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韧韧
高职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其人际交往能力和交往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今后就业的发展。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在期望别人了解、认同、关心和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强烈渴望了解社会和他人。
一、案例简介
小鹏(化名),男,16岁,五年一贯制高职,刚入校的新生。3岁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又有一子。母亲离异后,极少与他相见。入学一个月后,找班主任老师哭诉,说一定要请假回家,要爸爸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此案例反映的是新生人际矛盾的处理问题。由于童年时期亲密关系的缺失,学生一方面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一方面又缺乏理性、正确的交友方式。
二、问题关键点分析
①如何帮助学生逐步地找到人际矛盾的原因;②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回归宿舍、班级大集体;⑧如何帮助作为新生的他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目标。
三、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
(一)切实重视,专注倾听,建立信任
并没有把这件事仅仅当作一个普通的请假事件,而是切实重视起来,挖掘学生请假的真正原因。及时约谈学生,交谈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讲话,认真观察其细微的情绪与本能的变化,并做出积极的回应。随着学生讲述时的喜、怒、哀、乐的变化而恰当地运用“嗯、噢、是的、我明白了”等言语,采取头、注视、面部表情的变化,适宜的坐姿及一定的沉默等体语。藉以加深信任,并强化其继续讲話的欲念。使他打开“话匣子”的开关。
(二)理解尊重,适度宣泄,恰当安抚
了解原因后,首先置身于学生的境地当中,然后再帮助他认清与同学相处中的的障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对他内心体验的同感,让他将蓄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精神苦恼倾诉出来。给他情绪疏解的机会,不至于一直憋在心里。从而使他摆脱其不良心境,并强化其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而不是一味地躲回家。过程中,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给予学生安抚,有度且恰当,避免他对关注源的过度依赖。
(三)细致观察、多方了解,理清根源
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细致观察,并运用恰当的方法向学生父亲、同宿舍同学、其他任课老师等了解学生综合情况。从而逐步理清学生这样做的根源,既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关切,又为后续的活动打下基础。学生表面倔强,内心脆弱。内非常渴望大家的关爱,比如爸爸、班主任、同宿舍同学等。母爱的缺失,父亲的再婚再育让他不断“求关注”,并容易对关注源产生依恋。却又不知道怎样和同学友好相处。
(四)积极探讨,形成合力、重置目标
探讨是一个师生共同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引导他自省自明,最终找到正确的交友观,培养后续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但这不意味着班主任在探讨当中要采取被动、消极姿势,完全认同当事人所讲的每一句话。与此相反,主要以探讨来锻炼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积极协调家长、任课教师、同班同学的力量,形成合力,对学生和班级其他同学多加关注,帮助作为新生的他们,克服社交障碍,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但要避免对学生的过度关注,以免形成过度依赖。
遵循SMART原则,帮助学生重新制定长期(三年、五年)和短期目标(第一学期),结合具体的行动计划,切实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如认真准备公英二级考试,积极参加学生会、社团等活动,转移对交友的过度关注,将重心转移到自我正向发展和未来的职业规划上来。
四、基本过程
第一次面谈,目的:了解开学后出现的回家被骗等情况,从而树立独立意识。和家长沟通,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从而更好的了解这个孩子。
对象:学生
效果:同意爸爸接几次后,自己独立回家,但要寻求同路的伙伴一起。我、家长手机随时可以联系。一段时间后,可以独立回家了。
第二次面谈,目的:解决宿舍矛盾,以便以后和谐相处。
对象:面谈(宿舍同学、学生父亲)
了解到学生说法后,找宿舍最“厚道”的同学,再单独了解情况。然后一一约谈下来,全面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再所有人坐下来,双方当面把希望对方改正的缺点提出来,由班主任作证,彼此承诺改正,将心底彼此的疙瘩解开。
效果:双方由开始的彼此抱怨,变成了满面笑容,愿意互相包容互相照顾。宿舍没有再发生不和谐的事情。父亲承诺多和孩子沟通。
第三次面谈,目的:帮助同班同学充分了解他。让大家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冷漠不需要朋友的人。
对象:学生、班级同学
效果:班主任在班级里公开表扬了他。通过万圣节和圣诞节的这位同学的表现,让大家知道了他的内心真实想法,原来他内心是个“暖男”。同学们在他回答问题是的笑声渐渐少了。大家也不孤立他。
第四次面谈,目的:全面解他,并联合任课老师的力量,形成合力,以便更好的帮助他。
对象:任课教师
效果:老师们全面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更加能够理解学生平时的表现,消除了学生曾留下的“怪怪的”印象。甚至还有的老师选他做了课代表,让他有了更明确地努力方向。
第五次面谈,目的:明确方向,制定具体学习计划。
对象:学生
效果:制定了学习计划,学生感觉到生活更充实、更有目标了。定期会与老师沟通,调整计划,并回顾完成情况。
五、总结与启示
班主任作为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益友,在同学生,尤其是是新生进行交流时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关注,提高自身修养和工作艺术水平。
(一)细致入微,精准引导
对新生的初步印象一般是通过学生档案、入学接触等途径来获得的,但工作中,不能仅仅看到表象,还是要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发掘本质,精准引导。
(二)形成合力,共同引导
在消除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过程中仅仅依靠学校、教师和同学的努力是不够的,由于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的努力也是必须的。形成合力,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尊重为先,鼓励表达
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引导其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学校和老师不能一味进行严厉教育,更要采用温情关怀。
处于五年一贯制高职新生时期的孩子非常敏感,年龄小却想法多。家庭、学校、社会,任何一个环节确实,都有可能会给孩子性格,甚至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要把工作做细。不戴有色眼镜,尽力更加有效的帮助每一个孩子。
六、结束语
由于人际交往知识的缺乏,在交往中常常会出现想交往但是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交往的矛盾,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班主任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需要正确树立角色意识,克服心理偏见,改进同学生交往的方法,进行有效沟通,增进同学生的交往,与学生相互吸引,帮助学生走出交际障碍泥潭。作为高职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对于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需要仔细观察和注意到学生情绪的变化,全面分析出原因,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交友观,起到较好的心理疏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