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锋 钱 晶 顾天熊
苏州中固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苏州 215152
目前大部分的改造项目具有规模较小、施工专业工程单一的特点,国内关于构件层次的加固方法已经有较多的研究,但关于结构层次的概念设计优化研究较少。近年来大型综合改造项目越来越多,有必要从改造项目的结构体系入手,首先进行概念设计优化;同时在构件加固方法的选择以及施工实施方案中,既要综合考虑实体项目操作空间的可行性,也要根据改造项目的造价要求,进行实施过程中措施项目的比选、优化。
某行政办公楼为框-剪结构,建于1996年,建筑总长106 m,宽23.4 m,建筑面积为35 000 m2,地下室2层,地上18层,采用桩筏基础。建筑平面上设置2个结构伸缩缝,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基本加速度为0.1g,设防类别为乙类。原结构混凝土强度1~6层为C40,7~18层为C35。
现由于改变结构使用荷载以及建筑功能需求,需对该行政楼进行结构加固、新增结构构件等施工内容,同时进行建筑外立面防水保温等施工。
建筑主要改造内容如下:建筑外墙新增保温层;18层平屋面上新增钢结构金属坡屋面;既有室内装饰及相关管道的拆除;地下1层~地上4层北侧,平面布局上新增梁板,填补此处原有的凹陷区;地下室2层北侧,新增地下室连廊通道,与北侧地库相互连接。项目改造情况如图1~图4所示。
图1 改造前标准层平面
图3 改造施工立面
图4 改造后立面效果
根据既有结构的鉴定数据,采用YJK计算软件对既有结构进行翻样、建模、计算(图5),分析既有结构在竖向荷载以及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原结构地上部分通过抗震缝分为3个独立的部分,均为框剪结构,鉴定结果如下:结构整体指标方面,局部竖向构件扭转位移比数值为1.5,超限;屋面水箱荷载过大,局部原屋面梁板配筋不足;书库、档案馆等局部楼层荷载较大处,梁配筋不满足受力要求;1~16层,梁柱节点核心区抗剪超限;1~6层,大量框架柱抗弯配筋不足;框-剪结构四周边框梁,顶部负弯矩钢筋配置不足;地下2层~地上1层标高范围内的剪力墙边缘构件不符合现行规范的构造要求。
图5 原结构YJK模型
原结构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结构计算主要以平面单榀计算为主,很难考虑结构的水平以及竖向刚度在空间上的合理布置。
现行最新的结构设计规范对空间模型提出较多的要求,比如结构位移比控制在1.4以内,所以在对原结构进行改造设计时,需要从结构的概念设计入手,在原有结构的水平、竖向刚度上优化模型的刚度分布,使得改造之后的结构具备更好的抗震性能,同时良好的结构概念布置,也能大大地减少结构构件层次的加固数量,具备较好的经济效益。
原结构采用YJK软件建模,计算结果显示扭转周期在第二周期,位移比最大值1.5,表明整个结构平面布置上的抗扭刚度不足,同时标准层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有较大偏差。现根据上述试算结果,在结构标准层四周做如下结构加固调整:在1~17层标准层,四周新增双连梁,增强双肢剪力墙的抗侧刚度;在1~6层,东西两侧边跨新增2个短肢剪力墙(图6)。
图6 模型标准层四周抗扭刚度加强布置
基于上述改造加固,结构模型前2个周期为平动周期,第三周期为扭转周期,扭转系数为0.95,同时最大扭转位移比为1.18。调整后的结构模型扭转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原结构为框-剪结构,按照现行规范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8.1.3条文增设框架柱二道防线的抗力设计要求,原结构模型计算结果显示,8~17层大量的梁柱节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不足,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框架柱分配的0.2V0剪力较大导致。
为减小楼框柱分配的剪力,在1~4层的楼层内局部新增梁板柱(图7),拓宽1~4层的建筑面积,这样就可以根据上述规范8.1.3的要求,将楼层内的框架最小剪力值分成2段来调整(图8),从而降低上部楼层框架柱的剪力分配值,规避大量的框柱核心区抗剪加固施工,节约资源,具备较好的经济效益。
图7 1~4层局部新增梁板柱
图8 0.2V0剪力调整段划分
按规范要求,1层框柱加大截面的新增纵筋需要延伸至地下室筏板顶,原结构改造图纸在地下室的边缘构件做法如图9所示。这种做法需要凿除剪力墙凹槽内的高强混凝土,施工难度较大,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破坏挡土剪力墙的风险,有可能出现外墙裂缝开展、渗水等问题。
图9 边缘构件加固大样
现在对此处边缘构件节点优化处理,扩大此处边缘构件加大截面的尺寸[1],使得新增纵向钢筋在楼层交界处进行弯折延伸处理,具体做法大样如图10所示。
图10 边缘构件加固优化做法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新增纵筋需要植筋至筏板里。现场施工时发现,凿除30 cm厚度的建筑地坪后,结构筏板里有渗水情况,植筋环境无法保持干燥。采用国产胶水,在潮湿有水的环境中,植筋拉拔力将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既有的工程经验,建议此处地下室2层的筏板植筋采用进口植筋胶。喜利得植筋胶HILTI-RE50能够在恶劣环境中使用,比如在水下植筋也能满足锚固设计要求。在特殊环境中采用特殊性能的材料,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可加快施工工期。
4.3.1 既有抹灰不铲除分析
本项目原外墙抹灰层厚度为3~5 cm,其中1~2层抹灰厚度为5 cm,3~18层抹灰厚度为3 cm。原外墙抹灰做法:1∶3水泥砂浆打底,1∶2水泥砂浆面层(拉毛)。现在根据建筑要求,外墙需要新增粘贴厚80 mm的保温岩棉带。
考虑原外墙抹灰平整度等观感质量较好。现场对既有抹灰层考察发现,剥除既有抹灰层时,由于抹灰层黏结强度较高,在剥离抹灰层时,既有红砖面层被剥离,所以为节约资源,尽可能利用原有外墙抹灰层,建议保留既有抹灰层。
同时,委托质量检测中心对既有外墙抹灰砂浆拉伸黏结强度做检测,检测3组,每组7个拉拔点,共21个拉拔点(重点选择3个部位的墙体,即东西山墙、窗间墙、层间墙)。检测结论:3个检验批次的拉拔黏结强度均为0.3 MPa以上,满足JGJ/T 220—2010《抹灰砂浆技术规程》要求,即可以在外墙既有抹灰层表面粘贴岩棉带。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保留既有抹灰层,避免大面积铲除既有抹灰层,很好地控制了现场扬尘问题,同时缩短施工工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4.3.2 粘贴保温层的加强构造措施
原外墙抹灰层表面涂有弹性涂料,此弹性涂料与既有抹灰粘贴强度高,不易剥落。本项目在既有弹性涂料表面涂刷一层溶剂型抗碱封闭底漆,其具有涂膜致密、抗碱性、封闭性好、渗透性强的优点,此抗碱渗透底漆能够渗透既有弹性涂料进入既有抹灰层中,同时能够与新增保温带的胶面砂浆具备很高的相容性。此措施可避免铲除既有弹性涂料,加快施工进度,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考虑保温岩棉厚度较厚,同时既有抹灰层保留不铲除等原因,建议在粘贴保温层施工时,在楼层标高处设置支托架,用此构造措施来保证外墙保温的整体性(图11、图12)。
图11 增设支托架做法大样
图12 增设支托架施工现场
5.1.1 悬挑扣件脚手架的分析
本项目为既有建筑改造,现场不设置塔吊,在选择脚手架类型时,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垂直运输费用、拆除架体后脚手眼的修补费用、钢管租金等因素。本结构地上为18层,标准层层高3.5 m,建筑高度为67 m,如果采用钢管脚手架,每6层悬挑一次,需要悬挑3段。由于现场不设置塔吊,导致此方案出现如下2个问题:大量的悬挑工字钢需要汽车吊垂直运输,运输费用高;由于是既有项目改造,拆除悬挑工字钢后,外墙洞口修补的数量较多,需要加设吊篮采用混凝土浇筑修补洞口,消耗大量人工。
5.1.2 落地盘扣脚手架的论证
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本项目采用落地盘扣脚手架搭设。同时为了施工段之间的衔接或交叉,本项目采用落地架、局部悬挑架2种形式(图13、图14),落地架立杆间距900 mm,步距1 500 mm,全高范围内设置连续剪刀撑。
情况一:沿着建筑四周搭设落地盘扣钢管脚手架。
情况二:建筑北侧 ~ 轴区域,在14层楼面标高(离地面47.6 m高)以上搭设悬挑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为满足施工工序的交叉要求,此区域悬挑架拆除时间晚于落地架拆除时间)。
图13 落地架搭设平面布置
图14 悬挑架搭设布置示意
本项目脚手架搭设高度为67 m,属于超限搭设,架体连墙件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计算要求两步两跨设置连墙件。本项目结合既有外窗洞口的位置,采用拉窗件、植筋预埋板拉结2种方式,2种方式连墙件交错设置(图15、图16)。
图16 连墙件做法大样二
图15 连墙件做法大样一
本项目涉及很多梁柱节点核心区抗剪超限问题,设计方案采用加大截面的方法来有效地控制抗剪超限的问题,节点做法如图17所示。
由于此新增柱帽为多边形,采用传统的木板支模时,木板拼料较多,需要耗费较多人工,故引入3D打印技术。根据现场实际尺寸,在工厂里采用树脂材料加工成模板,同时加工支托架等配件(图18),树脂壁厚10 mm。采用此3D打印树脂模板,安装简单,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既节约资源,又缩短了施工工期。
图17 框架节点核心区加固大样
图18 节点核心区树脂模板安装示意
1)在改造项目的设计阶段,要从概念设计入手,首先考虑调整其水平、竖向的刚度规则性,同时良好的结构概念布置,也能大大地减小结构构件层次的加固数量,提升经济效益,使得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2)在进行构件加固方法的选择时,往往需要比选各个加固方法的优、缺点以及经济性,在优选的过程中可以引进价值工程、决策树等方法[2]。
3)由于实际情况与图纸存在局部不符,改造项目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拟加固工艺实施优化处理,采用新型加固材料,节约工期,从而满足安全文明施工的要求。
4)关于改造工程的措施项目,应该评估各个措施的经济性,采用造价最小、同时满足施工要求的措施项目。
5)本项目改造过程中的概念设计以及施工技术问题解决方案,可以推广至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的综合改造项目中应用,能够在设计、施工阶段很好地控制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