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小学生价值观念与能力的关键时期。通过开展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利于促进小学生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从而可以推动小学生获得综合能力的进步。美术教学也具备趣味性及审美性等诸多特征,能够给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色彩,所以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全方面培养小学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欣赏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1-01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1.085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若具备良好的艺术欣赏能力,则能够深层次地欣赏到美术作品的艺术内涵、色调及形象之间的协调性,进而增强观赏者的视觉体验,并获得精神层面上的愉悦性。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课程时,教师应善于运用合理的方式,教会小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以增强小学生内心对美的体会与认知,以及情感层面上的共鸣。但从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来说,其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美术欣赏教学的新路径,以便解决其中的问题,提高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的质量。本文以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现状与小学生欣赏习惯分析为出发点,着重探索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策略。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现状与小学生欣赏习惯
(一)教学现状
从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现状来分析,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等,都是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质量。所以,应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及时解决上述问题,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现状如下。
第一,重视程度不够。在小学阶段美术学科并不不是主科,而且在学习该门学科时也较为轻松愉悦,所以部分学校并不重视开展这门课程,甚至认为该门课程可有可无,只要学生学好主科知识,那么就能够实现培养小学生。殊不知这种想法是非常片面的,若不注重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情感、情趣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1]。
第二,未能发挥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应将小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样才更利于提升小学生在美术欣赏课堂中的主动性,让小学生能够主动去欣赏美术作品,感受美术作品所富有的艺术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却忽视了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很少顾及小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的感受与体验,只顾及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一股脑讲述给学生,而鲜少让学生自主去阐述想法,提出自身的见解。久而久之,这种方式就会致使小学生失去参与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影响到小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三,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部分教师不太注重创新该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往往运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类似自问自答、机械性的教学方式,致使小学生在美术欣赏课堂中,只能机械性地倾听教师的讲述,而难以充分融入美术欣赏课堂之中,与其他学生,或者与教师共同去欣赏美术作品,将美术作品的美好之处充分表达出来,而小学生也难以表达出自身的喜悦之情。在此情况下,小学美术课堂氛围也会变得枯燥与乏味,难以激起小学生的欣赏热情。
(二)小学生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是一门将艺术作品当作审美对象的感情与感知为重要因素的一项活动形式,其和教师的指导与小学生对事物认知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善于了解小学生的欣赏习惯,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课程,提升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色彩艳丽的事物往往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欣赏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如蔚藍的天空,碧绿的小草,就能够刺激到小学生的感官,让小学生能够主动去欣赏这些颜色,且小学生对于浓艳色彩的反应也更为强烈[2]。
小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往往会将视线局限在某个细节之中,而忽视总体性因素。如在欣赏美术作品《美丽的风筝》时,有的小学生就会被风筝的色彩与纹路所吸引,进而整个欣赏过程都成了看花纹的过程。
另外,小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还会存在主观欣赏的现象。在欣赏期间,意识属性较差,会受到思绪的牵制,小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还存在片刻激动,粗略欣赏的情况,不能够深入研究与欣赏美术作品,进而所产生的感受也较为短暂,难以持久。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策略新探索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美术欣赏内容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美术欣赏内容,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欣赏兴趣,开阔小学生的欣赏视野,满足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3]。所以,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美术欣赏内容。对此,教师可利用图片媒介、印刷材料以及图示媒介等诸多途径,将美术作品展现在小学生的眼前,高度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能够全心全意地投身至美术欣赏课堂之中。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来欣赏美术作品,也能够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小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的底蕴与内涵,从而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
绘本书籍属于印刷媒介,其具备声情并茂,图文生动等诸多优势,能够作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一项辅助措施,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小学生阅读绘本故事,而后要求小学生去深入挖掘绘本故事之中所蕴涵的美术元素,以线条的长短粗细、色彩的明亮阴暗等诸多方面来进行欣赏,非常利于提高小学生欣赏油画及水彩画等美术作品的能力,也能够丰富美术欣赏内容,让小学生在美术欣赏课程中,感受到美术欣赏作品的丰富性以及源源不断性。
小学生会借助外在事物的帮助,加以逻辑推理,而多媒体技术为现代教学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段,其具备实用性与全面性等诸多特征,所以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开展赋予更多美感。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文字、图片以及声音等进行相互融合,并能够通过相关事物之间的融合,让小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以便激发小学生的欣赏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不但能够达成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还利于带给小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丰富课堂内容,使小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诸多乐趣。
(二)结合地方特色,开阔美术欣赏视野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方特色,这也为不同地区的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不同的条件。所以在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结合地方特色,来开阔小学生美术欣赏视野,帮助小学生切實了解本地区的风土民情、生活习惯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也利于丰厚小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小学生在美术欣赏课堂中获得多方面能力的进步。
在开展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前,教师应先为小学生布置作业,让小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或者自主去找寻关于地方特色的美术元素,并将这一元素带到课堂上,让同学之间进行共同的欣赏与品鉴,也可针对相关元素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这样则非常利于提升小学生在美术欣赏课堂中的主动性,凸显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易于提高小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以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领略美术欣赏价值
著名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若不具备富有情感及诗意的清泉,就不可能促进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生活为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在生活之中,所包含的美术因素非常多,所以在进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小学生更为深入地领略美术欣赏价值,并将课内美术资源和课外美术资源进行充分的融合,以打造出一个真正的美学情境,让小学生在参与这一美学情境时,能够体会到一种艺术美感,以促进小学生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
对此,教师可带领小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之中,对校园建筑的特色及布局等进行鉴赏,或者让小学生主动提出一个建筑,由教师带领小学生进行观察,既能增强小学生对本有事物的再次认知,也能够增加小学生的审美对象,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主动地找寻审美对象,获得艺术欣赏能力的飞速进步。如果条件具备,教师还可带领小学生在当地的园林、美术馆或者博物馆之中进行参观,或者带领小学生去野外,让小学生感受绵绵小雨后的春笋,色彩绚烂的晚霞,以及冉冉升起的太阳,这些自然景物会滋润着小学生的内心,也能够成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营养品。
(四)激发学生想象,促进美术欣赏思考
新课标中提出,应让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之中去发展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等。每个个体都具备独特的灵魂,都是欣赏与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应敢于尝试,激发小学生的想象,促进思考小学生美术作品,并为小学生创造诸多自主学习与欣赏的机会,充分赋予小学生在欣赏课堂中的各项权利,让小学生在美术欣赏课堂之中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
另外,教师也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之间充分去分析与研究美术作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想象,深层次地思考美术作品。应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每个小组的指导,这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若教师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会严重影响到课堂纪律,也不能保证小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学科深受小学生喜爱,且该门课程所具有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如其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欣赏能力等,所以在开展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时,教师应善于运用良好的方法,来强化小学生的艺术素养,陶冶小学生的艺术情操,推动小学生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严韵.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新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6):132.
作者简介:王雅禾(1987.11— ),女,汉族,甘肃张掖人,中小学二级,研究方向: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