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娟
摘 要:义乌市博物馆收藏有一方珍贵的东晋六面铜印,六面均为细线白文小篆体,四周印文分别为“朱少素”、“朱贇白笺”、“臣贇”、“朱贇白事”,纽顶部印文为“白笺”,座底部印文“朱贇”。 六面私印流行于南北朝,考古发掘出土的东晋六面印非常少见。该铜印对于研究东晋时期的篆刻、书法和义乌地方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六面印;东晋;朱贇
1995年,浙江义乌市义亭镇发现东晋六面私印一枚,现为义乌市博物馆重要馆藏品。
该印铜质,正方形印面,方纽,印体呈“凸”字形,各面边长1.9厘米,纽高1.1厘米,通高3厘米,纽各面边长1.1厘米,纽左右侧有圆形绶带穿孔。
出土时,该印表面已部分锈蚀,致印章字迹模糊。该印有六面,均为细线白文小篆体,四周印文分别为“朱少素”、“朱贇白笺”、“臣贇”、“朱贇白事”,纽顶部印文为“白笺”,座底部印文“朱贇”。
六面私印流行于南北朝。六面刻印,难度很大,稍有闪失,前功尽弃,现已少有人为之。
六面私印专用于书信,故在姓名下常钤加“白事”、“白笺”等字样。其中“臣贇”表明在上书皇帝的公文中,朱贇可以盖上自己的印章,这在东晋时期由贵族势力垄断朝政的背景下,可以推测出这位朱贇是一位较有身份的士族阶层。
其中“朱贇”的“朱”、“朱少素”的“少”、和“臣贇”的“臣” 这三面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之美誉。考之史书:悬针篆是由东汉章帝时秘书郎中、扶风平陵人曹喜所创。因似针锋而得名,“小篆为质,垂露为纪”(《河洛遗诰》),主要用于《五经》篇目题署。
细考典籍:六面印文的排列顺序也甚有讲究。据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二十三”“六页”中之“虞贞之、臣贞之印、虞贞之白笺、虞贞之白事、虞仲仁、白记。六面印”。
和同书“七页”之“朱象、臣象、朱象白笺、朱象白事、朱缋之、白记。六面印”的顺序来看:本枚六面印文的順序也应该是:朱贇、臣贇、朱贇白笺、朱贇白事、朱少素、白笺。
关于朱贇本人,目前缺乏直接的文献记载。但综合(嘉定)《赤城志》“卷之八”“五页”记载:“朱泛:义乌人。安帝永兴元年(304),以太守归,所居号‘赤岸。见《义乌县图经》”。
和义乌旧志之记载:
南齐:朱幼,字长明。其先鲁人,汉朱云之后,避乱过江。
曾祖(朱)泛,字孝祥,晋永兴中任临海太守,秩满来徙义乌蒲墟村,寝成大族后,名“蒲墟”曰“赤岸”。
幼历高辛、平昌、淮阳三郡太守,迁扬州刺史兼度支治杨有功,人歌曰:朱幼护江东,人安盗贼空。
——(万历)《义乌县志》“卷之十四”“政事”“人物传二页”
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后可知:朱贇很可能就是当时义乌县赤岸世家大族朱姓之子弟,只不过是在他殁后,因为看风水的缘故,被葬在了义亭镇。
本枚六面私印,也就出土于义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