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寒冰
摘 要:遗产廊道是一种针对大尺度文化景观的遗产保护方法,文章基于遗产廊道理念,研究大运河常州段历史演变与遗产资源,分析常州运河游憩空间开发现状,提出开发策略,以期擦亮遗产地文化旅游品牌,促进运河游憩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游憩空间;空间开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构成与游憩空间开发研究”(2019SJA1174)之阶段性成果。
Robert M. Searns等基于绿道理论,提出了“遗产廊道”的概念,即“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1]。在常州运河游憩空间开发中,如何保护与利用遗产资源,吸收本土文化基因,振兴区域经济,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成为关键性问题。文章在遗产廊道理念指导下,提出常州运河游憩空间开发策略,对于保护利用运河遗产廊道资源,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打造常州特色的运河游憩空间,擦亮常州运河文化旅游品牌起到重要作用。
一、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构成要素
常州大运河历经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孕育了独特的常州文化,是大运河文化带重要的价值载体。常州的运河工程、城市格局与产业布局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如表1所示。大运河遗产廊道由自然生态系统、文化遗产系统与廊道支持系统三个部分构成[2],如图1所示。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指土地、水、野生动植物资源,能够维护大运河生态功能,抵御自然灾害,营造生物栖息地,提供游憩场所。文化遗产系统包括与运河相关的水利工程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文化休闲活动的顺利开展。慢行系统、解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等构成遗产廊道支持系统,为大运河遗产廊道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自然生态系统
在土地利用层面上,能够维护常州大运河及沿岸生态系统的湿地、草地、林地、耕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如丁塘河湿地公园、宋剑湖湿地公园等。常州运河两岸的用地性质大多为工业仓储、农田、居住区等,部分区域由于土地过度开发,建筑高度与密度失控,滨水空间狭窄,缺乏合理的保护范围。运河水质通过治理虽有所改善,但两岸排放的污水仍然是影响水质提升的重要因素。运河堤岸硬质化严重,缺少生态性驳岸,减少了生物多样性。植物配置层次单一,色彩单调,不能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不利于营造安全的生物栖息地。
(二)文化遗产系统
大运河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其构成要素与相互关系有很大不同,在共时态下形成“多重文化时空层叠整合”状态[2]。本文参考《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20)》文件,分类整理了文化遗产系统的构成要素。大运河常州段的水利工程遗产共35项,其中河道遺产12处,水利工程设施23处,如表2所示。物质文化遗产共122项,其中古建筑84个,近现代重要史迹21处,城镇街道共有12处,石刻4个,古遗址1处,如表3所示。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包括民俗文化3项、民间文学2项、民间美术1项、民间舞蹈1项、传统医药1项、传统体育1项、诗词典故1项,如表4所示。
(三)廊道支持系统
目前,大运河常州段慢行系统规划沿江、沿河、沿湖三条横向休闲廊道,连接环太湖绿道、沿长江绿道、沿京杭大运河绿道。在城市层面上,运用水系和游憩道串联常州主要的文旅资源,形成八条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精品线路。“城市亲水休闲带”打造一条服务民众、景色优美的滨水游憩道,运河北岸已建成4.5公里长的滨河慢步道。“文化旅游带”以打造运河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为目标,开发了古运河水上游、“三河三园”水上游、滨水绿道等。“运河创意产业带”扶持“运河五号”“民元里1号”“南港码头”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展示了常州运河的新风貌。
二、大运河常州段游憩空间开发现状
通过现场调研,常州运河游憩空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游憩空间开发思路停留在景观规划、旅游产品开发等中微观层面,建设重点为运河城区段和传统景区,游憩空间范围模糊,没有构建系统的游憩网络;其二,没有深入研究常州运河游憩者的行为,游憩空间缺乏吸引力,导致游憩需求与游憩体验契合度不高;其三,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的运作机制尚未完善,不能推动运河游憩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遗产廊道理念,思考如何保护利用遗产资源、研究分析游憩行为、完善廊道解说系统、规划运河绿地系统、构建特色旅游门户,对于开发运河游憩空间非常重要。
三、大运河常州段游憩空间开发策略
(一)保护利用遗产资源
1.自然生态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划定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区,修复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营造生物栖息地,为人们开展游憩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在土地资源方面,延续运河郊区段林地、湿地、码头等原有景观特色,形成生态性景观,打造丰富的沿岸风光。在遗产资源较为集中的运河市区段,设立遗产保护区,规划建设控制地带。运河两岸适当开发休闲绿地、教育科普等公共服务用地。在水资源方面,禁止向运河排放各类污水,完善旧城区的管网设施,提高排污能力,适当开展游船、垂钓、皮划艇等水上休闲活动。在野生动植物方面,保护濒危物种,营造生物安全栖息地。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尽量选择适应性强、观赏性强、维护成本低的乡土植物。
2.文化遗产资源
保护运河文化遗产就是要划定文化遗产保护区,规划建设控制地带,保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其一,划定运河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区,采用传统材料与施工工艺对水利工程遗产进行维护,禁止对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与延续性构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围绕水利工程遗产设立文物保护标识,设计游憩道,开展教育活动。同时,安排专业人员定期监测管理河道的航运、防洪排涝的功能。其二,编制运河聚落遗产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保护聚落原有肌理与建造技术,延续地方文脉,控制周边建筑高度与密度,整体规划视觉廊道。其三,全面考察记录其他物质文化遗产,维护修补遗产本体,设立文物保护标识。积极开展公益性讲座、文化科普等活动,提高人们的遗产保护意识。
(二)研究分析游憩行为
现代城市、人类与运河的关系,可以用金字塔结构说明,塔尖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求,塔底为水资源满足当地居民的生理需求[3],如图2所示。人们创造了大运河,对运河的利用始终保持着主动性。因此,分析运河游憩者的行为,是利用游憩资源、组织游憩活动、丰富游憩体验的重要方法。
1.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根据人口统计学特征,填写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住处距运河距离、交通工具等基本信息[4];第二部分调查游憩者的游憩认知、环境感知、游憩归属、游憩体验、利益付出五项内容;第三部分进一步调查游憩者对运河游憩空间规划与环境保护的支付意愿。调查发现,人们越认可运河游憩空间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特质,游憩归属感则越强。
2.分析游憩行为
运河游憩者包括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二者有不同的休闲方式。运河附近的居民倾向于日常休闲类活动,比如散步、社交、棋牌、遛鸟等。历史文化爱好者,被运河历史、遗产研究、节日庆典等文化娱乐类活动所吸引。慢跑、骑行、划船等各类体育运动爱好者,能在运河游憩空间中强身健体、探讨爱好。运河游憩空间中的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群体免费开放,举办自然科普讲座,组织观测野生动植物,引导人们有益的“闲”,这体现了教育休闲活动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解除精神上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5]。
(三)完善廊道解说系统
解说系统能够联系居民、游客与游憩资源,通过宣传提升游憩空间魅力,培养人们的遗产保护意识。2017年,常州市大运河记忆馆正式亮相,向人们展示了常州运河开凿史、运河遗迹、运河名人,展望了运河的未来,但没有提供完善的廊道解说系统。
1.解说主题
解说主题是对遗产资源进行展示、解说的主要线索,笔者按照常州运河发展史与游憩体验的不同侧重点,将常州运河游憩空间划分为五个核心解说主题,如图3所示。
主题一:“运河之城——印象常州”,向人们展示大运河常州段在全线贯通前、全线贯通时期、漕运废止后的主要历史事件,比如与运河相关的河道、古代常州城池形制的演变,形成人们对常州运河整体的游憩认知。
主题二:“运河文化——多彩常州”,选取与运河相关的名人、民俗、宗教、饮食文化,结合辅助的游憩资源,打造常州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提供多彩的文化游憩体验。
主题三:“运河经济——繁荣常州”,阐述运河对常州产业布局的影响,如漕运业、手工业、商贸业、近现代工业等,同时融入当代运河周边的购物、餐饮,振兴区域经济。游憩者既可以重温商业繁荣的历史场景,也可以感受现代商业的活力,为人们提供古今交融的商业游憩体验。
主题四:“运河遗迹——宝藏常州”,以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探访运河古迹、参与非遗活动的游憩体验。人们可以正常游览与运河相关的古建筑、历史街区,也可以手持藏宝图探索运河遗迹,增强游憩的互动性。
主题五:“运河新姿——乐活常州”,从教育科普、文旅融合、生态保护、工艺传承四个方面出发,整合利用运河游憩资源,开展满足现代人需求的游憩活动,获得经济效益,促进常州运河游憩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2.展示线路
展示线路是围绕解说主题展开的,游憩者可以通过徒步、骑行、游船等方式进行具体的游憩体验。展示线路应该靠近运河主河道,同时串联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的各类遗产资源,形成畅通便捷的游览路线,使遗产区域内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得到充分展现。
3.完善解说媒介与展示配套设施
通过广告途径、学术途径、商业途径可以对解说主题进行宣传,解说媒介包括标识牌、网络、宣传手册、学术专家、商业活动等。根据游憩者步行或骑行的交通方式,以15至30分钟以内的可达性为半径,设立餐厅、公厕等展示配套设施。通过解说媒介传播常州运河故事,与本地居民、合作伙伴分享廊道保护与利用的成果,向游客展示常州运河美好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常州运河影响力。
(四)规划运河绿地系统
大运河常州段沿岸绿地缺乏组织,绿地空间开放性与通达性不强。规划运河绿地系统,首先应该根据常州运河布局特点构建慢行系统,将生态健康游憩体系的建设与城市的其他各项规划综合考虑[6]。通过游步道、骑行道连接运河沿岸的绿地空间,强调安全性、舒适性和连续性,加强运河沿岸绿地与常州道路绿地的连接,提高空间开放性。其次,疏密有致地组织分布在运河沿岸的点状绿地、线状绿地、面状绿地,起到分散人流、紧急避险、休闲娱乐的作用。游憩者既可以在大型绿地如红梅公园、东坡公园中休闲游玩,也可以在沿岸小型公共绿地进行社会交往、健身娱乐的活动。最后,运用景观元素增添文化气息,塑造绿地景观,构建多层次视觉廊道。
(五)构建特色旅游门户
常州运河作为典型的江南运河,应该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信息,构建特色的旅游门户网站。第一,梳理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所有游憩资源,分类介绍自然生态系统、文化遗产系统。提供酒店、票务、演出等其他旅行服务,使游客通过网站就能够快速查询与预订。第二,通过与旅游相关的网站或App,提供多样化的游憩路线与导航服务。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游览时间、休闲偏好、出行方式,灵活选择游憩路线。第三,研发与推广能够体现常州运河文化的创意产品,比如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美食等,游客通过网站链接直接购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四、结语
在遗产廊道理念下,本文从保护利用遗产资源、研究分析游憩行为、完善廊道解说系统、规划运河绿地系统、构建特色旅游门户五个方面提出常州运河游憩空间开发策略。一方面,弥补了常州运河游憩空间开发理论研究的不足,有利于运河遗产廊道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另一方面,指導运河游憩空间开发,对于传承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振兴区域经济、擦亮大运河常州段文化旅游品牌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FLINK C A,SEARNS R M.Greenways [M].Washington:Island Press,1993:167.
[2]奚雪松.大运河遗产廊道构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50-60.
[3]DAVIDSON M.Waterfront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Ency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2009(1):215-221.
[4]朱杏桃,王瑜,詹卫华,等.城市河道游憩空间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87.
[5]于文波,朱炜,陆伟东,等.基于城市记忆传承的运河文化休闲空间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14.
[6]童道琴.城市滨水绿地休闲空间规划探讨[J].江苏农林科技,2011(4):33-35.
作者单位: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