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宸
2015年,我本科毕业继续留在北京大学读研,但是专业从国际政治变成了艺术史。巨大的学科壁垒、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我开始跨越之、学习之。
工作后,曾经头悬梁锥刺股学的艺术史知识很少用到。但在今年疫情期间,却让我在抖音上收获了60万粉丝和7000万播放量。
之前,我对同学说:“我要用抖音分享艺术史知识。”他们并不诧异,只是说,你又疯了。从上大学起我就一直“疯”,玩摄影、搞乐队、做短视频。但他们并不看好我这次疯,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社会科学知识背景的人,我去做了一些调查,问他们为什么有这种感觉,然后总结了一下,如下:
一是抖音太“low”了,不适合做艺术类;
二是视频太难做了,一时半会儿学不会;
三是艺术类的内容跟绘画有关,而我不会画画。
然后,我问自己能否规避这三个问题。
据说北大有一个“不收敛定律”,即如果你的专业是A领域,并且以B领域为业余爱好,那么北大一定有一个人,他A领域比你强,B领域也比你强。说简单一点就是身边卧虎藏龙。如果“北大不收敛定律”真的成立,那每个人其实可以做一件事:向身边的同学学习。
10年前的9月1日,我踏入北京大学的校门,来到了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宿舍,与ABC三位同学度过了四年愉快时光。我们认真学习,觉得国际关系这门学科很有趣。果然和预想的一样,毕业之后我们没有一个人干国际关系相关的工作。不过,这四年时间极大丰富了我们身上的技能,最后A同学去做了游戏,B同学做了语文老师,C同学在创业的路上不回头。
A同学是保送的,高考前半年他都在娱乐,直到高考前,觉得是不是应该体验一把高考的紧张,结果,他体验到了全省第四。
这位A同学曾经是校“起床协会”的核心人物,会员们每天相约早起。就这样,宿舍里出现了一道亮丽“风景线”:有一个人,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出去吃早点,吃完回来睡个回笼觉,一直睡到中午。
虽然他个人的起床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起床,但“起床协会”的名声非常响亮,甚至一度接受了央视的采访。为什么这么火呢?因为他们抓到了用户的需求,人们希望通过这个共同组织来优化自己的生活习惯。这件事让我学到:抓住观众的需求。
于是我收集到的第一个疑问解决了,抖音也许“low”,但是观众的需求一定不“low”。所以,我要让观众在内容中感到不“low”的气质,而艺术类内容正是入口。
B同学,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还是北京大学合唱团的男高音。但男高音都不足以掩盖他的另一个优点——长得帅。我刚进入大学的时候,父亲送了我台单反相机,B同学成了我的第一个模特。既有拍摄器材又有拍摄模特只欠技术,于是我加入了北京大学青年摄影学会。
摄影和摄像两个技能很贴近,我当时也学习了剪视频。这样,第二个问题也迎刃而解——视频剪辑我本来就会。
C同学,典型的北大文科男生,机智过人又“附庸风雅”。话剧、唱歌、健身什么都不耽误,他还是北京大学朗诵协会的会长。在他身上,我知道了“说一句让别人听得懂的话”是多么重要。听他说话时,你无法转移注意力,他的声音和内容都很抓你心。当我们在考虑如何表达想法的时候,他考虑的是你想听到什么。这样,抖音的第三个问题也解决了——我不需要教画画,我可以讲艺术的故事,这一切靠嘴就行了。
在抖音上,有特别多观众和我交流,问我怎么可以提高绘画水平,或者怎么通过艺术特长生考试。但是很尴尬的问题来了,我并没有学过画画,也不是一名艺术生,可是我怎么就开始做艺术史内容了呢?
北京大学有非常丰富的双学位选择方向,我本科时修了艺术学院的双学位,当时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艺术理论和艺术史。学习中,我发现艺术史并不仅仅是艺术,其实是在学历史。图像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比枯燥的文献材料要有趣的多,于是我直接去读了艺术史方面的研究生。
我仍然面临那个问题:一个没学过画画的人到底能不能做艺术史呢?其实“艺术史”跟“艺术的历史”几乎不是一回事。艺术史像是侦探,我们用图像作为材料去发掘历史,有独立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而艺术的历史更像是艺术鉴赏,通过归纳和总结让你记住一些艺术风格,从而可以判断艺术品的类别。它们差别非常大,艺术史着重于历史,而艺术的历史着重于鉴赏。
举个例子,艺术鉴赏关注的是《蒙娜丽莎》画得好不好看,她的微笑怎么画才能那么神秘等。而我关注的是《蒙娜丽莎》是一个在意大利出生的画家达·芬奇于佛罗伦萨创作的,它现在展览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这幅画是如何到那里去的?显然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我在调研之后发现,其实人们更喜欢我关注的问题,所以,也许我的鉴赏水平并不高,但是我可以“侦探”短视频内容的来源。比如我就是把艺术史学家潘诺夫斯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用在《阿诺芬尼夫妇》的视频内容讲解中,视频被大家接受的同时,也了解了艺术史这个学科。科普的重点不就是“普”么?
其实做内容分享之前,我抱着学习的态度看了各社交媒体平台几乎所有艺术类、艺术史类的内容,发现很多人都把“艺术史”和“艺术的历史”混在一起讲。目前艺术鉴赏领域已经做得非常好,我何不科普一下艺术史?毕竟科普,其实就是给我的学科做广告,这事我擅长。
也有朋友发出质疑:读了那么多书,做了那么多相关的研究工作,最后就做了短视频?艺术史这个领域很少有人做,更没人花精力去做视频。不只是艺术史领域,整个科普领域都非常难,作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写文案、观察观众的“爽点”,耗费掉的精力相当于一次创业。
这还是一次方向完全“错误”的创业,因为科普似乎与财富格格不入。不过我还是觉得,如果我不做,那还有谁会去做呢?我大学生活的环境让我恰好会做视频,恰好做过乐队所以懂配乐,恰好学习了艺术史,恰好发现了它的有趣,恰好我又会讲故事,这些恰好落在了我的身上,似乎只有我也应该是我去做。
当我做到第50条视频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失眠,翻到我的第一条视频,看到好多观众在下面留言,内容非常有趣:“终于刷到这里了,看完了所有视频”“一晚上没睡觉一直刷到第一条”“刷了一个小时,终于看到这儿了”。我的视频内容每一条在一分钟左右,如果看完当时的全部50余条视频需要近一小时。他们能一口气看完所有视频,其实在时间碎片化的短视频平台是非常难得的。这让我觉得我制作的内容被观众接受了。
互联网上,观众对同类化内容的免疫力高,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作为内容分享者必须不停地开发新鲜内容。如今,内容领域逐渐被人关注,但其分享知识的本质依旧没变,这一切都需要花精力去经营。就热爱和投入而言,如果像我这样的都不去做了,那还有谁会去做呢?
短视频介绍:《说画》,2020年3月制作播出的短视频内容,三季共100支视频。该节目主要以图像作为主体揭秘图像背后的故事,讲述历史相关知识,是人文领域的科普主题。目前累计播放7000万次。在《说画》之后相继又开发《抬杠艺术史》《学艺术史的真讨厌》《失窃博物馆》等艺术史相关科普内容。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解说词赏析: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你被骗了多少年啊?您可记住喽,这幅画维米尔只签了名,但根本就没起名字。在那个时代这样的肖像画相当于您现在的证件照,您想您现在会给自己的证件照起一个名字么,齐刘海的少女?留寸头的大小伙子?谢顶的老大爷!不合适吧。
画里这少女到底是谁,其实也没有定论,在电影里说这个少女是个女仆,也有说是维米尔媳妇儿的,还有说是他女儿的,不重要。
其实1995年这幅画的名字就有过一次争议,学者们希望将它命名为《戴头巾的女孩》但是博物馆没同意。2014年,莱顿大学的物理学家、视觉艺术家文森特伊克得出结论,说这个耳环不可能是珍珠,这分明是镜面反射,这有可能是金属但肯定不是珍珠。得,这画以后再也不能叫《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了,只能叫她《戴铁锤耳环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