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参政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研究:以“饭圈式”爱国运动为中心

2020-11-09 03:34周婷杨雅麟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饭圈

周婷 杨雅麟

摘 要:随着网络民族主义的新兴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也加入了互联网爱国主义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青年网络参政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本文将致力于青年参与政治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研究,以“饭圈式”爱国运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中可以发现,青年心理活动层面的认知建构与情绪的唤醒是关键的环节,其中认知建构受到外部环境和心理动因之影响,逻辑比较复杂,情绪与态度的唤醒显得更为直观。认知与态度的改变推动了青年做出行为层面的反馈并形成了娱乐化与狂欢式、组织性与纪律性、仪式化与风格化的三大特点。

关键词:饭圈;爱国运动;网络民族主义;参与政治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8-0185-02

党的十九大以来,网络强国建设整体推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民主的发展为网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充足丰富的途径。据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我国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截至2020年3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1.6%,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1.5%。[1]当代青年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网络爱国运动的中坚力量。这些伴随互联网而成长起来的90后,也更习惯于使用网络来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宣泄情绪,进而依托于互联网的渠道进行政治参与,表达爱国热情。例如发生在2019年8月的香港政治事件,以“饭圈式”爱国运动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再度登上网络舞台,呈现出青年网络参与政治的不同方式与另类表达。

一、爱国主义事件感染下的认知建构

(一)陷于网络民族主义中的认知框架

“饭圈式”爱国运动是以饭圈的话语方式和传播路径来进行爱国情感与情绪的表达,其认知根源是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当代青年生长于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时代,富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深深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再加上爱国主义教育在各年龄阶段、各领域地广泛开展,大多数青年成长于爱国主义知识的熏陶和家国情怀的滋养中,这些知识与经验不断作用于他们的知觉与记忆系统,加深了青年对于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归属,从而使他们形成了对家国积极向上的认知体系。

“饭圈式”爱国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而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与民族主义的结合,“具体而言,网络民族主义是基于互联网传达路径,隐形和显性表达国人民族主义言论、情绪和思潮, 制造和扩散民族主义舆论。”[2]以90后为主体的青年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主体,无论是主动参与表达还是被迫接受信息,青年都已经深受此类文化环境影响。在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平台上,爱国主义事件的官方议程设置和民间的经验、知识和观点被大众反复转载、分享,一次又一次地补充完善了青年的知識结构与体系,使得他们形成了相似的、共通的和富有感染力的民族认同和爱国认知。

(二)寻求政治认同下的身份建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民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民主、平等和开放的空间,而作为网络世界主力军的青年人,也沉浸在网络政治参与的氛围里。网络媒体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给予关注时,会引发个体对其中投射出社会问题的本质进行思考,对于现有的各政治要素进行认知、反应、理解、重构,再加上信息不断传播与互动,进而形成了网络政治认同。同理,饭圈青年本是专心于娱乐事件,而自家偶像常涉事爱国主义事件中,并在网络上形成较大声势,占领微博热搜,如张艺兴拒绝韩国演出、王嘉尔转发“护旗手”微博等。饭圈青年通过社交网络对偶像爱国相关信息与知识的输入,对个人的政治认知进行了重构,追随偶像与广大网民,形成了网络政治认同,建立了网络爱国青年的阵营。

二、“内忧外患”:“饭圈式”爱国运动的情绪与态度唤醒机制

(一)心理动因:网络群体动员与集体行动

“饭圈”在中国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现已具备组织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一个粉丝社群便能成为一个专业的组织架构之一。因此,饭圈能够发挥群体传播过程中强大的群体动员力量,暗示成员、传染情绪,迫使他们积极主动,甚至无意识地跟随集体的步伐。特别是在2019年香港暴乱事件已经成为网络集体关注的问题时,网民大胆表露态度和宣泄情绪成为普遍现象。在这种集体狂欢的感染下,“饭圈”作为一种网络集体也有着强大的兴奋力,尤其是当自己追随的爱豆深陷此次事件的舆论风口时,气愤、不满的亢奋情感被迅速激发,并且在粉丝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作为娱乐话题的积极参与者,不同圈子中的粉丝也具有心理接近性,再加上爱国主义事件的特殊性,“国家面前无偶像”、“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成为了情感共识,破除了因追随不同偶像而造成的圈层壁垒,并且通过其中成员情绪的反复增强,越来越多的个体加入,在整个饭圈形成极化的情绪状态和共通性感情来集聚、共鸣,群体的兴奋力量随群体中个体的数目呈几何级上升。截至2019年12月1日“饭圈出征”的话题阅读236万次,讨论次数达2.6万次。

(二)媒介环境:“情绪设置”效果机制与意见领袖声援

媒介环境是一种社会情境,为我们构建起关于信息环境的重要议题。在融合媒体的大环境下,媒介传播存在有力的情绪渲染与扩散能力。媒介讯息和媒介传播对于情绪的感染起着多方位的激发、唤起、导向等作用,媒介环境中情绪的传染和扩散性使得情绪的设置成为可能,呈现出群体性、社会性的情绪效果。[3]像微博这类社交平台,具有一定的社会化和集体性,通过热搜、热评的推送对青年受众的情绪与态度引导更具有轻易性,“我爱中国 我爱香港”的文案连同Emoji迅速刷屏,产生了短时间内、大规模的情绪传染。再加上官方媒体和意见领袖的情感表达,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微博账号都相继发布图片、文案支持香港、声援祖国。饭圈青年必定逃不掉这些情绪的影响,埋藏他们心中潜在的爱国、愤慨、激动的情感被激发、唤醒。

三、从认知、态度到行动,青年网络参政的行为表达

从认知层面到情绪、态度层面,饭圈成员的心理活动研究较为明朗,这些心理因素将对他们的行为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随着心理活动的不断发生、循环、传染、影响,青年的行动层面必将接受信号,形成反馈。本章节将重点分析“饭圈式”爱国运动下青年政治参与表达的行为特点。

(一)狂欢式与娱乐化

“饭圈式”爱国运动是以饭圈青年为行动主体,衍生于娱乐事件的爱国狂欢。相较于其他群体性质的爱国运动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娱乐化和狂欢式。首先,饭圈成员以追随自己的偶像和为自己爱豆打榜应援为主要任务,当自己的偶像表达明确的政治立场而遭受反动者网络暴力时,成员会为了维护自家偶像而展开攻势。其本质就是以政治事件参与为表征的对偶像行为的支持或反对,但是后续发展远没有止步于自家偶像,而是破除了不同粉丝社群的隔阂,自发形成了饭圈的统一体,进行了集体式的狂欢。其次,作为爱国运动主体的成员身份也具有娱乐化特征,将中国当作“偶像”,称呼为“阿中哥哥”,并且在海内外社交平台上为“阿中哥哥”声援,爱国主义事件仿佛成为大型追星运动,在INS上大量表情包、流行语充斥版面,正面口号标语被顶上热评,饭圈青年的强大执行力,给予了此次政治事件喧嚣式的回应,这就是一场网络集体狂欢行动。

(二)组织性与纪律性

饭圈成员不同于一般印象中的盲目疯狂的粉丝,随着互联网的繁荣,各类偶像的应援站、粉丝站建成,他们内部有着严密的结构,对于成员的选拔也有一定的标准。基于此,在爱国运动中,饭圈按照原有的严格模式进行组织管理,“饭圈女孩官微”微博账号下就有饭圈女孩文宣组、控评组等矩阵账号,他们懂得排兵布阵、兵分几路,情报、宣传、造势一应俱全。除此之外,“饭圈式”爱国运动也呈现出了纪律性,参与成员严格按照指示行动,在各大平台上发布事先制作好的统一文案、图片,避免单打独斗,减少被策反、洗脑的可能性。行动的组织者会强调纪律,“遇见港独、台独,直接举报”。还值得注意的是,饭圈青年们为了使语言更加有力,更加贴近传播语境,还通过英语、粤语的评论,内容重在还原事实,支持警察,表达爱国,一改各家粉丝间争斗时的斗图、骂战等低俗、不理智行为。

(三)仪式化与风格化

“饭圈出征海外”是一次有组织有规划的网络媒介事件,参与者需要通过身份验证进入成员群,与群中的指挥员取得联系,领取任务并完成。戴扬与卡茨在《媒介事件》一书中,运用仪式观察媒介的视觉,他们强调媒介事件对观众的邀请,来共同创造一种非同寻常的集体的回忆。[4]此次出征有严格的规则与统一的要求,这些都成为征服仪式的符号,置身于这种群体行动中,成员会拥有一种共同参与感,进而完成了出征仪式感的建立。这种仪式感还得益于出征内容与形式的风格化,饭圈擅长运用“花体墙”控评、“表情包护国”制造声势,获得关注。这些富有饭圈风格特点的集体行为为成员制造了共同回忆。在短暂的时间内,饭圈成员建立了一个有着共同目标与信仰的场所,在共同表达的空间里仪式感和风格化得到强化,推动“饭圈式”爱国运动更加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青年不再是大众刻板印象中对于政治以冷漠回应的群体,“饭圈式”的行为表达也为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在我们将当代青年称为“垮掉的一代”时,我们应该破除偏见,看到后浪的力量,青年网络参政的心理与行为有很多积极的一面值得我们探讨,我们也应该赋予“饭圈式”爱国运动理性的思考与认知。

参考文献:

[1]中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20:25.

[2]赵欣玢.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表达:理性连接的共同体抑或游戏化的自我表演[J].视听,2019(2):114-115.

[3]徐翔.从“议程设置”到“情绪设置”:媒介传播“情绪设置”效果与机理[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3):82-89.

[4]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文化”论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9.

猜你喜欢
饭圈
饭圈乱象:历年竞技类综艺节目的赛制分析与思考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饭圈”治理
治理“饭圈”乱象需构建长效机制
整治“饭圈”乱象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新十条”让饭圈文化重归正轨
“饭圈”:趣缘社群与利益圈层的博弈
中国式饭圈:为爱doki,爱豆才是“现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