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东,宋琴,赵祥环
【摘要】以“阳化气,阴成形”为启发点,初步探讨补阳药通过干涉阴阳关系治疗肥胖症的应用。
【关键词】肥胖症;阳化气;阴成形;补阳药;CAMP
【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4.235
肥胖症是指机体脂肪含量过多和或局部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它是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
目前,美国FDA批准的治疗肥胖症药物主要有环丙甲羟二羟吗啡酮(纳曲酮)/安非他酮、氯卡色林、芬特明/托吡酯、奥利司他、利拉鲁肽。在我国,有肥胖症治疗适应证且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药物只有奥利司他[1]。事实上中药也可以治疗肥胖症。现代研究表明,许多中药中的成分有明显降脂减肥作用[2]。
1 “阳化气,阴成形”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诠释了自然界以及人体的气化功能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运动变化从而呈现不同的存在状态。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临床有许多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的慢性疾病,如风湿、肥胖症等大多为阳虚体质[3]。
2 体质的阴阳学说
张景岳的体质分类学说根据人的阴阳关系将人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平脏人。阴脏人阳气较弱而阴气偏旺,体形偏于矮胖;阳脏人阴气较亏而阳气偏旺,体形偏于瘦长;平脏人阴阳较为平衡,体形适中。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明了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阳气是一身之本,具有推动气机运行和温煦全身的作用,若阳虚失化,水液代谢失衡,无力推动气血津液运行,停聚于皮肉腔隙中而生痰饮,临床可表现为手足不温,四肢厥冷,腰膝酸软,体胖腰圆,乏力,小便清长等临床症状。辛海等人[4]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肥胖与阳虚体质成正相关性。而王响[5]在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究阳虚体质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时发现阳虚体质与肥胖、2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抑郁症等关系密切。
朱丹溪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阴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极易耗散。阴虚临床表现有咽干口燥,形体消瘦,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小便短赤等。肥胖症的基础是热量摄入多于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而毛良研究发现阴虚者机体营养状况一般或偏低,而能量代谢则有所增加[6]。
3 补阳药与cAMP
“肾主命火”,为诸阳之本,补阳药主要主归肾经,以温补肾阳为主,肾主一身阴阳,为五脏六腑之本。肾阴与肾阳,同源而异名,二者于相互渗透中相互依存,又在相互制约中相互为用,可分而不可离,以此协调肾之水火阴阳的平衡。。补阳药药性偏温燥,过服易助火伤阴,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肥胖症的患者由于“阳化气”不足,“陰成形”太过,通过服用补阳药调节体内阴阳关系,从阳气较弱而阴气偏旺的阴脏人成为阴气较亏而阳气偏旺的阳脏人,当然这也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阴虚见证。在通过附子、肉桂、仙灵脾等辛温燥热之阳药制备虚热证动物模型时,大鼠表现为心率加快,体重降低,竖毛,少动,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的虚热状态[7]。
cAMP对糖、脂肪代谢、核酸、蛋白质的合成调节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脂肪水解,同时大量动物试验结果表明,高水平cAMP能引起脂肪组织中HSL活化而使脂肪分解能力加强,同时还可以减少胰岛素与脂肪细胞的结合,以对抗胰岛素对体脂沉积的促进作用[8]。研究表明,阴虚证表现为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偏亢。李东涛在[9]研究阴虚内在实质变化中发现阴虚患者有血浆cAMP升高的趋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等补阳药可以使cAMP系统的反应性进一步升高,从而促进脂肪分解。
4 结束语
因此,补阳药治疗肥胖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具体药物的选择以及药物的使用方法上还需更多的探索,同时也应注意到其潜在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02):102-103-104-105-106-107.
[2]张淑媛,蒋建勤.中药在降脂减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云南化工,2020,47(04):38-40+42.
[3]麻树文.阳化气,阴成形[J].开卷有益,2018,4(11):59-60.
[4]辛海,高治理,贺娟.从“阳虚阴盛”论治肿瘤病机[J].环球中医药。2019.12(3):437-439
[5]王响,倪磊,潘雨,任嘉彦,邢天野,吴昊,尚晓玲.阳虚型体质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20,40(03):417-420.
[6]毛良,等.西医结合杂志,1984,4(4): 209
[7]廖圣宝.二肾一夹高血压大鼠模型中医证候属性的探讨及药物作用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杂志,2003.9(2):34-35
[8]方伟. 二丁酰环腺苷酸对肥育猪脂肪沉积调控的机理研究[D].中山大学,2010.
[9]李东涛,张莉.阴虚内在实质变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医药研究,1999(05):61-63.
作者简介:
曾宪东(2000.03-),男,四川省广安市,汉族,本科,无职称无职务,研究方向: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