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蒜行株距调整研究旨在为适应大蒜生产机械化、改革种植模式提供依据。研究历经前期“保密度、扩行距、缩株距”的试验失败而重新调整、设计。调整后实施了“保密度、定株距、调行距”试验研究。保持株距统一为10cm不变、等行距20cm、2行行距固定值40cm不变,改成不等值的大行距和小行距。试验结果表明,行距30cm+行距10cm的大小行种植模式,蒜薹产量、蒜头产量比传统种植模式有所提高,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适宜当地现有生产水平下的大蒜生产以及后续多种机械综合作业。
[关键词]大蒜;机械作业;行距;株距
[中图分类号]S633.4
[文献标识码]A
大蒜(学名:GYrlic)是百合科葱属草本植物。它的鳞茎内通常有4-10个蒜瓣。蒜瓣剥去薄膜即见白色、肥厚多汁的鳞片,可供食用、调味及入药。大蒜是山东省郯城县及周边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2018年9月—2020年6月,郯城县进行了大蒜行株距调整试验研究。试验研究结果为改革当地大蒜种植模式、适应多种机械综合作业、提升大蒜生产整体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1研究背景及过程
1.1大蒜种植密度高
郯城县目前大蒜的栽植密度为33330株/667m2。生产全过程用工多、成本高。种管收环节都亟待推行机械作业,降低劳动强度,实现节本增效。
1.2机械化作用困难
新兴的种植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在试用过程中遇到了棘手的问题,传统的大蒜种植模式是行距20cm,株距10cm。行距过于狭窄,限制了多种机械在大蒜生产中的普及应用。
1.3保密度,定植株,扩行距
郯城县以大蒜行距不低于26.7cm为基准原则,首先于2018年9月—2019年6月,进行了“保密度、扩行距、缩株距”的种植模式试验,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019年9月—2020年6月,又进行了“保密度、定株距、调行距”的种植模式试验,终于获得成功。
2试验设计与方法
2.1试验设计
2.1.12018年9月-2019年6月的“保密度、扩行距、缩株距”的种植模式试验确保栽植密度为33330株/667m2不变是前提下,设置3个处理:Xl:行距20cm+株距10cm(CK);X2:行距30cm+株距6.7cm;X3:行距40cm+株距5cm。
2.1.22019年9月—2020年6月的“保密度、定株距、调行距”的种植模式试验。传统的等行种植大蒜,单行行距20cm、2行行距则为40cm。试验以2行为单位,保证在40cm固定值不变的范围内,调整成不等值的大行距+小行距。确保栽植密度为33330株/667m2、株距依然为lOcm不变。试验设置3个处理。即Y1(CK):行距20cm+行距20cm; Y2:行距30cm+行距10cm;Y3:行距35cm+行距5cm。
2.2试验品种
山东临沂一带的当家品种:蒲棵大蒜。
2.3试验方法
试验在山东省郯城县北园社区农田进行。2年试验的前茬作物:长豇豆。小区长13.3m,宽1.5m,面积20m2。采取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2018年9月30日播种,2019年6月1日收获;2019年10月3日播种,2020年6月2日收获。田间管理同常规大田生产。
2.4测定项目
2018年9月—2019年6月的“保密度、扩行距、缩株距”的种植模式试验,只在鳞茎收获时,各小区随机取点3m2称重,折算成667m2产量。2019年9月—2020年6月的“保密度、定株距、调行距”的种植模式试验。各个小区选取10个代表性植株,进行下列项目的测定。
2.4.1蒜薹甩尾期,测量株高、假茎高、假茎粗、叶长、叶宽。
2.4.2蒜薹收获后,测量蒜薹长度、粗度,随机取50根称重得出单根蒜薹重量。
2.4.3鳞茎收获后,测量鳞茎横径,随机取50头称重得出单头鳞茎重量。
2.4.4蒜薹和鳞茎收获时,各小区随机取点3m2称重,折算成667m2产量。
2.4.5越冬期、返青期、烂母期、蒜薹蒜瓣分化期、蒜薹生长中期、蒜薹露尾期、蒜薹露苞期、提薹期、蒜头膨大末期、成熟期,分别测量计算各个处理葉面积指数。
2.5统计分析
借助Microsoft excel 2010及SPSS26.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测定。
3试验结果与分析
3.12018年9月—2019年6月的“保密度、扩行距、缩株距”的种植模式试验(简称A试验)结果与分析
3.1.1从表1看,X2、X3均比X1(CK)减产,减产幅度分别达到6.%、11.0%。
3.1.2通过方差分析,F>F crit,P-vYlue<0.01,表示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由表1可以看出,“保密度、扩行距、缩株距”的种植模式(A试验)不适于当地现有生产水平下的大蒜生产,试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3.22019年9月—2020年6月的“保密度、定株距、调行距”的种植模式试验(简称B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B试验不同处理对大蒜农艺性状的影响。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测定,P-value>0.05,Y1、Y2、Y3间,大蒜株高、假茎高、假茎粗、叶长、叶宽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见表3。就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B试验不同处理对大蒜的农艺性状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3.2.2大蒜双行定值内行距调整对蒜薹产量的影响。原始数据经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测定,0.01
3.2.3 B试验不同处理对蒜头产量的影响。原始数据经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测定:蒜头横径,P-value>0.05,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蒜头单头重,0.01
3.2.4B试验不同处理全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动态。试验于2019年12月4日以及2020年2月19日、3月20日、4月2日、4月21日、5月3日、5月10日、5月17日、5月27日、6月2日分别测量计算各个处理叶面积指数。对应的生育时期依次为越冬期、返青期、烂母期、蒜薹蒜瓣分化期、蒜薹生长中期、蒜薹露尾期、蒜薹露苞期、提薹期、蒜头膨大末期、成熟期。从图l看,不同处理全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动态有所变化。Y2处理叶面积指数均高于Y1、Y3处理,表明Y2处理返青后的干物质积累逐渐加快。干物质积累多于Y1、Y3处理。干物质积累的多寡,决定了大蒜产量的高低。Y2必然最终获得高产。
4试验总结与讨论
(1)A试验在确保栽植密度为33330株/667m2不变是前提下“保密度、扩行距、缩株距”的种植模式试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行距30cm+株距6.7cm(X2)、行距40cm+株距5cm(X3)均不适于当地现有生产水平下的大蒜生产。
(2)B试验双行定值内行距调整不同处理,对大蒜的株高、假茎高、假茎粗、叶长、叶宽等农艺性状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3)B试验不同处理间蒜薹长度以及抽薹率没有显著差异。蒜薹粗度、单薹重不同处理间有差异。双行定值内调整行距幅度过大,将影响蒜薹的单薹重量。Y3处理产量最低。Y2处理的蒜薹最粗、单薹重最高,蒜薹产量居所有处理之首位。
(4)B试验不同处理蒜头产量,Y2比Y1增产8.7%,Y3比Y1减产1.9%。Y2与Y1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Y2与Y3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Y2可以作为2行行距固定值内行距调整的适宜范围。
(5)干物质积累的多寡,决定了大蒜产量的高低。Y2处理返青后的干物质积累逐渐加快,最终获得高产。
(6)试验最终结论。考虑到大行距更利于机械化操作,应将Y2处理作为最佳行距配置应用于大蒜生产。即:行距30cm+行距10cm。
(7)该研究只是初步试验,还需做更深度、广度的研判。
[参考文献]
[1]胡良龍,胡志超,吴峰,等,国内大蒜种植及其生产机械[J].江苏农业科学,2010(6):576-578.
[2]杨永武,浅析农业机械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对策[J].农业开发与设备,2015(3):86.
[3]崔荣江,张华,徐文艺,等.我国大蒜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J].农机化研究,2015,37(3):264-268.
[4]王后新,李天华,吴彦强,等.大蒜收获机械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39(6):102-107.
[收稿日期]2020-06-29
[作者简介]夏绪乾(1965-),男,山东郯城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