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良琴
【摘 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6年3月-2018年3月的87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声像图特征。结果:通过超声探查,均确诊为小儿肠套叠,诊断率100%。其中67例(77.01%)患儿的肠套叠位于右侧腹腔,占77.01%;11例(12.64%)位于中腹腔,占;9例(10.34%)位于左侧腹腔。所有患儿的肠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其外径厚度最高可达到1.9cm。其中56例(63.37%)患儿出现腹腔积液;27例(31.03%)患儿套入部有积液。结论:小儿肠套叠采用超声技术具有较高诊断率,可作为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52.19 【文献识别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030-01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在临床中多表现为腹痛、呕吐及便血等,是儿科常见的急腹症。原发性肠套叠发病率高于继发性肠套叠,约占92%[1]。由于肠套叠起病较急,且进展较快,若不及时给予诊断及治疗,将影响患儿生命安全。因此,本文为了分析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效果,特选取我院收治的87例肠套叠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6年3月-2018年3月的87例肠套叠患儿做为此次研究对象,过X胸片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肠套叠。患儿家属理解并签署该研究制定的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研究会同意。临床表现为腹痛及哭闹,无原发性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男性患儿54例,女性患儿33例;年龄0.2-11岁,平均年龄(1.34±0.56)岁;发病到就诊时间(3-56)小时,平均就诊时间(14.27±1.78)小时;触及包块者46例,未触及包块者41例。
1.2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频率6-14MHz。由家属辅助,患儿取平卧位,先采用低频凸探头常规扫描腹腔。重点扫查回盲部等极易发生肠套叠的部位。按压探头,观察肠管扩张情况、是否有包块、肠间隙是否有积液等。若发现有疑似包块,出现异常回声,改用高频探头探查腹腔,从不同切面扫查包块,并记录长轴与短轴切面。观察并记录包块大小、位置、部位是否有肿大淋巴结、肠管是否有逆行蠕动情况等。
2 结果
87例肠套叠患儿通过高频超声探查,其诊断率达到100%。横切面声像图呈现“靶环征”(如下图1所示),纵切面声像图呈现“套筒征”(如下图2所示)。通过超声探查,67例患儿的肠套叠位于右侧腹腔,占77.01%;11例位于中腹腔,占12.64%;9例位于左侧腹腔,占10.34%。
所有患儿的肠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其外径厚度最高可达到1.9cm。其中56例患儿出现腹腔积液,占63.37%;27例患儿套入部有积液,占31.03%。采用低频凸探头检查时,发现肠闭异常增厚有53例,回声减低。然后,通过高频探头检查,都确诊为肠套叠。还有26例患儿通过低频探头检查未发现阳性,然后行高频探头检查,确诊为肠套叠。
3 讨论
小儿肠套叠是儿科常见急腹症,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腹痛、血便、腹部包块等。发病初期,患儿常以腹痛为主,阵发性哭闹,发作时间持续15分钟左右,间隔30分钟会再次发作,使得患儿疲惫不堪,精神状态较差。主要是由于肠套叠患儿,肠道蠕动波相对较强,不断推动着套入的肠管,使得套叠部发生收缩,进而导致疼痛。已有临床学者通过研究表明[2]:肠道感染、回盲部的活动性大及幼儿肠系膜较长等均可发生肠套叠。大多患儿出现便血,大多发生于发病12小时内,由于套入部肠壁血运受到了阻碍,粘膜渗血与肠粘液混合,进而出现便血症状。若不及时诊断及治疗,直接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因此,提高小儿肠套叠的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临床采用X线检查,需要进行空气灌肠或者钡灌肠,往往产生辐射等副作用,对患儿身体成长带来严重危害。尽管CT在诊断肠是畸形上有重要作用,但有较大副作用,难以作为诊断小儿肠重叠的首选方法。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各项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超声技术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可清晰的显示患儿套叠部位、结构及范围,同时声像图能够动态显示系膜血流情况。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主要是探头可触及到患儿腹腔内包块,观察包块边界。腹腔内肠套情况可直观反馈在声像图上,通过扫描横断切面,其声像图呈现典型的“靶环征”,而扫描纵切面,其声像图呈现典型的“套筒征”,具有较高特异性。同时,超声可清晰的显示局部肠壁的血流信号,一旦出现肠缺血坏死时,其分层声像将消失;若出现充血水肿现象时,其血流信号将会增多[3]。在本次研究中,采用超声检查小儿肠套叠的诊断率高达100%。同时,通过研究发现,63.37%患儿腹腔有积液,31.03%例患儿套入部有积液,可为后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超声检查小儿肠套叠过程中,应全面仔细观察声像图,尤其是小肠套叠,肠管外径较小,采用低频探头极易漏诊,这就需要采用高频探头来确诊。在本次研究中,有26例患儿通过低频探头检查未发现阳性,然后行高頻探头检查,确诊为肠套叠。由此表明:应将低频探头与高频探头联合应用于小儿肠套叠检查中,提高诊断率。还应全面观察患儿是否有肿大淋巴结,由于肿大淋巴结是小儿肠套叠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提高其诊断,可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降低该病复发率。在本次研究中,未发现肿大淋巴结。
综上所述,小儿肠套叠采用超声检查中,应联合应用低频探头与高频探头,可提高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武静,朱向明,张霞.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2(6):595-597.
[2]张宝娟,刘广禄,侯芳妮,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治小儿肠套叠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2(12):860-861.
[3]鞠逢山,缪春兰.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1(5):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