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与居民收入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分析

2020-11-09 02:57林瑜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居民收入居民消费

[摘要]本文旨在对我国居民消费与收入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居于消费与收入的主要理论观点,本篇论文主要基于凯恩斯的绝对消费理论和曼昆的短期消费理论模型,然后收集2002-2019年的居民消费和居民收入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相应的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同时运用单整检验、EG两步法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ECM)构建了中国2002-2019年的居民消费与收入的长期与短期函数关系,研究得出在长期均衡模型中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这个数据反映出居民消费的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有待提高,后续政策重点应放在如何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居民消费;居民收入;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 F812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遵循“重生产、轻消费”的发展理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关的政策在初期使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一直以来的政策倾向使得后续的经济发展陷入瓶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发展但是缺乏相匹配的消费能力,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来自消费的需求拉动显得力不从心,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承受着来自世界市场变化的巨大影响,加上现阶段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经历了严重的停摆到慢慢复苏的阶段,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和反思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外依赖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发展陷入瓶颈,更过的研究观点在于经济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内需。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消费需求对于经济的拉动。我国的居民消费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我国的居民消费延续了传统中的量人为出的消费理念,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有一部分居民形成超前消费和信用消费的理念。因此,我国的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存在二元因素现象,两者共同影响和决定我国居民消费与收入在短期和长期的表现形式。本文从现有的居民消费和收入的现状出发,收集相关数据,基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模型和曼昆的短期消费函数模型的理论基础,采用计量建模中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估计和分析,以期得出我国当前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客观关系以及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 研究现状

朱骏锋( 2020)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其主要是来自要素市场扭曲和供给端转型升级不及时。并以宣城为小城市代表,提出了促进消费需求提升的对策建议。李柳颍、武佳藤( 2020)利用微观数据,以居民家庭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形成机制。赵保国、盖念( 2020)将居民基本生存性消费支出和居民发展享受性消费支出作为衡量居民消费结构的指标,运用2007-2017年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居民收入、居民各类消费支出的数据,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居民收入、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任鑫、葛晶( 2019)分析了金融发展水平对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关系的影响作用。

运用绝对收入模型研究我国居民当前的消费形态、结构和趋势分析的文章相对较多,如姚志超( 2008)运用我国居民1997-2007年的收入、消费及储蓄额的相关数据,从西方三大经济消费理论中验证出绝对收入消费模型能较好的拟合我国的现状。同样用绝对收入理论模型,郝丹、王磊分析了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

本文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对我国居民消费与收入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居于消费与收入的主要理论观点,主要基于凯恩斯的绝对消费理论和曼昆的短期消费理论模型,然后收集2002-2019年的居民消费和居民收入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相应的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同时运用单整检验、EC两步法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ECM)构建了中国2002-2019年的居民消费与收入的长期与短期函数关系进行相应的分析。

3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3.1 模型设定

(l)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消费模型。凯恩斯认为,消费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的多少,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较为稳定的函数关系。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入们的消费支出也会相应的增加,但两者的增加比例并不相同,正常情况下,消费的增加会低于收入的增加,实际消费依赖于实际收入,基于此,构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模型

其中,α是指收入为零时的消费量即自发消费部分或成为为了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消费水平,β为边际消费倾向Ct代表当期的消费It代表当期的可支配收入。

(2)曼昆的短期消费函数模型。曼昆的理论中引入增量的概念来分析消费与支出的关系,构造的模型如下:

其中,△Ct为第t期消费的增加值,△It为第t期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值,ecm为第t-1的残差序列。

本文分析中,结合凯恩斯与曼昆的消费函数模型综合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与居民收入的长期静态和短期动态的变化。其中凯恩斯的模型偏向于解释长期均衡问题的分析,曼昆的模型构造偏向于短期动态调整的变化分析。并基础上结合协整合误差修正模型的思想进行长期和短期模型构造。

其中协整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恩格尔一格兰杰提出的,其基本思想认为:在模型构造中,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都是非平稳的状态,它们的线性组合有可能抵消趋势项的影响,使得该组合成为一个平稳的变量。首先判断单方程双变量模型能否采用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首先需检验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是否是非平稳的并具有相同但整阶数的时间序列数据,同时利用EC两步法判断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构造误差修正模型。

3.2 数据来源于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采用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2002-2019年的数据的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数据,其中全國的经济居民消费水平数值需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人均收入水平的数据是经剔除通胀影响的CDP总额数据与对应人口数相除得出的数据。2002-2019年的数据来源来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

4 实证分析

4.1 对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对于一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容易产生伪回归现象,分析和预测失去准确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和金融数据大多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存在时间趋势项,无法直接建立诸如ARMA、VAR模型等。因此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前必须先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序列平稳性的方式很多,本文选用ADF检验法检验序列的平稳性。

首先确定居民消费和居民收入这两个变量的之阶数。根据Ct和It回归的AC和PAC值看出其存在一阶滞后。其次对常数项和时间趋势的确定,通过画出检验序列数据的曲线图观察系列是否存在偏离0位置的随机变动、其波动趋势是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然后给予确定。再次对各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为C.的ADF统计量值为-2.77,高于5%的显著性水平值,It的ADF统计量值为-1.58,高于5%的显著性水平值,Ct和It的变量的水平值均存在单位根数据不平稳,而经过差分处理后△C.的ADF统计量值为-3.11,△It的ADF统计量值为-3.92,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综上,居民消费和居民收入在差分数变换后为平稳数据,原始数据存在一阶单整。

4.2 基于EG两步法的协整关系检验

根据上一部分的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Ct和△It非平稳,若直接建立回归模型,判断是伪回归模型还是这两变量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通过协整检验进一步的判断。协整检验从检验的对象角度出发大致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二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本文主要采用第一个类型对回归残差进行协整检验。首先构造变量间的回归方程对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然后从中提取残差序列,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残差序列是否平稳,若平稳的那么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可以据此构造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

基于上述理论,采用OLS对模型Ct=a+βIt+ut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并对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Ct= 4333.96+0.48It

残存序列的ADF统计量为-2.75低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残差序列平稳。通过Ct和It构造的居民消费和居民收入的关系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4.3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关系度量的是变量间的长期静态的均衡关系,而实际经济数据却是由非均衡过程生成,误差修正模型正式对这种非均衡向长期均衡过过程逼近的短期动态描述和度量。

通过引入曼昆消费函数建模思想,将其变化为协整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进行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与收人数据本身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带有比较明显的时间趋势项,但是由这两变量构造的线性组合形式是平稳的,即在长期内居民消费和居民收入之间存在均衡关系。根据数据进行指数算回绝对值量的水平,其反应了自发性消费数据约为4333.96元,边际消费倾向为0.48,其数值反应了居民消费中保守消费和量人为出的原则。误差修正模型中,差分项反映了消费短期波动的影响。居民短期消费的波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短期收入波动的影响,另一部分是居民消费和收入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值得大小和方向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系数值-0.19来看,表示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19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均衡状态。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通过对我国居民消费与居民收入的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观察两者之间的长期与短期的关系,着重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的作用,由模型解释现阶段居民消费和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在長期均衡模型中,居民的自发消费部分为4333.96元,相对现实数据偏低,主要由于数据的时间采集较长,均衡式子反应的是平均水平。在长期模型中边际消费倾向为0.48,这个数据反应了我国居民消费依然偏重传统的消费观念,但也从中反映出居民消费的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有待提高,后续政策重点应放在如何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在短期动态波动模型中,反映了消费和收入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在短期内居民消费占居民收入的比例为0.58,对比长期而言,其数值有所提高。另一个是短期波动中存在误差修正系数(-0.19)以一个相对较小的波动幅度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作用。

5.2 政策建议

我国的居民消费与收入在长期内存在着均衡关系,并且在短期内也能以较小的波动幅度实现短期的纠偏,市值长期内保持均衡,因此对消费和收入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放在如何提高长期均衡中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中,刺激我国的消费,拉动内需,发挥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的作用,通过消费引导政策,不断适时跟新消费观念,根据《2018中国新消费专题研究报告》资料显示,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部分居民的消费观念有了转变,在经济发展快速的情况下,消费能力增强,在这种新形式下,应强化消费不断增长的心理预期,通过合理的消费信贷政策,刺激消费热点的形成,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而刺激经济消费。

一是政府需不断加强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建设,收入分配制度是影响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相对消费理论中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持续收入消费理论,两者都体现了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并且根据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分析,低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高却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意味着可以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适时增加再分配环节中低收入阶层的财富比例可以更大程度上达到拉动消费,实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是构建和完善中国的消费政策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扩大消费是一项整体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对应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配合,单项推进消费政策的动力是有限的,只有推行广义的消费政策,构建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这是在长期规划中应坚持的方向,但在短期,消费政策的引导作用也应该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居民消费领域,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换,根据澎湃研究所的调杏数据,疫情期间居民的消费出现新的特征:一是防护消费成为最凸显的消费,居民越来越关注身体安全与健康需求的提升方面的消费支出。二是“自我增强型消费”的消费倾向增加,在消费品种增加了,“食品生鲜”消费。三是大多数非必需品的消费明显减少,奢侈品、服饰美妆减少幅度最明显。来自外部环境的冲击,严重影响现有消费政策的实施,这时必须根据新形势,实时动态调整,如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促进重点群体增收激发消费潜力。

三是基于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结合互联网+的思想,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扩展和刺激消费活力,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深入分析供求信息,细致洞察消费需求,为消费者制定个性化和人性化的需求产品,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朱骏锋.促进我国消费需求发展的对策研究一一兼议小城市的消费潜力[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 (04).

[2]李柳颍,武佳藤.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形成机制分析[J].消费经济,2020 (04).

[3]赵保国,盖念,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国内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一一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0 (04).

[4]任鑫,葛喆.金融发展、收入结构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J],宏观经济研究,2019 (01).

[5]郝丹,王磊.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计量分析[J].西北科技农林大学学报,2008 (09).

[6]王巧巧,容玲,傅联英,信用卡支付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J].上海金融,2018 (11).

[7]殷杰兰.改革开放40年居民消费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8 (10).

[8]金鑫,居民收人差距、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消费增长[J]未来与发展,2016 (06).

[作者简介]林瑜(1989-),女,福建龙岩人,助教,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调控。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居民消费
陕西省房价与居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及消费习惯转变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及消费习惯转变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研究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研究
区域经济效率与公平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