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涉外办学破解后疫情时代留学难题

2020-11-11 10:22蒲诗璐李宜
神州学人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疫情

文|蒲诗璐 李宜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高等学校涉外办学形式越来越多。目前我国高校涉外办学存在16种形式: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孔子学院、国际联合培养、国际交换生(访学项目)、留学预科班、短期文化体验项目、海外实习项目、语言强化项目、海外远程教育、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苏世民学者项目、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国际通识课程项目、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特色学院。[1]高校涉外办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形式,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受疫情影响及各国(地)入境、签证、航班等政策限制,我国部分出国留学人员赴境外就学受阻。为应对疫情期间出国留学难的问题,教育部允许部分高校采取临时举措,通过适当增加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招生名额,为出国留学受阻的学生提供更多就学选择。[2]此外,一部分已被国外大学录取,但放弃今年出国留学的学生选择了除中外合作办学之外的高校涉外办学项目,力图在国内接受优质的国际化教育,待全球疫情缓解后再出国继续完成学业。由于高校涉外办学项目本身存在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差异,加之受疫情影响叠加了其他因素,都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本文拟从目前高校涉外办学项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四川大学承办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CSCSE)—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SQA)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以下简称CSCSE-SQA项目)的实例,探讨后疫情时代高校涉外办学项目学生教育管理的新举措。

CSCSE-SQA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

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内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促进中英两国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在中英两国政府大力支持下,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与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共同将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引入中国,项目为广大高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历者,提供了在国内接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教育的机会,为学生和家长节省了昂贵的留学费用。CSCSE-SQA项目开创了以出国、就业为导向的国际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大学的认可。该项目于2017年被写入《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五次会议联合声明》,是对项目在中英两国学术层面交流与合作所作贡献的肯定。现有30余所国内大学共计开设商科、计算机、旅游酒店管理、物流、工程等5大类15个专业的课程。项目在国内为全日制学习3年,第一年为国际预科课程,强化英语,学生需有5分的雅思成绩才能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第二、三年为专业课程学习。[3]目前,国内30余所项目院校在校生1.1万余名,已有14届5万多名项目学生顺利毕业。获得项目证书且成绩达到国外大学要求的毕业生已进入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新加坡、荷兰等国家的百余所大学深造。部分优秀项目学生在国外完成本科学习后又进入牛津大学、华威大学等世界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四川大学作为国内最早一批CSCSE-SQA项目的高校,从2004年至今已招收17届学生,并成功培养2000余名毕业生顺利赴国外深造。

后疫情时代高校涉外办学项目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涉外办学项目“非计划内”的招生录取模式增加了生源质量的差异性。以CSCSE-SQA项目为例,高校涉外项目属于计划外招生,项目承办院校在招录过程中拥有极大的自主裁量权。通常情况下,项目录取原则是:应届高考生需达到本省本科线以上,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60%(即90分);雅思5分以上成绩可免试入学或申请审核插班大学二年级。受疫情影响,一部分已被国外大学录取,但放弃在今年出国留学的学生选择了CSCSE-SQA项目,且成绩优良。如图1所示,某年CSCSE-SQA“2+1”项目学生入学时雅思成绩平均5.5分,最高分7分,最低分5分。

但在实际招生过程中,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涉外办学项目仍然会招录一部分高考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项目生源参差错落,学生个人素质良莠不齐。图2反映了某年CSCSE-SQA“3+1”项目学生高考总分分布情况,该届学生平均高考分数436分,与各省本科线基本持平;其中最高分536分,但也有个别学生低于300分。

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CSCSE-SQA项目是将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及培训课程体系、标准与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相结合的本科应用型项目。然而,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教育模式,该项目在举办初期曾被社会误解为“专科及高职类项目”。与此同时,部分承办高校由于涉外办学经验有限,加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比较模糊,也缺乏一套全面有效的管理机制,故而对项目学生的教育管理存在一定盲区。经过10多年优化和发展,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涉外办学项目,CSCSE-SQA项目已开创以出国、就业为导向的国际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特别是受中西方在应对疫情时的反应和不同成效的影响,加之某些国家正在制定政策限制中国留学生,让很多学生和家长更加青睐在国内学习时间较长的高校涉外办学项目,以避免受到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对出国留学的影响。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高校涉外办学项目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亟待与时俱进。

图1:某年CSCSE-SQA 2+1项目学生雅思总分成绩分布图

图2:某年CSCSE-SQA 3+1项目学生高考总分分布图

跨文化背景增加了高校涉外办学项目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涉外办学必然会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群体所接受经验教育的群体性心理必然会形成文化差异。在涉外办学项目中,跨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语言差异、教育理念差异、思维逻辑差异、价值评判标准差异。[4]实际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国外大学宽松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涉外办学项目通常采用介于高中严格封闭管理和大学宽松管理之间的过渡型管理模式。但由于项目学生在中西文化碰撞的环境中学习,一方面要接受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另外一方面也会受到外籍教师带来的国外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针对涉外办学项目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兼顾各方需求和实际情况。

另外,在后疫情时代,以四川大学CSCSE-SQA项目为例,2020年海外归国学生占比15.16%,均为受疫情影响回国后无法返回原留学国,从而选择留在国内学习。这类学生已经逐渐适应国外大学的宽松式管理和多样性的校园文化,目前对国内高校的教育管理还处于适应期中。

学生个性突出、自律性不足、集体观念薄弱等增加了涉外办学项目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CSCSESQA项目学生平均年龄19岁,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普遍个性突出,强调自我,加之国内高中阶段的学校管理严格,一部分学生对较为宽松的大学管理不适应,自我管理能力较弱,自律性不足。另外,项目学生一般要在国内完成2-3年的学习,之后赴海外继续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要顺利赴海外学习,必须达到相应的语言和专业课成绩要求,大多数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业上。同时,相对饱和的课时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校园文体活动的时间,学生早期是没时间参加,之后变成没兴趣参加,人际交往呈现“个体化”和“圈子化”,班级集体意识较弱,很难形成有效合力。加之疫情影响下,部分学生对是否能如期出国产生紧张、焦虑、敏感等不良情绪,也给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不小难度。

后疫情时代高校涉外办学项目教育管理提升对策

准确定位后疫情时代高校涉外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建设科学、有效的涉外办学项目学生管理机制。后疫情时代,世界格局将发生很大变化。尽管有些国家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守主义、民粹主义的思潮有所抬头,但当今时代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5]全球人才流动、全球人才竞争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既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后疫情时代,加快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被列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7]这支人才队伍应当包括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高校涉外办学项目应深刻理解国家对国际化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内涵,特别是以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CSCSE-SQA项目,作为国际化人才梯队建设的一份子,更应树立“以提升全球竞争力为导向,以实现全球胜任力为重要指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指挥棒”的指导下,进一步梳理高校涉外办学项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和完善标准化管理机制,通过制度化、具体化、流程化的建设体现教育管理的共性,再辅以学生管理团队的个性化教育、管理和服务,以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管理理念。例如,将“师风师德建设”摆在关键重要位置,强调任课教师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不可替代性,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发挥第一课堂思想教育的重要功能。又如,面对涉外办学项目学生生源差异性,老师必须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做学生的引领者而非监督者,特别要注重从思想上破解后进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惰性和畏难性问题,鼓励优秀、上进的学生积极带动校园学习和生活氛围,营造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优良环境。

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为载体,将“全球胜任力”“国际理解”和“平安留学行前培训”整合,开设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专题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显然,高校责无旁贷地承担着这一重要使命。高校涉外办学项目要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思想政治课更将成为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

高校涉外办学项目思想政治课首先要秉承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三重使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强化共产主义信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要避免思想政治课“空对空”“理论脱离实际”等不接地气的形式主义。高校涉外办学项目思想政治课应将“全球胜任力”“国际理解”和“平安留学行前培训”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文化适应力等关键技能,树立开放性、包容性,尊重文化多样性,帮助学生建立全球意识,将本土、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相关内容植入思想政治课中,打造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新型高校涉外办学项目思想政治课体系。例如,创新课堂形式,将专题课程的决定权转移给学生,共同研究、解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全球化议题,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力;紧扣“平安留学”主题,通过“国际视野与文化”“海外安全知识”“海外法律常识”“生命急救与实践”“出国留学心理调适”“出国留学生涯规划”等主题讲座,帮助学生尽早树立“平安留学”意识,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增强辨别中西文化的能力,更好地掌握“平安留学”相关知识和技能。

总之,高校涉外办学项目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承载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还要普及并升级以“世界观、民族情、中国心”为宗旨的国际素养教育,[8]培养项目学生成为合格的国际人才。

打造一支国际化管理水平高、素质优的学生教育管理团队。为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涉外办学项目应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特别要着眼于提升管理师资的“质”。目前,高校涉外办学项目学生管理团队的学历结构达到本科及以上水平,但大多数管理老师并非教育专业出身,同时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老师比例较小,他们对青年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有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另外,对涉外办学项目的内涵和外延,对教育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尚待加强。要通过在职、在岗的学习和培训提升学生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派出相关工作老师到其他涉外办学项目高校进行工作交流或调研,学习对方出色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理性对比目前自身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优缺点,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例如,四川大学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外联合学院(简称“川大匹兹堡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优异成绩(应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83.5%,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被欧美名校录取),川大CSCSE-SQA项目可利用校内工作交流平台,学习和研究川大匹兹堡学院学生管理模式对人才培养所起的积极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营造积极昂扬、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隐性影响作用。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涉外办学项目学生既要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国际政治、安全形势和各国(地)入境、签证、航班等政策变化,他们的心理处在易于紧张和波动阶段。高校涉外办学项目应高度重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心理功能,在培养青年学生健全人格、调节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品质、全面促进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国际化办学疫情
聚焦港口国际化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