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杨铭宇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是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交汇的特殊时期。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的同时,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发挥经验和优势,寻找两大战略衔接的有效路径,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机遇
2020后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为乡村经济拉开新的帷幕。企业作为乡村经济中的主要参与者,势必受益于乡村振兴所带来的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
第一,政策机遇是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把乡村振兴战略和十九大提出的其他六个战略一起写入了党章的修正案。《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又进一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针对新时期变化的主要矛盾和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首先,乡村振兴要与精准扶贫工程相契合,企业作为精准扶贫“五个一批”项目实施中的主要执行者,必然成为两项政策衔接的重要连接点,这在宏观层面上为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契机。其次,乡村振兴要求重塑城乡关系,市场化手段是调整城乡关系的有效途径,企业作为生产要素的载体,有能力且有责任依据市场需求配置生产资源,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国家对乡村发展的政策支持是一贯的、持续的,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都是旨在解决“三农”问题,调整城乡关系。毋庸置疑,企业在两大战略的衔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在精准扶贫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必能成为城乡发展的纽带,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第二,市场机遇是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并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的总要求,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乡村振兴是对“三农”问题的新回应,新一轮的政策调整必然为企业发展带来莫大的市场机遇。具体而言,产业兴旺方面,要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体系质量,逐步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也就意味着企业在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等方面有着无限的市场机会。生活富裕方面,要求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基础公共服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这为企业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金融信贷等领域创造了新的市场契机。生态宜居方面,要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这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治理提供了市场机遇,企业在交通、绿化设施、厕所革命等方面具有巨大发展空间。
第三,自身优势是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从时间维度上看,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倡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积极响应,组织一大批有实力、有爱心的民营企业家发起了致力于扶贫济困的光彩事业;到2015年“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企业深入十四个贫困片区开展精准扶贫行动,已有20余年历史,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从扶贫力度和范围上来看,百强企业中61家企业披露了2019年度扶贫投入金额,总计68.20亿元,平均每家企业投入1.1亿元,较2018年提高32.61%,恒大集团更是以10亿元帮扶投入居榜首1。从20多年企业扶贫实践来看,东西协作、“万企帮万村”等扶贫方式基本实现最初设计的优势互補、合作共赢的目标,帮扶中实现了人才、资金、技术和农产品等要素的流动,并在区域、产业、项目、产品和活动多个层面上展开。除经济领域之外,还有人才培养、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帮扶。
此外,企业扶贫项目更具有可持续性和长效性,特别是龙头企业的项目具有品牌引领、附加值高等优点,较易形成规模、打开市场、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在利益联结模式中,以“企业+贫困户”为基础已经形成多样化的合作模式,龙头企业为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提供资金、技术、生产原材料、管理经验等多方面的支持,早已形成规范、紧密的带动模式。
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策略
在精准扶贫阶段,企业帮扶的目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实现脱贫,到了2020后乡村振兴阶段,企业目标就变得更为宽泛和丰富,旨在帮助全国乡村地区和乡村居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在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取得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三种策略参与乡村振兴。
第一,时序策略。企业的时间策略布局旨在增强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持续动力,企业需要将乡村振兴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将企业从乡村振兴的“外力”变为“内力”,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部分,实现企业发展和参与乡村振兴两不误。乡村振兴战略在时间段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22年,即党的二十大召开之时,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一阶段是战略的探索和完善期,企业应该紧跟政策导向,力争在第一阶段制定未来发展和参与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第二阶段,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这一层面目标是农村现代化基本完成,之于企业而言,应在乡村地区完善产业链条,全面打开农村市场。第三阶段,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此阶段企业完全开拓农村市场,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配置,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二,区域战略。企业的区域策略旨在让企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一客观因素决定了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策略不能“一刀切”,需要依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区域性策略。依据梯次推进乡村振兴的原则,可以将企业发展的区域分为引领区、重点区和攻坚区三类。引领区多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口净流入较多、集体经济实力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较为完善,这类区域到2022年基本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引领区的企业发展策略应是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转变以城市为主的发展视角,重视乡村的多元价值,积极开发多元的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促进三产融合,构建城乡产业和市场一体化。重点区域以中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周边以及广大平原、丘陵地区的乡村为主,这类地区旨在2035年基本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此区域企业的发展策略要具备“三农”视野,依据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来谋划发展、设计方案,要做到企业的业务类型和乡村需求相匹配,企业的组织形式和乡村新型经营主体相结合。攻坚区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旨在2050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攻坚区自身发展能力较弱,但自身物质资源较为丰富,企业需要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优势,帮助贫困地区挖掘资源优势, 实现资源向产品进而向资本的转化,真正帮助贫困民众融入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培养地区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保障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三,实践策略。企业的实践策略旨在贯彻其时间策略和区域策略,处理好核心业务发展和参与乡村振兴的关系,通过合理利用乡村资源要素、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结对帮扶促进集体经济的方式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企业的实践策略可以通过以下三种路径实施:一是资本投资拉动地方经济。通过金融类企业提供的金融信贷以及非金融类企业的资本下乡,推进农村的产业体系建设和完善基础公共服务。二是合作带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术普及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产业的更新迭代和快速发展,例如开展“良种产业化工程”“效益农业推广工程”等;另一方面实行现代管理,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在“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依托数字化和信息化打造农业电子商务产销链,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三是结对帮扶促进集体经济。企业可以采取产业带动、项目帮扶、消费帮扶、捐赠帮扶等多种方式,多途径助力乡村集体经济发展。
几点政策建议
一是政府应改善营商环境,为企业实施策略落地提供全面支持。首先,强化招商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应完善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硬件建设,为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基础。其次,强化金融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持续加大对“三农”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保障企业发展资金充裕。再次,强化用地保障。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把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最后,强化政策支持,给予企业更多的政策激励,包括无偿捐赠的税前扣除、产业项目的补贴、贷款贴息及税费减免等。
二是企业应寻求跨界合作,推动参与方式的多元化。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企业除了发挥自身优势以外,还应链接其他领域的力量,寻求跨界合作,发挥政府、行业组織等多方力量,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干部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相互配合,形成多方参与格局,共同服务于乡村振兴。
三是企业战略制定和产业选择应注意因地制宜。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瞄准 “三农”问题,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注重策略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性,力争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土地经营效益、促进三产融合、壮大集体经济。在进行产业选择时,要在分析乡村所在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发展产业链条,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张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扶贫开发与贫困治理;杨铭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