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入学及就业迁移的环境选择研究

2020-11-09 07:26陈江生
价值工程 2020年30期
关键词:空气质量

陈江生

摘要:基于2016年5月全国241所高校随机调查的截面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分别从入学迁移、就业迁移和乡业迁移三个方面开展区域环境要素对不同特征大学生迁移的推拉力研究。研究发现,环境要素对大学生入学迁移和就业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就学的学校类型扮演着重要角色,另外,家庭背景也对学生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环境要素应成为大学生迁移和分化相关政策设计中的重要关注内容。

Abstract: Based on the cross-sectional data of 241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 May 2016, this paper uses logistic model to study the driving force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mig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ree aspects of enrollment migration, employment migration and rural industry migration. It is found that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enrollment migration and employment migration, among which the type of school they stud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ddition, family background also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students' choice. Environmental factors should be an important concern in the policy design of College Students' mig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关键词:大学生迁移;空气质量;logistic模型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igration;air quality;logistic model

中图分类号:G45;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30-0248-03

0  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1]。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生活质量和居住地的环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2],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居住地选择和迁移决策。经济因素被认为是迁移决策的内在驱动力[3],但是经济收入的增加最终会演化为对自身生活环境的改善。目前,针对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变化、工业事故、极端生态等环境事件[4],也有学者将空气质量作为迁移的成本加入人口迁移模型进行讨论,认为经济、人口、政策是影响雾霾的三个社会经济因素[5],城市人口的增长会导致雾霾现象加剧,而雾霾会反过来影响城市人口规模和空间分布。

大学毕业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准劳动力,其迁移与流转过程对区域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6],清晰准确地论述大学生入学和就业流动规律将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但目前对空气质量与大学生迁移之间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区域空气质量指标,对大学生的入学及就业迁移与分化进行实证研究,从个人特征、学校特征、家庭背景特征和就业特征等方面展开分析,目的在于探索大学生入学及就业迁移决策过程中的环境选择规律,以期为区域间的人力资本优化配置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1  研究框架及模型

大学生入学和就业的过程是一个追求生计模式改善的过程,其中包括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大学毕业生群体流动性强,其向目标地迁移的过程是通过入学迁移和就业迁移两个过程实现的。入学迁移是指在大学生入学过程中,大学新生由家乡所在地到所录取大学所在地的迁移过程;就业迁移是指大学毕业生由其母校所在地奔赴就业地的过程;考虑到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过程短暂,临时过渡性的特征明显,大学生实际上更加重视的是离开生源地前往就业地的生计改善过程,我们称这一迁移实现的总过程为“(家)乡——(就)业(地)迁移”。我们定义的这三个迁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即乡业迁移)的两个阶段(即入学迁移和就业迁移),两个阶段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对迁移目标的追求,而乡业迁移实际上更加突出的是最终迁移目标实现和生活环境改善的结果,这三个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受家庭成员态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迁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要素的影响,也会受到自身及其家庭资源条件的限制。近年来居民关注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是雾霾污染,因此,我们以雾霾污染指数为指标,利用Logistic模型探讨环境要素对不同类型学生区域选择的影响,或者说,我们将研究不同类型学生迁往环境较好(空氣质量较好)区域的可能性。

本研究中的统计分析均在SAS 9.4中运行,采用删除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特征变量的方法进行模型优化,保留下的变量容忍度均为0.4以上。

2  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

在文献梳理、主题讨论、变量筛选的基础上,研究小组设计完成《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定稿的调查问卷由四个部分组成:①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生源地、就读情况等;②家庭背景信息,包括家庭经济情况、家庭规模、父母受教育情况等;③就业信息,包括就业地类型、工作地点等;④校园生活满意度,包括学习情况、健康情况等。

调查于2016年5月20日至6月10日间进行,调查对象为2016届应届毕业生,共计发放700份电子问卷、2100份纸质问卷。回收问卷2055份,回收率为73.39%。样本中的综合空气质量指数依据样本家乡所在地、学校所在地、就業所在地追踪查阅资料获得,其数据来自环保部数据中心2000年至2015年全国主要城市每日城市API、AQI。本文将各所在地城市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发布的每日空气综合指数平均值作为该所在地综合空气质量指数。所有样本数据均录入EXCEL文件,构建起后续研究数据库。表1为本研究所用变量的定义和描述统计。

3  回归结果分析

我们分别以“入学环境变化”、“就业环境变化”和“乡业环境变化”为因变量,以样本特征变量为自变量,分别拟合模型1、2和3,结果见表2,用以分别探索即入学迁移、就业迁移和乡业迁移过和的环境选择规律性。模型1、2、3的似然估计卡方值都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解释力。

3.1 入学迁移估计结果与分析

模型1以“入学环境变化”变量为因变量。自变量中,样本年龄变量系数说明较大年龄的入学者更可能选择环境较差的学校学习,如果考虑到环境与经济的关联性的话,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年龄较大者往往是非应届生,学生复读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学生选择学校会更加谨慎,宁愿去一个环境较差的学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竞争失败者往往会降低要求,其选择可以看作被挤压的结果。

从学校类型变量来看,相对于普通一本院校的学生,三本院校的入学学生往往会降低环境要求,但是二本院校的入学者往往会提高环境要求,而211及985水平的高校入学者没有表现出对学校所在地环境的关注,可能的原因是各省区间较均衡分布的名校效应掩盖了其对环境的要求。

在家庭特征变量中,家庭收入变量估计结果说明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该类家庭的学生更可能选择环境较差区域的学校,如果将向更好区域迁移作为一种竞争力的表现的话,“寒门出贵子”的现象在当下是有可能存在的。家庭成员数变量对区域环境的选择有正向的影响,说明家庭人力资源对入学区域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可能是观念上的影响,也可能是在区域选择上降低了心理感知难度的结果。独生子女变量达到了极显著的统计差异水平,说明独生子女对入学院校的环境要素有极强的改善要求。学生本人性别、家长性别和家长年龄三个方面对学生入学环境的选择影响不大。

3.2 就业迁移估计结果与分析

模型2是以“就业环境变化”为因变量拟合的模型,估计结果中,表征毕业学校类型的三个虚拟变量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且三个系数均为负值,说明相对于普通一本毕业的学生来说,其他学校毕业的学生对就业地的选择都倾向于环境相对较差的区域。

在家庭特征变量中,劳动力数变量达到了较显著的水平,且为正值,说明大家庭背景的毕业生往往会选择环境较好的地点就业,可能是家庭劳动力较多,毕业生的家庭负担较小,其在就业选择中更关注在就业地的健康风险和生活质量。父母年龄变量达到了较显著的统计差异水平,且估计值似然比几乎为1,说明父母年龄对毕业生就业地的环境的选择有正向的影响,但是影响不是很大。

就业单位规模、就业收入和当地房价等变量没有显示出较强的统计显著性,说明当地房价和单位情况对毕业生的环境选择没有产生影响。

3.3 乡业迁移估计结果与分析

表2中的模型3是以“乡业环境变化”变量为因变量拟合的模型,用以说明通过高等教育这一途径的就业迁移过程环境要素对不同特征群体的拉动影响。相关变量系数中,样本年龄变量达到显著的统计差异水平,且估计值为负,说明年龄较大的毕业生倾向于较家乡空气质量差的地区就业,可能是年龄越大的毕业生考虑到未来的婚姻、住房需求,其年龄优势较小,故其易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而年龄较小的毕业生不太注重就业地的空气质量,更可能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三个院校类别虚拟变量均达到了较强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且均为负值,说明对比一般普通一本毕业生来看,其他类型毕业生均可能选择较家乡环境质量较差的地区就业,可能的原因在于自身相对优势是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要驱动力。

“劳动力数”变量达到了较强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且估计系数为正值,表明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则毕业生更可能去空气更好的地区,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20岁左右年龄段家庭劳动力较多的往往是农村家庭,说明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更可能迁移至比家乡空气更好的地区就业,可能的原因在于家庭劳动力多的情况,其父母养老可以分担,进而减少对大学生就业的限制,也能说明农村家庭的社会保障问题的优化和完善有利于大学生迁移。

4  简要结论与基本建议

4.1 简要结论

①大学生迁移的影响因素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且内在机理复杂,但是基本驱动力是大学生基于自身资源和特征的内在追求,他们的迁移选择也呈多样化的特征。从总体上看,区域环境建设对吸引人才有较大的影响和积极意义;

②从样本层面看,大学生入学迁移的环境选择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来自于家庭的期待,因此表现出家庭背景特征较强的统计显著性;

③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迁移过程的环境选择中受到家庭的影响显著减少,学校特征的影响在增加,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在学生就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自主决策能力在增强;

④总体上看,虽然高等教育在学生就业迁移过程有着浓厚的过渡阶段特征,但在学生追求健康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外,学生就业也会受到家庭(家庭劳动力数)和自身认识(年龄)的影响,其中家庭负担的限制(指劳动力数量)值得在相关政策制定上加以关注,农村家庭的社会保障问题的优化和完善有利于农村生源大学生迁移。

4.2 基本建议

①区域环境质量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居民和大学生的关注,其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相关政策设计应该更多地关注区域环境质量的优化;

②环境拉力或者环境政策效果对大学生迁移在短期内会有显著影响,但其迁移过程也会受到家庭观念、劳动力成长等背景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应的引导政策设计需要关注;

③不断完善农村家庭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就业迁移过程从家庭束缚中解放出来。

当然,环境概念是宽泛的,本研究中仅以区域空气质量为指标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其他指标或综合的环境指标为标准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余庆年,施国庆.环境、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07):42-47.

[2]Qin H, Liao T 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ural–urban migration flows and urban air quality in China[J].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6, 16(5): 1375-1387.

[3]古恒宇,沈体雁,刘子亮,孟鑫.基于空间滤波方法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驱动因素[J].地理学报,2019,74(02):222-237.

[4]陈秋红.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5,3.

[5]王立平,陈俊.中国雾霾污染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基于空间面板数据EBA模型实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0):3833-3839.

[6]闵尊濤,陈云松,王修晓.大学生毕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及变迁趋势 基于十年历时调查数据的实证考察[J].社会,2018,38(05):182-213.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界2019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9Z150);中国农学会教育教学类第六批科研课题(PCE1810)。

作者简介:陈江生(1972-),男,新疆北屯人,副教授,博士,从事乡村劳动力与环境经济领域的研究;余新有(1994-),男,江西婺源人,硕士,从事环境经济与管理的研究;王依雯(1996-),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环境经济与管理的研究。

猜你喜欢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发布”APP上线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
开展“大气污染执法年”行动 加快推动空气质量改善
多功能空气质量远程检测仪
2015年将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