事件作出评价,是较为常见的任务型写作命题方式。这类命题今年不仅以小作文的形式出现,如台州卷要求考生针对新闻事件中75岁的李奶奶参加自学考试的做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出现在大作文中,如嘉兴卷要求考生针对一名女飞行员在张家界进行翼装表演时的失联事件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对于生活现象的看法,不仅是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也是在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及其道德素养,是考试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二、借助图表呈现情境
文字与图画是相通的,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的就是文字与画面的关系。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重视利用图画展现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并更好地引导其理解与表达。命题者也常利用图画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设置的情境问题往往需要考生调用其生活积累及其对事物的认识,作出符合逻辑事理的分析。如2019年的杭州卷,在基础部分出示一张文字图片,请考生根据示意图,推测“杳”字的意思,其画面情境,形象地反映了汉字中象形文字的特点,在考查学生认知水平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于祖国文字的认识。又如宁波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提供了两幅父子回家的情形图,让考生根据对文中父亲形象的理解选择其一并说明理由。而绍兴、金华、丽水卷的写作部分则不约而同地利用了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插图,要求考生就图中二人谁是庄子谁是惠子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运用的是图文并重的技巧,对于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思维能力极为有效。较之以往几年,2020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试卷中出现了更多的思维导图,且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杭州、绍兴、金华、丽水、义乌等卷都有很好的运用。如杭州卷选用的是作家陈忠实的《家有斑鸠》,文后第一题即为“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与斑鸠的关系,填写下面的表格(思维导图)”。又如绍兴卷选用的是日本作家星新一的《豪华保险柜》,文后第一题为“根据故事情节,补全思维导图”。再如金华卷选用的是日本作家山下春雄的《送给青蛙的大海》,文后第一题为“这篇童话结构巧妙,大故事里套着小故事。阅读全文,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命题者将思维导图放在第一题,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琐碎的或是复杂的形象与情节加以浓缩,构成概括化的情境,帮助考生快速整理思路,并形成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有效思维,为其后的问题解答作好铺垫。
除了上述两种图形外,中考试卷中还出现了大量的文字图、示意图、柱形图、数据表等,这些图表,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为情境化命题内容的作用,对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中考命题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各类插图(包括图表),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具有探究及思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观察与思考,以促进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三、内勾外连巧设情境
观察近几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试卷,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重视试题内部结构上的关联,同时进一步打通了整体与局部、卷内与卷外、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使试卷呈现出更具整体感的答题情境。这种答题情境的创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一)联系课内设置想象情境
这也是中考试卷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命题思路,它可以出现在全卷的各个部分,但课内所引内容更多的是起到创设答题情境的作用。如2020年宁波卷,命题者巧妙地将课内诗歌与名著阅读相关联,要求考生根据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中的诗句“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从备选的简·爱(《简·爱》)、刘思扬(《红岩》)、孙少平(《平凡的世界》)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用他(她)的经历印证诗句。这不仅考查了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理解的程度,同时通过这种联想与想象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对课内所学诗歌的理解。
(二)搭建支架设置问题情境
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都非常重视为考生搭建答题支架,或补充注释,或链接资料,或举出样例,以提供基于理解与思维需要的具体材料或学习方法。如2020年金华卷的非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选用的是曹颖的《〈流浪地球〉是划时代的突破》,内容为记者对刘慈欣的采访。命题者设计的一项活动是“访谈·应对”:
回答记者提问也是一种应对。请参考小贴士中的应对原则,分析刘慈欣回答下面问题的巧妙之处。(运用两条原则分析即可)
南方周末:作为作者,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被影视化改编?
小贴士中提供了“谦逊有礼”“得体有度”“理解有容”三项应对原则及相关要求。这样,考生就可以带着这三项原则进入情境,有针对性地细读刘慈欣的相关回答,对其应对的巧妙之处作出自己的分析。同时,考生通过答题,也自然学习到了人际交往中的应对策略,可谓一举多得。
(三)前后勾连设置主题情境
围绕主题,开展真实而富有实践意义的语言活动,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2019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语文》曾指出:“(要)以综合考查为命题主要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为此,浙江省各地市的中考语文卷,在命题设计的综合性上可以说是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重在通过语文“活动”,完成相关“任务”,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水平。如2019年宁波卷:基础部分以“任务”形式,让考生“辨音形”“知文化”;阅读部分从“概括”“赏析”“想象”“感悟”四个层面依次设置文学类作品的阅读任务,又通过“懂文”“品味”“明理”三个环节设置文言文阅读任务,既体现了语文阅读的一般规律,又围绕相关主题设置问题,呈现出较好的试卷内部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情境结构。在近两年的浙江省试卷中,采用类似主题式、任务型设计的试卷还有杭州卷、金华卷、绍兴卷、湖州卷、嘉兴卷、舟山卷等,这些试卷的相关设计,或是围绕特定主题,或是突出文本特质,或是强调文体思维,题组之间大都形成必要的思维逻辑链条,可以有效引导考生循序渐进地读出文本材料的内涵,同时也学到相应的阅读策略与方法。
当然,其中最值得推赏的当数嘉兴卷。2019年嘉兴卷创造性地将整卷设置为南湖研学的背景,带领考生走进中共“一大”诞生地——嘉兴南湖,领略南湖美景,寻访先贤行踪,感受革命圣地的卓越与辉煌。试卷的命制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主题,在弘扬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同时,综合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突破了“积累”“阅读”“写作”三大板块组织整卷的传统做法,采用环环相扣又层层深入的活动情境,设置“嘉兴印象”“嘉禾探寻”“烟雨抒怀”“红船共读”“南湖追梦”五大活动,较好地体现了中考命题所倡导的统整策略,情境真实性较强,活动综合性明显。2020年,嘉兴卷总结2019年试卷命制的成功经验,继续以统整策略组织考查内容,以专题加任务的方式,设置了“探寻精神之源”“触摸时代脉搏”“汲取经典智慧”“感悟家国情怀”“表达理性思考”五个情境板块,各板块内容综合性强,可以较好地展示考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地反映其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中考语文试卷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包括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呈现实物演示情境、图文结合诗化情境等等,但不管是何种情境的创设,都离不开文字的表述,都必须通过语言来实施,从而实现其情境创设的价值。“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1]正因为如此,不少地市的中考试卷,在卷面语言的运用上,也动足了脑筋,力求在体现一般意义上的规范性、准确性的同时,通过锤炼语言来描绘情境,让考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氛围之中,激发其联想与想象,从而更有效地考查其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状况。
命题者对于语言的錘炼,突出地反映在考查字词积累与古诗文名句默写部分,且近年来还显现出综合考查的倾向。如2019年台州卷第1题要求“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任务”:
芒种为五月季。“芒”是指稻麦,麦子到此时为始熟,田野里开始(mí) 漫着新麦的清香,水稻此时则不可种,稻田里也已一片新绿,令人心(kuàng) 神(yí) 。此时草厚螳螂生,螳螂飞捷如马,故又称“飞马”,它是捕蝉高手,却总意识不到黄雀在后。螳螂两足如斧,故又称“斧虫”,这斧令它自以为螳臂能挡车,这实在是有些可笑。(选自《微谈节气》)
命题者设计了三项任务,一是根据拼音写出汉字,二是根据语段内容写一个与螳螂有关的成语,三是判断所列诗句内容与所写节气相符的一项。
如果说考查字词积累部分时,命题者较多地会选用一些现成的文质兼美的文段,那么最能体现语言锤炼功夫的当数古诗文名句考查部分,命题者力求通过自己美的语言,为考生提供一个徜徉于古诗文天地的美好情境。如2020年宁波卷:
时空浩渺,亘古永恒。天地万物,往来不息。天地以日月星辰为笔,以山川河流为墨,时时给人类以启迪。“青林翠竹(1) ”是她在说,有些特质,不能丢;“(2) ,江春入旧年”是她在说,时序更替,不可逆转;“莫言下岭便无难,(3) ”是她在提醒,身处顺境,还需谨慎;“(4) ,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她在指引,陷入困境,不要放弃……
这些考试语言所描绘的情境,与所考查的古诗文名句相得益彰,呈现出极佳的理趣美。
当然,中考试卷对于语言的锤炼首先应当体现的是准确性,这种准确性主要体现在表述考试内容的科学性以及使用语言文字的正确无误上,如果做不到科学、准确,那也就失去了语言锤炼的意义与考试测评的价值。其次,考试语言的锤炼还要注意简洁性。考试是在特定的场合以及规定的时间进行的,如果卷面语言做不到简洁明了甚至故弄玄虚,只会徒增学生负担,其考查效果自然也会适得其反。这种准确与简洁的语言美,也是浙江省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命题的总体特点。
《意见》关于中考试题情境设置的要求以及语文试题情境化设计的倾向,对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引导。我们应当努力创设可以让学生经历完整学习过程的各类问题情境,更多地设计具有综合功能,能够引导学生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学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