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赛·习·创”四核驱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整体要义研究

2020-11-09 03:09蔡杨王慧霞祃海霞邓怀宇
高教学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实习创业研学

蔡杨 王慧霞 祃海霞 邓怀宇

摘  要: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的要求。文章在分析“学·赛·习·创”四核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对学、赛、习、创的基本内涵和相互作用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建立“学·赛·习·创”四核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教学+研学;专赛;实习;创业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020)30-0151-04

Abstract: In February 2019,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China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2035", which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of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practical, cooperative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and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applied, composite and technical skills-based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is paper,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our-core-driven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Study·Competition·Practice·Entrepreneurship",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Study, Competition, Practice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thinking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udy·Competition·Practice·Entrepreneurship" four-core-drive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Keyword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 practice; entrepreneurship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等要求。①这就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要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上加大培育力度,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探索“学·赛·习·创”(即教学+研学、专业竞赛、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四核驱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赛·习·创”四核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基础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国内外的众多学者都给其下过定义,归结起来简言之就是指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基于实现目标、达成规格,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更加明确的找准方向、明确定位,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特点,以教学+研学为依托,更加强化专业实践教育的特色,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为推进高质量就业打好基础,为推动创新动能发展积蓄力量。因此就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再造,构建更富时代特点和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基于“创造教育”理论和“母、子系统论下的‘创新‘素质‘全面发展关系”论等理论基础上的“学·赛·习·创”四核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则兼具理论的实践性和时代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从“创造教育”看“学·赛·习·创”四核驱动的必要性

中国教育名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创造教育”备受世界关注,到今天对于指导我们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双创”精神,培育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先生基于生活教育提出的“创造教育”,即是倡导先行后知、教学做合一和手脑并用,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②创造教育所强调的教学做合一,强调教、学、做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是一体的。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展开,而“做”更加强调的是“在劳力上劳心”,“做”是实验、是建设,更是创造。教只有基于做才是真教,学也只有基于做才是真学。这些恰恰要求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来源于生活需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来进行模式再造,可以参照“教学做合一”的创造教育理论,来建立立体的、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牢牢抓住“做”(即行动)这个根本,将具体实践环节的行为行动和新理论产生环节的思考行动、心理行动充分联合起来,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将“做”发挥最大效能,进而由行动带动创造价值的生成。

“学·赛·习·创”(即教学+研学、专业竞赛、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四核驱动正是基于这样的创造教育思想而提出,践行了“教学做合一”的创造教育理论,更加强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在政府、学校、企业等有效协同联动下,重构育人模式,将教学+研学、专业竞赛、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贯通,融合创造,贯穿于每个大学生四年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构建新型的师生、生生互动互学模式,畅通校内校外实习实践平台,就业与创业相融通,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相互融合、促进,最终融为一体的目标。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学·赛·习·创”四核驱动下,以行动为先导,以创造为目标,发挥现代大学应有之义,即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转化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二)从母、子系统论下的“创新”“素质”“全面发展”关系,看“学·赛·习·创”四核驱动的重要性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50年系列丛书中关于“创新与创业”阐发了这样一个重要观点,即:以母、子系统论观之,“创新”教育无疑只是一个子系统,其上存在“素质”教育亚系统,最上是“全面发展”教育这个母系统。③而相比较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样的一般素质,“创新”能力这一特殊素质,不仅可以相对独立,而且还可以渗透在一般素质中,起到提升一般素质“质”的内涵这一作用。这样一来,“创新”能力这个子系统既在量上又在质上被融汇于更高一层的素质教育亚系统中,进而因其閃光的特性被融汇于全面发展教育母系统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强调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目标,充分彰显了“全面发展”的总要求。为构筑全面发展的教育母系统,就要构建一个全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既突出作为子系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又要将其融入素质教育亚系统和全面发展教育母系统之中,进而激发母、子系统的整体效能和结构效应。因此,“学·赛·习·创”(即教学+研学、专业竞赛、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四核驱动正是深入剖析了这一母、子系统论下的“创新”“素质”“全面发展”关系,站在构建全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出发点上,试图以教学+研学、专业竞赛、实习实践、创业教育这四核驱动、四位一体式推进创新教育,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从基于问题、基于行动、基于体验、基于创新的角度,打造教学+研学、竞赛、实习、创新创业等的新型互动互联关系,使这四核都围绕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来开展行动,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性子系统,以此来助推素质教育亚系统和全面发展教育母系统更好发挥效能。

二、从教育现代化目标看“学·赛·习·创”四核驱动的基本内涵和相互作用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是到2035年总体上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的行列,并将我国打造成为学习大国、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其中尤其强调要发挥高等教育的推动力,实现竞争力明显提升的高等教育新局面。这其中不难看出,在人力资源强国的铸造中,高等教育尤其是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势必要发挥其重要的中坚力量,要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加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为人力资源的扩容提供强大的支撑。“学·赛·习·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四核正是本着这一要求着力提升内涵,并形成具有联动作用的综合体。

(一)“学·赛·习·创”的基本内涵

1. 关于“学”,主要是指教学+研学。在共享理念和合作规则的指导下,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考量更侧重于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改变了以往教育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的“科层——理性观点”④,取而代之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与研学相互交融,教育环节设计满足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要求,同时强调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解决问题、发现新观点和理论的能力,教学、科研、实践更为统一,基于共享的原则,教与学不再是哪个教育主体的特权,而成为双向转化流动的状态,教师在与学生的教学和共同研究中提升教学能力,学生也在互动教学模式和教师指导下基于独立思考的合作研究中成为新知识的拥有者,潜能得到极大地激发,教与学真正实现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从而,学生的行为标准不再局限于课业考评的折中标准中,学生的成功也可以更大限度超越教师个体专业水平,实现更多创新突破。

2. 关于“赛”,主要是指专业竞赛。在主张充分提升学生第二课堂素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博与专的充分结合。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提升和创新。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视野,更要有专业领域的精深造诣,要具备博与专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参与竞争和检验,而专业竞赛是学科、专业领域的高手对决,同时也是团队合作、团队竞争的短兵较量,是扎根于专业、扎根于学科,却又不局限于学科,需要多维拓展、广博积累的综合较量,因而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意义。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要将专业竞赛贯穿其中,随着年级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不断跟进国际国内专业竞赛的综合检验,提升应用所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融汇知识的能力,达到职业素质螺旋上升的效果。

3. 关于“习”,主要是指实习实践。这里的实习实践主体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教师。正如前文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理念,需要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习实践的不仅有学生,还有教师,师生应在强化实习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教学和研学设计、安排,将课上理论研讨、知识碰撞与课外实习实践紧密融合,带着问题研学、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

4. 关于“创”,主要是指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又被称为企业家教育,旨在是使受教育者具备创业思维、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同时锤炼创业心理品质,不单单以满足职业需要为任务,而要提升到应对社会发展变革甚至引领经济社会创新创造的层面。其不仅教授学生如何运营企业,更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责任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于提升个人价值感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是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学、赛、习、创”的相互作用

学、赛、习、创,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一个问题的四个方面,统一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下,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可分割。“学·赛·习·创”,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创造教育思想,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融合了创新创业思维的锻炼、创新创业能力的打造、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的打磨,体现了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融通。

学、赛、习、创,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四核,这四核内在贯穿着创造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总体思想,以发展和创新为主线,以实践思政为灵魂,将教学、研究、专赛、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置于一个系统中,通盘考虑和设计,真正贯彻做、教、学融为一体,感知理论、实践理论、运用理论、深化理论、创新理论,并用于指导新时代的变革实践,激发四核内在蕴藏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更高的价值理念指导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具备应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能力和品质。

三、关于“学·赛·习·创”四核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时代要求,不仅要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特别是要强化应用、创新的特点。因此,这就需要将教学+研学、专业竞赛、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四核的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并将四核的力量充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四核的协同效应,四核四位一体,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以研强学、以赛促学、以习践学、以创新学,同时也以研学推动创新、以专赛强化创新、以实习感知创新、以创业践行创新,以“学·赛·习·创”四核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1. 需要构建充满活力的学术中心。以“教学+研学”为核心的“学”,重在体现研和教的特点,这就需要对于学科、专业有更深入的学习、思考和研究,并且要形成专业方向团队、研究兴趣小组,采用师生共研的模式,构建起有形的和无形的学术中心。要改变调研中所显示的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仍存在六成学生科研参与度较低和近六成学生科研中缺少专业指导教师指导的现状。大学期间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要本着从专业、兴趣出发的原则,进入某个学术中心,经历完整的学术研究规范训练,主持或参与几项与专业方向有关的学术研究。当然学术中心的建设不仅需要专任教师的加入,还要邀请社会资源、企业资深专业人士的加入,学术+前沿、理论+实践,让学生在更加严谨、务实的学术中心锤炼专业素养,运用批判性思维,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2. 需要搭建国内外专业竞赛平台。以“专业竞赛”为核心的“赛”,重在突出专业的深度和学科的广度,是“博”与“专”的有机结合。要破除大学期间参加专业竞赛是少数人的“专利”这一怪象,主张搭建各级各类专业、学科赛事平台,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引领下,联通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联通多学科,构建交叉融合的赛事,将参加专赛纳入每个学生的必修学分,并且倡导分阶段、逐步深入的参与专赛,低年级时侧重观摩学习,高年级要结合专业特点、学科特点广泛参与专赛,毕业年级带着毕业设计、论文、调研项目深入参与校企协同的专业竞赛和实战,不断在竞赛实践中检验和丰富所学,不断提升创业本领和能力。

3. 需要融入企业单位的专业实习实践。每个学生伴随着自小的学习,就践行着不断向其个人人力资本账户储存知识资本的实践过程,随着学生与企业、单位、社会机构互动的加强,其知识资本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学生要将这样获得的知识资本积累到学校提供的知识中去,以此获得平衡的学习生态,并获得高水平的成绩。换句话说,缺乏与企业、单位、社会机构互动所增强的知识资本的助力,单纯依靠学校提供的刻板的知识学习,无法达到学习生态的平衡,无法实现真正有效的知识资本积累。因此,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建立政府、企业、学校紧密结合的“大实践育人体系”,从认知,到调研,到实践,真真正正的融入经济社会的运行中,而不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要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上升。

4. 需要建立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与创业已经成为21世纪的教育新常态,要深刻把握这一态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兼具应用和创新两大特點,实现应用基础上的创新和创新指导下的应用,要在专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不断突破。要改变调研中所显示的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普及面局限于单开创业课程、近七成学生未参加过系统创业训练这一现状。要设计大学期间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采用阶梯递进式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包括企业家精神教育、能灵活应对商务挑战的通用型人才培养的创业先锋班教育、与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合作的创业培训教育、与企业深入联合的创业实践教育等等,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等多层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此推动更具内涵和更深动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5. 需要重视“学·赛·习·创”中的思想品德资源。教育是以学生成长为目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当立足于学生学习实践的亲身体验。高等教育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⑤“学·赛·习·创”作为学生学习实践的主要环节全部是在一定的环境、场所、现实中展开的,是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宝贵时机。“学”中的尊重科学、严肃认真精神,“赛”中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习”尊重实践、国情意识,“创”中的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等。具体而言,一是浓厚国家情怀,不断强化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感情,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二是不断树立自立品质,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团结、互助、奉献、礼让的意识;三是不断强化法律意识纪律观念,竞争意识、拼搏意识,职业道德观念;四是不断提高正确的思辨能力,依托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能够以历史唯物辩证法研判问题。

综上所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要突出创新和应用,要充分发挥学、赛、习、创四核的协同效应,四核四位一体,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时充分挖掘学、赛、习、创四核中所蕴含的思想品德资源,突出创新创业思维的锻炼、创新创业能力的打造、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的打磨,凸显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融通,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在实处。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Z].2019.

②王文岭,徐志辉.陶行知论创造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③马健生.创新与创业 21世纪教育的新常态[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

④托马斯·J·瑟吉奥万尼,等.教育管理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⑤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参考文献:

[1]王文岭,徐志辉.陶行知论创造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马健生.创新与创业 21世纪教育的新常态[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

[3]托马斯·J·瑟吉奥万尼,等.教育管理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彭希林.地方院校育人模式再造[N].中国教育报,2019-4-11(6).

[5]张志刚.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模式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2):216.

[6]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7]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Z].2019.

猜你喜欢
实习创业研学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浅谈校企合作对毕业生实习的重要性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