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
一台无人驾驶的拖拉机驰骋在广袤的农田里,通过无线控制器,精准智能平地、 深松、旋耕套耕、起垄作业、且能智能避障;移载、投苗、灌溉、施肥、采收,可以智能控制参数,自适墒情、气象;无人化采收率每天12~15亩……10月22日,在2020年山西省科协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通过大屏幕向与会嘉宾展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促进乡村绿色发展的美好景象。
赵春江在报告中指出,我国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水平差距明显,如农牧业工艺与机械设备结合得不够紧密,国内稳定性、故障率、易用性等指标不理想,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效率偏低,智能化程度不高,核心算法的差距显著。然而,未来的农场将是无人农场,将会需要大量的农业机器人。他说,国内已有很多单位在探讨无人农场,也建设了无人农场的示范。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机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是实施智慧农业、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赵春江院士认为,人机共融是未来农业人工智能发展重要的一环,将人和机器的智能起到1+1>2的作用。由于农业非结构化特点特别突出,运用人机共融技术将大大减少农业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成本,通过机器人预测人的意图并与人交互,可使机器轻松完成复杂的目标任务。随着农业大数据系统的完善,他对未来智慧农业的期待是建立农业超级大脑,打造更加庞大的、宏观的、虚拟的、战略性的农业机器人系统。
近年來,我国各地围绕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导航定位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大田精准作业、设施农业智慧管理、畜禽智慧养殖等方面涌现出很多成功案例。如,新疆兵团应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自动驾驶进行棉花播种,能一次完成铺膜、铺管、播种作业,1000m播行垂直误差不超过3cm,播幅连接行误差不超过3cm,有效解决了农机播种作业中出现的“播不直、接不上茬”的老大难问题,土地利用率提高0.5%~1%;利用卫星导航技术实现了夜间高质量作业,不重不漏,机车组利用率提高30%,节约农机投资;复用播种时的卫星空间定位信息,大大提高了中耕施肥施药作业质量,高速作业不伤苗不压苗,棉花机械化收获采净率提高2%~3%。根据新疆兵团实际应用统计,利用应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自动驾驶技术,亩节约人工成本60%,亩增收节支193元。
“智慧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赵春江表示,要坚持现代、绿色、智慧发展理念,选择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推动,建立分门别类的补贴政策。数字技术则是未来农业增产增收的“法宝”,“要把数字技术应用在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全过程、全要素、全系统地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去,构建智慧化的生产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