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色发展理念下中国财税政策应重点向绿色粮农、生物研究、科技创新倾斜,要重奖采用环保方式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农民,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采用财政补贴、免税、免息等组合拳加速农业机械化。同时,国家财政应资助重大疾病特效药、疫苗研发的药企和攻关人员,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战略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协同创新体系和治理体系,要调动社会各种财力重点支持绿色科技、医学科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财税;倾斜;绿色粮农;生物研究;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绿色发展理念,是指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良好环境高度融合的思想观念。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应该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经济腾飞、国民富庶、生态良好的发展模式,才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故中国正运用降息、降准、加大财政投入等各种财税政策,促进绿色发展,但有识之士认为中国的财税政策不能平均用力,重点应该向绿色粮衣、生物研究、科技创新等方面倾斜。
1中国绿色粮农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1.1中国绿色粮农面临的挑战
粮农包括粮食和农业,粮与农联系密切。所谓绿色粮农包括两个方面:绿色粮食和绿色农业,绿色粮食是指采用环保方式生产的无污染农产品;绿色农业是指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优化环境。这里主要阐述粮农面临的主要风险。
1.1.1粮食面临的挑战。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国是全球第一粮食进口大国,由于国内外粮食价差较大,2017年粮食进口1228.5亿kg,同比增加211.5亿kg,为历史最高水平;……我国粮食的自给率不足80%,不少农产品残留污染物,环保不达标,而利用国际市场调剂的风险很大,粮源有限,因为国际市场年谷物贸易量约2000亿kg,不及我国粮食需求量的一半。粮食关乎民生,关乎战略,关乎国家。现在,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控制全球约80%的粮农贸易,而我国粮食流通市场效率不高,信息化水平较低,企业主体竞争力不强,粮食流通资源整合能力有限。不管将来是密云不雨,还是白云苍狗,粮食不能全控和自给,一旦风云突变,将不堪一击。
1.1.2农业面临的挑战。“农者,天下之大本”,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从绿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农业污染严重,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家肥等,除农作物吸收部分外,不少有机类污染物、含磷和含氮等污染物经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土壤和空气中,严重污染环境,残留在农产品中的污染物也直接影响民众的健康。另外,农用塑料不容易降解,我国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农用塑料的使用量之大和覆盖面积之广已居全球首位,大量长期使用农用塑料不仅严重污染环境,也降低了土壤的通透性和水肥传导力,造成粮食减产。中国农业与发达国家比,在农业环保化、机械化、职业化、科技化以及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导致农业生产率相对较低。美国1个农民相当中国236个,虽是网传,不一定差距那么大,但农业生产率比中国高却是不争的事实,美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出口第一大国,也是事实;以色列土地资源禀赋不如中国,但以色列1个农民可以养活90个人。滴水见阳光,比较现落后,落后意味着挨打。回看有些农村,老弱病残留守,田园荒芜,险象环生,不寒而栗。
那么,支持农民采用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环保方式增产绿色农产品,刻不容缓。故财税政策必须重点向绿色粮农倾斜。
1.2财税政策向绿色粮农倾斜的建议
1.2.1国家重奖采用环保方式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农民。农民采用环保方式生产,不污染土地资源,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应重奖,且其环保投入成本更高,付出代價更大,提供的绿色农产品有利于提高兵民的健康素质,也应该重奖。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可以用绿色农产品收入的百分比进行奖励,农民获得绿色农产品收入越高,获奖也越高,反之,则越低。具体比例应坚持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原则,可以参考美国,但不生搬硬套。美国对农民的补贴是其收入的40%,中国可以考虑在15%-30%之间。但重奖的款项不一定以现金的形式,可以购买杀虫灯、有机肥、生物农药作为奖品直接颁发给农民,这样就可以引导农民尽快实施环保农业生产。
1.2.2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农民素质促进流通。必须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培训,树立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生产理念,提升农民的科技生产、环保生产的能力。还要保证政府划拨的教育培训资金的专用性、可控性,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培训方式的多样性、易知性,从而达到预期效果,产生事半功倍的成效,让此类财政支出政策惠及更多农民,让农民看到农业的希望。同时对经营粮食的企业,其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予以税收抵扣,提高其粮食流通资源的整合能力。
1.2.3采用财政补贴免税免息组合拳加速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是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对农业机械化新产品研发企业的资金投入实施财政补贴和免息贷款,鼓励企业研发适合平原、山地等不同形态农地的现代实用的农机新品,满足农村不同层次需求;其次,对生产和经营农业机械化新产品的企业实施免税或减税,加快生产和销售,加大农业机械的普及和使用;再次,对购买农业机械设施设备以及农机新品的农民实施更大幅度的财政补贴,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作业,政府要奖励农民将自有土地集约经营,发展规模种植和生产,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单位面积的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l%,农地生产率增加3.23%(钟世虎等人的理论分析)。中国应该借新冠疫情初战告捷的东风,充分运用财税政策,打赢关乎国计民生的绿色农粮战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2中国生物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2.1中国生物研究面临的挑战
所谓生物研究这里专指生物安全、生物医药和疫苗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目的是追求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基础的。
2.1.1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生物安全已成为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威胁之一,仅冠状病毒,从1965年至今,全球共发现七种冠状病毒可使人类致病,其中229E、NL63、OC43、HKUI四种只引起普通的感冒症状,而2003年的SARS(非典型肺炎)、2013年的MERS-CoV(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都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冠状病毒,2019年的新冠病毒更是来势汹汹,震惊世界,具有大流行的潜力。中国330多支医疗队4万多医护人员援鄂,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不计成本,免费治疗,截至3月初,救治资金投入达1087.5亿元,如今初战告捷,但疫情在欧美仍然大规模爆发,成为全人类健康的威胁。除了冠状病毒,谁能料想将来还会出现什么疫情……当前,新兴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生物体改造方法和工具不断更新,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生物安全隐患,倘若被人为恶意应用,将对人类和国家安全等构成潜在威胁。我国以及全人类正面临巨大而现实的生物安全挑战。
2.1.2医药疫苗面临的挑战。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制药水平后来居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初期阶段,生物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缺少专利保护意识,缺乏自主创新和合作交流,研发产品同质化,致使生物医药行业难以集群化,难以产生规模效应。疫苗研发与发达国家比较仍有差距,虽然进入疫苗行业的企业众多,但大都是传统疫苗的仿制开发,多以单价疫苗、减毒疫苗为主,而美国多以联苗、灭活、结合疫苗为主,许多美国上市的预防重大疾病的疫苗在我国仍无处觅踪影。当前全球生物技术突破和创新应用拓展持续加快,时不我待,机不再来,故财税政策必须重点向生物研究傾斜。
2.2财税政策向生物研究倾斜的建议
生物研究的目标是使人类获得其良益,免受其危害。这不光是环保问题,也符合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所以,财税政策重点向生物研究倾斜完全必要。
2.2.1国家财政应加大生物安全方面的投入。国家财政应加大生物安全方面的投入,用来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战略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协同创新体系和治理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系统的建设与管控。近期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单链RNA冠状病毒,极易发生变异,产生新类型的冠状病毒,而疫苗的研发涉及病毒毒株分离和选取、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程序,尽管现在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多路并进,展开研发,但估计疫苗成功研制需要至少3个月,甚至可长达18个月,很有可能疫苗产生的速度赶不上冠状病毒变异的速度,对其病毒的进化、传染性、传播性和致病性进行监测很有必要,那么强化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系统的建设与管控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难保敌对势力不会运用病毒进攻,打病毒战可比核战成本更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从这个角度看,也应该强化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系统的建设与管控。而构建体系,建设与管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求财税政策往其倾斜,无可非议。生物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部分,生物威胁需要国家采取慎重、系统的方法以降低风险,从而保护人民健康、保障民族核心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2.2.2国家财政应加大特效药疫苗研发投入。国家财政应加大投入,资助重大疾病特效药和疫苗等研发的药企和攻关人员。因为疫苗可用于预防感染或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就拿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来说,爆发突然,不仅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还使全球经济损失惨重,只有尽快拿出特效药和疫苗才是治本,断航、封国、封城、蛰居只是权宜之计。截至4月18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疫情影响,确诊人数超过224万,死亡病例超过15万,病毒仍在蔓延肆虐,惨不忍睹,反映了特效药和疫苗研究的重要性。再说欧美现在是疫情高风险区,我国是疫情低风险区,将来呢,欧美感染的人多了,整体免疫力更强,而我国整体的免疫力反而更弱。如果没有特效药和疫苗,开放交流的结局必将异位,我们可能成了疫情的高风险区,欧美成了低风险区。这对于有14亿人口而人均医疗资源较低的中国来说,要保障人民平安健康,国家开放稳定,特效药和疫苗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加大财政投入,调动药企和攻关人员的积极性,整合系统生物学、化学、基因学和计算机分析等学科,深入研讨流行病学、致病机制,掌握引起流行原因,主动研发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重大疾病的特效药和疫苗,开发出更有效,更便捷,更快速的重大疾病的检测手段,及时控制已经出现的病毒蔓延,阻止其肆虐,预防可能出现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将其威胁扼杀于萌芽之中。
3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科技指科学和技术。现代社会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中国要强盛必须发展科技,竭尽全力成为全球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3.1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根据工信部苗圩部长《中国制造2025》解读的大意:全球科技实力排前5名的是: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全球10大顶尖公司,美国占8家;英国诺奖获得人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日本在美国国家专利局的申请数排第二,这是被视为日本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法国在20个关键科研领域都居于世界前列,富有创新和冒险精神;德国有70多位获得诺贝尔奖,比法国、日本更多……科技实力排名前19名里没有中国。中国科技实力还很弱,面临严峻的挑战:科技型大企业不多,缺乏创新扩散效应;创新资本的短缺,创新人才的流动,制约企业转型升级;智能化程度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等等,重点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3.1.1绿色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首先,创新的高投入降低了绿色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绿色科技创新是以多学科多领域为基础的集成性创新,需要群体性突破和长期攻关,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与高层次人才,让人望而却步;其次,创新的高风险阻碍了绿色科技创新的推广,绿色科技不但要承担技术创新方面的风险性,还可能会遭遇市场的风险,受到传统主流技术的排斥,处于竞争劣势,技术推广速度往往滞后于技术创新速度,让人望洋兴叹;再次,创新的自封闭增加了绿色科技创新的成本,由于各个企业都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缺乏创新协作与科技共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既浪费了绿色科技创新资源,又增加了绿色科技创新成本;还有创新的资金链制约了绿色科技创新的步伐。
3.1.2医学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首先,旧有制度阻碍了医学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壮大,如,医学科技创新的药物价格昂贵,许多消费者无法承担,使新研发的生物技术药物无法普惠大众;其次,医学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如生物医药全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足1%,不及美国辉瑞一家公司的投入,而发达国家的投入超过10%;再次,中高端技术装备短缺,如:大规模生物反应器、高通量测序仪、流式细胞仪等,严重依赖国外进口;还有医学科技创新成果埋没在实验室,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新的诊疗手段普遍面临技术难度大、样本小、不确定性强、治疗成本高等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绿色科技创新、医学科技创新,还是人工智能等,涉及的都是制造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主体,促进制造业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制造业核心领域创新不足。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中,中国属于中低端领域的第3梯队,第1梯队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2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我国制造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几乎被外国垄断,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不能闭环运营。特别是高端芯片、数控机床等核心部件、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没有掌控在手。
3.2财税政策向科技创新倾斜的建议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下,保护环境是中国的基本国策,除了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外,资金向科技创新倾斜也是必要的。
3.2.1调动社会各种财力重点支持绿色科技创新的研发与应用。绿色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国家要加快构建完善支持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发挥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作用,搭建绿色科技创新的融资平台和共享平台,畅通绿色科技创新的资金渠道,化解风险,避免重复研发造成產品同质化,免除创新者的后顾之忧,调动科技创新者的积极性。除了加大力度重奖太阳能、风能、储能等绿色能源的研发创新者,为利用绿色能源生产的企业减免税收,免除低污染交通工具消费者的购置税以外,还应设立专项基金重点突破。如:居于2019年“十大新兴技术”评选首位的生物降解塑料,原料来源于玉米、甘蔗、秸秆等植物,经过降解可以实现无害转化为生物质,有利于环保。而传统以石油为母料的塑料产品,因其难降解,造成全球每年接近2亿t的塑料垃圾,直接造成了环境污染。我国仅秸秆每年就有7亿多t,理论上4t秸秆就可做成1t可降解环保产品,就可以省掉近2亿t传统塑料,就可以节省6亿t原油,减少3.8亿t二氧化碳的排放。目前,世界对于生物塑料的需求呈数倍增长,故应集中财力重点支持生物降解塑料的广泛应用。又如:超透镜的研发对于环境污染之一的噪声污染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也应在财力上给予支持。
3.2.2调动社会各种财力重点支持医学科技创新的研发与应用。这次新冠病毒疫情让我们感受到医学科技的重要性。国家除了加大医学科技创新的资金投放,补贴研发与制造医疗中高端技术装备的企业,奖励转化、生产、推广、销售医学科技创新成果的企业以外,迫切需要解决药费过多依赖国家财政的窘境,建立多种商业保险共同分担医疗开支的新型支付体系,使医学科技创新的药物能惠及民生,带动中高端医药产品消费。更重要的是要设立专项基金重点突破,如:跨学科新型再生医学工程技术“3D生物打印”,可加工细胞、生长因子等活性材料,来修复、替代、重建人体病损组织或器官。目前,美国是该领域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引领全球的创新发展趋势,中国位列全球第四,多以假体、移植物等应用型技术为主,细胞、组织培养、生化检测等基础型技术领域还处于弱势,故应集中财力重点支持基础型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与应用,使中国在生物增材制造产业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又如:纳米技术应用于低温保存,能突破传统低温保存的技术瓶颈,减少渗透性损伤,调控、优化降温及结晶过程,辅助快速、均匀的复温过程,减少热应力、重结晶损伤,故应集中财力重点支持纳米技术应用于低温保存领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尽快应用于临床医学并造福人类。再如:利用远程医疗数据网、移动音视频系统和远控技术,进行远程多学科协作救助危急重症患者,提升了会诊效率,有利于快速诊断,故也应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从而提高对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总之,要想赢到最后,要想永久的国泰民安,需要高度重视医学科技。
3.2.3调动社会各种财力支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研发应用。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进步的关键,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很强的火车头效应。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才能推动中国的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故应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新兴技术具有创造新行业和改变已有行业的潜力,促进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企业和国家获取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如:DNA存储技术,它具有超强的存储容纳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将成为海量数据存储的颠覆性技术。在海量数据、机密数据存储与传递中具有巨大应用前景。提前DNA存储技术的战略布局,有利于在新兴产业中提前立足、在国防安全中提前防御。又如:区块链技术,其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能够广泛应用于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视频安全和健康医疗等多样化的场景。
总之,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无论是开设成果转化基金、研发费用补助,还是减免科技创新企业所得税,免息贷款,增量研发费用抵扣等等,无所不用。一言以蔽之,就是千方百计调动社会各种财力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参考文献]
[1]钟世虎,陈杰,向国成,等.财税政策、工农业分工与农业生产率——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农业技术经济,2020(2):4-20.
[2]熊冬洋,财税政策引导农户实施环保农业生产的博弈分析[J].税收经济研究(双月刊),2019(2):76-95.
[3]王赫然,王茜.新型冠状病毒有关药物和生物制品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20,55(3):349-354.
[4]马洲,曹国君,关明.人冠状病毒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5):518-522.
[5]李昕,宋晓亭.基于专利的全球生物增材制造技术现状与趋势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9(9):348-357.
[6]张淼,赵刚,顾宁.纳米技术应用于低温生物保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学通报,2019(64):2180-2190.
[7]韩轩.十大新兴技术之一生物降解塑料[J].绿色包装,2020(2):77-78.
[8]袁芳,郑彦宁,郑佳,等.DNA存储技术的中美对比研究[J].全球科技经济嘹望,2019(34):71-76.
[9]汪普庆,瞿翔,熊航,等.区块链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9(9):82-90.
[10]陈方,张志强,丁陈君,等.国际生物安全战略态势分析及对我国的建议[J].中国科学院,2020,35(2):204-211.
[11]徐健,劉敏,澳大利亚推动绿色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浙江经济,2020(3):75-77.
[12]刘迎辉,黄开胜,江轶,等.国外一流高校BSL-2病毒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一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1-8.
[13]贾丽.简述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1):150-151.
[14]程承坪.智能新技术助推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1):16-25.
[15]鲍国良,姚蔚.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风险[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111-120.
[16]陈洪昭,郑清英.全球绿色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18(11):70-79.
[收稿日期]2020-05-24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8SJA0638)项目名称:绿色发展理念下江苏上市公司供应链系统环境信息披露评价与协同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陈文渊(1981-),男,福建三明人,副教授(高级会计师),硕士,中国注册税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财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