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化背景下广西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实证探究

2020-11-10 11:20黄丹愉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农村养老空心化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广西农村家庭养老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空心化背景下,完善广西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有利于减轻国家和社会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负担、有利于新时代农村家庭的和谐气氛、有利于老年人在精神与生活上的满足。针对广西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经济来源得不到保障、家庭照料功能逐渐减弱以及精神慰藉功能受到影响等问题,需要鼓励外出务工青壮年回乡就业创业,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农村服务体系,招收志愿者协助农村家庭养老以及关爱老人精神需求,构建和谐代际关系等措施。

[关键词]空心化;农村养老;家庭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弱,农村空心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村空心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功能整体倒退的一种社会现象,城乡差距使得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在数量上和年龄结构上不合理分布,同时村庄建设在城乡对立格局和户籍管理、房屋建设制度不完善背景下向村庄外延膨胀,致使内部急剧荒芜“外扩内空”,农村空心化现象显现。农村空心化现象的产生,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巢化”现象更加严重,进一步冲击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

1空心化背景下完善农村养老模式的重要意义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广西农村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里大多数只剩下老人,老人的劳动能力逐渐减弱,逐渐失去了养活自己的能力,空心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而养老模式的选择是老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空心化背景下农村老龄化逐年上升,农村养老模式在此背景下发挥了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减轻国家和社会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负担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养老方式、质量与城市相比,相差甚远,而农村养老模式的完善,则可以缩小城乡居民在养老方面的差距,这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也体现了国家政策的统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而完善家庭养老模式就是应对老龄化的方式之一。农村养老模式的完善,有利于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公共服务,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和谐,进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1.2有利于新时代农村家庭的和谐气氛

首先,农村空心化状态下,子女需要不断地在外打工来维持家里源源不断的开支,而且在外还要不时担心家里老人的安危与健康,而农村养老模式的完善则可以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同时避免家庭在经济方面的矛盾纠纷;其次,子女在外工作,拥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保障家庭的生活开支,提高了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最后,由于子女与父母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会产生各种矛盾,从农村当前的新情况来看,利用养老模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化解农村家庭中的各种矛盾,比如在农村互助养老院中,老人得到很好的照顾,子女与老人在养老问题上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摩擦,同时也解决了子女不孝、婆媳纠纷等现象的发生。这有利于形成敬老的风气与和谐的家庭气氛。

1.3有利于老年人在精神与生活上的满足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子女不在身邊,一家一户式的老人家庭养老模式会使老人更加孤独,而机构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模式等农村养老模式则利于老年人之间交流,比如机构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模式等,农村老人集中居住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利于留守老人之间的交流和往来,使其在情感上获得欣慰和关怀,从而增强老年人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农村老人在这些养老模式下生活,会极大地提高农村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从而增强他们在精神上的满足感、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自信心,使老人的精神生活进一步提高;农村的养老模式,解决了子女常年在外工作,不能照顾父母的顾虑,使子女心理和精神压力降低,有利于他们更投入地工作。

2广西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养老模式”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满足老龄人口各方面需求的典型的生活方式,主要指满足老年人经济来源、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三个方面需求的生活方式。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模式等,但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我国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王萍等人指出“家庭养老模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家庭成员承担责任的一种养老模式。”当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仍在我国农村占主导地位。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土地资源供养为基础,实现老人老有所养的一种非正式支持的养老模式。由于子女长年在外打工,许多广西农村就只剩下老人,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党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空心村里老人的养老问题。而空心化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这一根基正在被动摇。

2.1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经济来源得不到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向城市转移,农村只留下老人、孩子、妇女,劳动力不足致使许多土地荒芜,资源浪费。土地是农民最宝贵的资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一般都靠它维持生计。以广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广西80岁及以上人口为52.69万人,占广西总人口数的1.2%,占广西60岁及以上人口的11.24%。随着空心化越来越严重,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绝大多数都是老人,他们的劳动能力很有限,所以自己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而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的各种设施也得不到满足,居住在农村的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也得不到相应的改善。尽管政府有各种补贴,但是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还是得不到足够的保障。

2.2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家庭照料功能逐渐减弱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农村家庭的人数明显减少,甚至出现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老人和培育一个小孩的局面,家庭规模的缩减使农村家庭在抵御风险方面能力下降,照顾老人的经济能力和人力随之减弱。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已经受到冲击,广西农村的青壮年为了挣钱生活,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外出打工,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是由子女在父母身边照顾生活起居,但随着农村空心化的出现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已经不能实现。老人生病卧床不起时,没有一个子女在身边照顾自己的衣食起居,这时老人的生活照料就成了严重的问题。

2.3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精神慰藉功能受到影响

空心化背景下大部分广西农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原本“养儿防老”的观念受到挑战,老人的养老问题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第一,家庭养老模式中的传统“孝”文化得不到更好的延续。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因受到中国孝道文化传统美德的影响,从数千年前至今都在提倡“反哺”的养老方式,这是我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支撑。随着农村经济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与外界接触日渐增多,崇尚自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不断渗入农村,冲击了农村人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许多广西农村年轻人不工作,靠着父母的劳动成果心安理得的在家生活,导致对赡养老人的观念减弱,家庭养老观念正逐步淡化。第二,随着子女的外出工作,常年不在父母身边孝敬他们,以致传统的“孝”文化得不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同时血缘关系也会变得淡薄。家庭养老模式就需要子女在身边照顾老人的生活,但是在空心村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老人感到孤独,部分老人在心理和精神上都出现了问题,使家庭养老模式精神慰藉方面受到极大冲击。

3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化路径

目前广西处于人口数量大,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情况决定了广西农村的养老模式还要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个别地方推行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局面。要应对广西农村面临的问题,就要对家庭养老模式提出完善和创新的措施,发挥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势。

3.1鼓励外出务工青壮年回乡就业创业,发展农村经济

在空心化背景下,农村老人的子女长期在外打工,不能时刻陪伴在老人的身边加以照顾。针对当前情况,政府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信息咨询、工商登记、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推动乡镇企业依托小城镇发展,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强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让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离家,将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样离开家乡打工的子女不仅在家就可以赚到钱,还能在家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增强了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生活照料功能。

3.2建立农村服务体系,招收志愿者协助农村家庭养老

解决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问题,就需要建立农村服务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其它单位、志愿者服务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构建以需求为导向、村委会为监督,全社会参与的家庭养老服务网络,形成专业、互助、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家庭养老服务模式,以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其次,构建新模式,积极倡导志愿者加入到农村家庭养老服务中来,使老人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康复护理和心理关爱等养老服务。最后,落实农村养老补贴,建立医疗服务系统,做到“有病上门看,有病上门医”的一条龙服务。

3.3关爱老人精神需求,构建和谐代际关系

要以家庭孝亲为基础,满足老人在精神上的需求。首先,政府应该加强提倡“孝”文化建设,提倡“敬老”、“爱老”、“尊老”的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养老观念,鼓励在外工作的子女经常和父母联系,间接推进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水平,对做这方面优秀的家庭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激励人們发扬和传承这种美德。调查表明,老人的情感需求主要通过与子女的交流来满足,老人与子女陪伴交流中可以时刻体会到家的温暖,子女后辈的爱戴使老年人生活不再孤寂,现代子女可利用网络媒介与父母加强沟通和交流避免误会,以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其次,有机会回乡就业、创业的子女应回到家乡工作,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以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最后,子女应该鼓励父母积极参与村里组织的老年活动,尤其是各种老年兴趣组织,开展讲故事、下棋、歌舞、手工艺交流等活动,有益于老人身心健康。

在空心化背景下,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农村养老模式也会随之变化。在此情况下,既要保留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巩固家庭养老模式,又要结合现实国情,积极探索其它适宜的养老模式,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使农村老年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反腐倡廉精神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丁方,翟晓祯,何林峰,等.我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4(51):101-103.

[3]王萍,李树茁.农村家庭养老的变迁和老年人的健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收稿日期]2020-06-07

[作者简介]黄丹愉(1994-),女,壮族,广西百色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农村养老空心化
村庄空心化的治理之道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研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盐城市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美欧中产阶层遭遇“空心化”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老人农业”问题的空间与对策
人口流动视域下的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