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贺季羡林卸职

2020-11-09 03:24苗向东
做人与处世 2020年19期
关键词:文山会海乌纱帽臧克家

苗向东

臧克家是诗人,名声大,挂上了许多职务,开会、活动占去了很多时间,他想有多点时间学习。为此,他写信给好友季羡林的信中说:“你荣任北大副校长,乌纱帽多了,也压人。我觉得,你应以大半精力与时间搞点研究、翻译工作,就长远利益讲,这样功效大,因為非你莫办;而行政则别人亦可也。”

当时身兼20多项职务的季羡林对此深有同感,他多次向臧克家大吐苦水:“我已下定决心,再也不干行政工作,甩掉一切乌纱帽。年纪渐渐老了起来,想干的事情多得很。”可是季羡林推辞职务却不得。他为此过于忙碌,几次病倒。臧克家得知后,写了篇《兼职过多压死人》的文章,他不指名地以季羡林为例,道出他们兼职和非专业性事务过多,每天限于“文山会海”而不能“务专业”的极大苦恼。

这为季羡林去职创造了舆论氛围。1984年3月,季羡林终于辞去了北京大学副校长的职务,臧克家马上写信向老友祝贺,并马上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贺友人去职》的抒怀文章,他写道:“去掉空的,干实的。去了别人能干的,挑起自己专干的。珍惜专家们——特别是老专家的学术研究工作,因为他们来日已无多。”季羡林看后立即回信:“你的祝贺,实获我心。去掉乌纱,如释重负。不过这只能算是一个开端,外面还有不少的近似‘乌纱的‘会长一类的头衔,有待去掉。还有好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此后,季羡林还多次对臧克家讲:“我希望再过三五年,把这一切帽子都甩掉,那样可以安心写点东西,培养几个青年学生,对人民会更有好处。”

(责任编辑/刘大伟 北原)

猜你喜欢
文山会海乌纱帽臧克家
默静在晚林中
老马
加快打通减负症结 迸发基层干事激情
百姓也戴乌纱帽
警惕基层“文山会海”回潮
“乌纱帽”的起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