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玲
永嘉县大若岩镇中心小学
分数应用题相比较其他类型的应用题更加的抽象化,这类应用题是通过文字将情节进行描述,然后使用相应的分数知识让学生进行破解。所以在解题思路以及方法上分数应用题都与其他类型的应用题不尽相同。分数应用题对于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考验,没有较为严谨的逻辑思维很难能够破解分数应用题,因此想要更好的破解分数应用题需要小学生们拥有着较为严谨的解题思路,能够使学生从文字当中可以理解这道分数应用题所要考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该使用什么样的分数知识进行破解,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进行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的破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年龄通常在7~13 岁之间,该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存在不足,并且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学生在掌握某一种解题思路之后,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式.因此,一旦将相关应用题进行调整,学生就会无从下手.这就是学生思维模式造成的结果,无法举一反三、灵活的应用解题方法.很多学生都是采用单一的解题思路解题,从而导致多项失误,大大降低解题的正确率.
很多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非常单一.例如,某件商品的原价为48 元,之后提价1/10 了又降价1/10 求这件商品的现价.在很多学生的思维当中,都会以为该件商品价格不变,题解步骤为48x(1+1/10-1/10):但非常明显这种解题方法是错误的.出现该错误的结果是因为学生受到了传统解题模式的干扰,再加上对知识理解不深造成的记过.而真正的解题思路是“先提价之后,再降价”,即48x(1+1/10)x(1-1/10)这样所计算的结果才是正确的结果.
在分数应用题当中,其中存在着很多的多余条件干扰内容,也就是在解题过程中,其中很多的已知条件都是“烟雾弹”,对于解题没有作用.这些多余的已知条件是为检测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设置的,但是很多学生会被这些多余的条件所迷惑,从而忽视掉了应用题解题中的关键点,导致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思维错误和混乱问题.
在很多分数应用题当中,已知条件都是倒叙的方法给出,甚至采用迂回的方法给出已知条件,这样就会在叙述数量关系过程中产生疑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也会产生思路上的不解和困惑,从而造成解题上的错误问题.如果所给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数量间关系过于复杂,那么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无法清理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解题错误.
在解应用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审题,这也是解题的基础内容,如果小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对已知条件模糊不清,那么即便有清洗的解题思路,在计算过程中也会大大提高失误率.在审题过程中,需要精准的找出标准量和对比量,掌握应用题的用意和解题要领.例如,“小李买了60 块巧克力,其中1/4 都是白巧克力,其余的都是黑巧克力,请问黑巧克力的数量?”该应用题中的标准量是60 块巧克力,也就是总量,而是巧克力的对比量.因此,掌握好这两个基本概念,即可简单的得到解题思路和结论,即60x(1-1/4)=45 块.
分数应用题多是涉及数量间的关系,但是小学生可能针对这些问题存在思维混乱的问题,无法理清这些数量之间的具体关系.因此,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利用一些更加形象、具体、直观的线段图加强辅导和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掌握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快速提炼出解题当中的关键点内容,这样即可为正确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帮助.
由于分数应用题的种类非常多,一些进阶的应用题需要教师采用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例如,“甲、乙两个数之和为64,甲的3/7 与乙的1/3 相同,求出甲、乙两数分别为多少?”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线段图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也就是分别画出甲乙的两条线段,将甲划分为7 份;但是由于甲与乙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所以可以将乙变化为3/9 也就是将乙划分为9 份,由于甲的与乙的相同,即可得出甲∶乙=7 ∶9,从而得出:甲=64x7/16=28乙=64x9/16=36.这样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非常灵活的时期,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训练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存在一定的教学难度.这就需要加强审题工作、加强思维引导、培养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加强学生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