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雅
摘 要:具体度和可成像性一直是研究抽象词和具体词区别的两个重要维度。然而,以往对二者关系的论述不够系统。本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回顾,旨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英语的具象性和形象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英语理论在汉语中是否适用;第二,语言对概念表征的影响是什么?文献综述表明,在英语语义表征中,具象性和意象性是高度相关的,但却是独立的两个维度。然而,这一结果是否适用于汉语尚不确定。
关键词:具体度;可成像性;概念表征
作为区分具体词和抽象词的重要指标之一,具体度将实体划分为具体的实体存在的时空维度,和抽象实体,其存在主要取决于人的思想或语言,而可成像性指的是易于诱发精神形象的事情或事件(Kousta, 2011)。
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具体度变化可以用可成像性的变化来解释。Kousta等人(2011)提供的统计证据表明,当不考虑其他因素时,可成像性评级解释了具体性评级中超过72%的方差。根据Paivio提出的双重编码理论,与感官和语言经验相关的高度具体的词也具有很高的可成像性(Paivio, et al., 1968),这意味着随着具体度的增加,激发心理图像的难度也会增加。在以往的研究中,具体度和可成像性似乎都是通过对具体对象和事件的联想来定义词义的一个共同维度。由于这种高相关性的具体度和可成像性评级,他们甚至被认为利用相同的底层理论构造,因此这两个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交替使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Kousta 等人(2011)指出,可成像性的规模是一个代表具体的概念双重编码理论。然而,这一原则似乎不适用于情感词汇(例如痛苦),这些词汇似乎代表了形象性和具体性之间的分歧。情感词的基本属性在于,它们与感官特别是情感经验有关,而与具体实体无关,因此比抽象词具有较高的可成像性和较低的具体性(Paivio, et al., 1968)。换句话说,情感词汇比抽象词汇更形象但不具体,也比具体词汇更不形象和不具体。这暗示了这两个维度可能至少部分地测量了不同的潜在变量。
相关研究的大部分数据支持这两个维度具有高度正相关关系(如Paivio 1991, Kousta, 2011, 2013, Zhao Yao, 2016, 2017)。而认为具象性与词语的成象性呈负相关的研究,即具象性越低的词语的成象程度越高的研究,仅占少数(如B. Yao et al., 2018)。目前仍有一些研究将具象性和成象性等同起来,在实验中没有对二者进行区分。在讨论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时,Paivio的观点较早提出,可能是最清楚的,基本上没有受到其他观点的挑战。根据Paivio的说法,具体性和可想象性在概念层面上是不同的,具体度是根据感官参考的直接程度来定义的,可以通过字典来确定,而可成像性是一种心理属性,只能通过心理测量来推断(Paivio, 2013)。也就是说,具体度评级在概念上是指通过直接的感觉经验可以明确词语的指称物,属于群体的共识,而可成像性评级则强调个体的经验。此外,它们的评级的频率分布也不同,可成像性评分的频率分布是单峰的,而具体度评分量表的频率分布是双峰的,抽象词和具体词有两种不同的模式 (Kousta et al., 2011)。
综上所述,本文系统地整合了25个相关研究中关于具体度和可成像性之间关系的观点,进一步证实了具体度和可成像性虽然有很强的相关性,但至少在英语语义表征中,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维度。但由于有关中文予以表征的相关文献不足,这两个维度在汉语中的关系尚不明确。
参考文献
[1] Kousta, S. T., Vigliocco, G., Vinson, D. P., Andrews, M., & Del, C. E. (2011). The representation of abstract words: why emotion matter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40(1), 14-34.
[2]Paivio, A. , Yuille, J. C. , & Madigan, S. A. . (1968). Concreteness, imagery, and meaningfulness values for 925 noun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76(1), Suppl:1.
[3]Schwanenflugel, P. J. , & Shoben, E. J. . (1983). Differential context effects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abstract and concrete verbal material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9(1), 82-102.
[4]Yao, Z., & Wang, Z. (2014). Concreteness of positive word contributions to affective priming: an erp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93(3), 275-282.
[5]颜学新, 陈宛月, & 郭晶晶. (2018). 中性抽象詞和具体词情绪信息获得的差异.心理科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