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巩义市/刘景梅
【时新美文】
心锁
□侯发山
刘师傅因当年患小儿麻痹症留下了后遗症,走起路来不利索,一瘸一拐的,找不到别的吃饭门路,就在街口那儿摆了个修锁的摊子。随着岁月的流逝,修锁无数的他练就了一手高超的技艺,只要是锁,没有他打不开的,被人誉为“锁王”。因此,他在当地成了不大不小的名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就连当地的公安部门也和他常来常往,一旦有案件上需要开锁的事儿,便请他去解决问题。刘师傅因有了这手绝活儿,被人敬重不说,不缺吃,不缺喝,小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为了学到刘师傅的绝技,不少人动了心思,有的请客送礼,有的托人说情……但他都一一拒绝了。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了他的这个古怪脾气,也就没人自讨没趣拜他为师了。但是,这并不影响刘师傅的声誉。他心地善良,乐善好施,若你修锁一时没钱,只管走人就是,他从不开口讨要,等你下次来一并付时,他却早把这事给忘了,淡淡地说有这茬事儿吗;若是听到谁家有了难事,就让人捎去三十五十的。后来,他年纪渐长,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大家都劝他物色个徒弟:左邻右舍怕丢了钥匙进不了家门;当地的公安部门怕他的绝技失传影响案件的进展……刘师傅便动了心思,心说他这手技术还真不能后继无人,要不然会给大伙带来多少麻烦、多少不便啊!于是,他经过层层筛选,初步物色了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大张,一个叫小李。
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啊!因此两个年轻人每天围着刘师傅嘘长问短,跟敬佛似的。一段时间过后,大张和小李都学到了不少东西,配个钥匙修个锁的都不成问题,但他们学的也只是皮毛,还没有得到刘师傅的真传。刘师傅呢,有他的想法,认为他的绝技只能单传,也就是说只能传给其中的一个人。大张聪明伶俐,为人热情豪爽;小李木讷老实,心地善良……两个徒弟各有千秋、不分伯仲,传给哪个好呢?刘师傅为难之余,决定对他们两个进行一次测试,谁表现好就把“真经”传给谁。就这样,刘师傅弄来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内,然后让大张和小李去打开。
大张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把保险柜打开了,在场的人都为他高超的技术叫好。大张自以为胜券在握,掩饰不住一脸的得意。小李用了十五分钟才把保险柜打开,技术明显不如大张。小李羞着脸看了刘师傅一眼,但刘师傅并没责怪他。在场的人也都一致认为,刘师傅要淘汰的将是小李。从另一方面讲,大张是个下岗职工,妻子常年有病,日子说不出的艰难,相比之下,小李的家庭条件要优越得多。
刘师傅平静地问大张:“你打开的保险柜里都有什么?”
大张喜形于色,悄声说:“师傅,保险柜里有一沓百元的钞票,一枚金戒指,一块手表,一挂项链。”
刘师傅转身问小李:“说说,你打开的保险柜里都有什么?”
小李的鼻尖上渗出了汗珠,笨嘴拙舌地说:“师傅,我没看保险柜里都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
刘师傅赞许地对小李点了点头,说:“好,好,好!”然后,刘师傅郑重地当场宣布,小李正式成为他的接班人。
众人大惑不解,议论纷纷。
大张也表示不服气,忍不住说:“凭什么啊?难道小李的手艺比我好?”
刘师傅没有说别的,而是拍了拍大张的肩膀,说:“凭你的手艺和聪明,回去开个修锁的铺子还是饿不死的。”
大张心犹不甘,那样子似乎非让刘师傅解释清楚他输给小李的缘由。
刘师傅叹了口气,遗憾地说:“因为你打开了两把锁。”
大张愣愣不解,说:“师傅你冤枉我,我刚才只打开了一把锁啊!”
在场的人也都随声附和,说:“是啊,大张并没做错什么啊。刘师傅是不是糊涂了?”
刘师傅微微一笑,说:“我虽然老了,但心不糊涂。”说罢他转向大张,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干我们这一行的,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没有其他东西,心中还必须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那就是欲望!”
在场的人恍然大悟。大张的脸倏地红了。
(选自《北京文学》)
【边读边练】
1.刘师傅选择传人的标准是( )(5分)
A.技艺高超 B.德艺双馨
C.老实木讷 D.不爱钱财
2.阅读全文后,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5分)
3.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介绍刘师傅开锁技艺的高超?(5分)
4.文章中下列两处通过神态描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任选一处作答)(4分)
A.大张喜形于色,悄声说……
B.小李的鼻尖上渗出了汗珠,笨嘴拙舌地说……
5.小李的开锁技艺并没有大张的好,然而最后刘师傅为什么选择了小李?(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