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德国际合作项目对学生的德语尤其是运用德语进行专业课学习的要求大大提高。对于专业知识与德语语言相结合的中德项目,需要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完善。该文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中德项目为例,初步探索了中外合作国际项目模式下的德语教学方案。
【关键词】中德合作;德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作者简介】董丽涛(1988-),女,山西晋中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语教学及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一、引言
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会外语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变得更高。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开始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国际项目。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与美国、德国多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近两年更是引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管理模式,不断改革创新,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FOM)开展了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对于项目学生而言,掌握德语这门语言工具,是去德国继续深造学习的前提条件。所以如何能够制定出合理的语言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在国内阶段有效的时间内通过德语考试、运用德语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并最终获得出国学习的德语语言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二、德语教学情况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与FOM大学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共有三个专业:会计与金融管理、国际市场营销以及设计与创新管理。其中设计与创新管理专业为德语项目,该专业采用1+1的学习模式,即国内一年+德国一年。学生按中德方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完成相应的课程,将获得德国文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Arts)。在国内两个学期的德语课程中,学生从零基础语音开始学起,要经过基础德语A1、A2阶段共128课时的学习。
A1阶段。这是基础德语的初级阶段。除了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在沟通交流方面,要求学生在谈话伙伴说得缓慢而清楚的情况下,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对有关人物、看病、购物及饮食等信息进行沟通;在实际应用方面,能够书写简短的邮件、信件,填写简单的个人信息表格等。
A2阶段。这是一个初级向中级进阶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日常语句使用的全部德语基础语法,运用简单的词汇与句型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观点与看法,能够相对深入地探讨例如节日、媒体、工作等话题。在实际应用方面,学会发出邀请、接受及拒绝别人的邀请等。
三、 德语教学问题分析
1.学习时间有限。学生在国内的一年除德语课程的学习之外,还包含设计基础、设计思维、科学方法论、领导力、品牌与传播等多门设计与管理学的基础课程学习,在专业课学习与德语语言学习的双重压力下,他们对德语学习投入的时间与精力非常有限。
2.外语学习习惯问题。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方法,依然停留在国内中小学英语学习的惯有模式中,只注重语法的学习、词汇的记忆,对于听力与口语的练习较少,而缺少语言环境的教学环境,也使得学生听力与口语的练习难上加难。大部分的学生对口语表达表现出畏难情绪,因为害怕犯错,所以在开口表达之前会思考很久,迟迟开不了口,根本无法正常交流,远远达不到去德国独自学习、生活的程度。而大多数德国人认为某一位外国人德语说得好,其实与其句中的语法、词汇错误无关,只关乎于对方讲得流利程度。
3.外语接受能力。应用型本科学生相比于外语专业的学生,对外语的兴趣与理解接受能力有待提高。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知识点、词汇和句型越来越多,语法越来越复杂,学习效果不佳,成績也不是很好,导致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4.上课模式问题。中国学生接受的更多是填鸭式教育。一堂课老师是主导,站在讲台上讲授,而学生不爱开口说话,只负责听讲和记录,对于课堂的参与感很低。但出国学习恰恰需要活跃的课堂,多说多练多问。
5.学习自制力差。许多学生对自己未来规划并不明确,受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他们参加出国项目,只是父母替他们作出的决定,本人意愿并不强烈。随着课程的深入,他们对待一门新外语的新鲜感慢慢消失。大部分学生虽已成年,但心智并不成熟,新鲜劲过后,由于自制力较差,无法合理地安排生活,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大学的学习环境比起中学相对宽松,课余时间变多,个别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打游戏,甚至还会影响其他同学。
6.课堂趣味性欠缺。基础德语的讲授,内容枯燥单一,大部分的内容还是运用了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的方法,课堂的趣味性有待提高。课堂趣味性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德语的兴趣程度以及上课的参与度。
综上所述,受到德语课时及进度的限制,教师过分注重书本内容的教授,忽略了跨文化知识的讲述以及对学生学习德语兴趣的提升,使项目学生德语水平在去德国之后除日常正常交流,很难达到用德语学习专业课的程度。
四、德语教学建议
1.注重听力与口语能力的培养——模拟情景教学。参加项目的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专业及德语课程平行学习之后,通过各课程考试及德方面试,再去德国参加德方高校的专业课程。在这样的模式下,德语教学不能只注重学生对基础德语语法、词汇的掌握,而要以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听说交际能力为目的。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发音正确性,设计课程时加入听力与口语教学,强化模拟情景对话。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购物、指路问路、看病、去银行、约时间等话题均可运用其中,在教室中模拟相应的气氛,分配相应的角色来让学生练习。课下鼓励学生多与室友用德语进行对话练习,要让学生明白口语练习不能害怕犯错,教导学生敢表达、敢提问,在提高学生口语听说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口语交际的积极性。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如果只学习德语,不去了解相关的文化,就无法在德国与老师、同学甚至是生活中的朋友、邻居正常的交往,也无法在德国顺利地生活。因此,对于德语学习而言,尤其对于即将去往德国学习的学生而言,在注重语言技能提升的同时,交际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1)了解德国国情。由于学习任务紧张而烦琐,一般中国的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认识基本来源于书本或电视,觉得国外都是美国电影里呈现的高楼耸立,充斥着美国般的流行文化。因此,德语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加入对“德国国情”及“德国文化”的客观讲解,也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在德国的留学趣事,从而使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德国,加强其对德国文化的了解,扩大其知识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穿插德国的风土人情与有趣的风俗习惯等内容,可以维持学生最初对德语充满好奇的新鲜感。
(2)理解包含不同文化内涵的语句。每一种语言中都存在很多附加当地文化特征的语句。对于德语中一些与中文有着不同文化意义的谚语或俗语,教师应加以讲解,引导学生对这些有着特殊文化内涵的俗语或谚语进行比较整理。
(3)明白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讲究集体观念,从小到大,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等词汇是一个优秀的人的象征。个人的利益与价值的实现不被鼓励。上班的地方被称作“单位”,强调个人只是这个整体单位中的一员。在日常交际中,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含蓄委婉,不会直接拒绝人,情绪也并不过分外露,中国有句俗语说:喜怒不形于色。
而德国人在这些方面与我们中国人恰恰相反。德国人尊重个人利益,强调权利平等。此外,他们更喜欢直接、不加任何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明白中德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提高德语学习的兴趣。(1)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学习效果不佳、成绩不好,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外语的方法。丰富的词汇量是学习任何一门外语所必需的,但是记忆方法不对,可能会导致浪费了时间的同时单词也没有记住几个。尤其是对于德语单词来说,名词有阳、中和阴性的不同词性之分,并且这些词性90%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是很重要的。分类记忆法,划分不同类别的单词,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记忆;用卡片分颜色整理不同词性的名词;把想要记住的几个单词放到一个自己联想的场景或故事当中去记忆或者把自己日常生活经常见到和用到的物品贴上德语标签等方法,都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记单词。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之外又一重要的学习渠道。课堂时间相对有限,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利用业余时间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复习及预习书本内容之外,还可以阅读德国的文学作品、观看德语电影及多听德语歌曲等,教师也可以发掘一些相关主题比较有趣的网站,让学生课下浏览。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德国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德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视频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是运用板书或PPT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难以集中注意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已经在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普及。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平台,选用学生感兴趣的、适合教学内容进度及学生德语水平的原汁原味的德语对话短视频或者是一些展示德国风土人情的短视频在课堂播放,在播放之前讲清楚播放视频的目的、通过观看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形成多方位的德语感受,创造一个生动而逼真的语言环境。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融合,不仅可以丰富德语课堂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
4. 專业词汇的教授。学生先通过一定课时的基础德语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之后可以开始根据各个专业的专业用语或早或晚地加入专业词汇学习的课程,为德国阶段的专业课学习做准备。德语教师可与专业课教师沟通,找到专业德语文章,通过文章的阅读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德语词汇、语句的同时,了解文章的文本结构特征,这对于写作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5. 德英对比。英语是我国大中小学必修课,每一个学习德语的学生都上过英语课,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在德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适当地与母语进行对比,更要适当地与英语进行对比。德语与英语同来自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所以在字母、发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一定的相似度,例如,“老虎”这个单词,在德语和英语中都是“Tiger”,只是发音有所差异。类似这样的词汇还有很多,像“China”“Information”等。与从小学习的较为熟悉的外语相比较,更能加深学生对德语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但一定要把握“度”,如果项目中有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过分的对比可能会导致其对两种语言混淆,对于学习德语反而更不利。
综上所述,随着高等教育的日趋国际化,各高校中德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得越来越多,这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开阔眼界,学习德国先进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自主生活的能力。在这种中德合作的模式下,学生对德语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出国后要具备用德语进行日常生活、学习专业课程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找到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完善。在新的项目合作初期,教师进行了上述几方面的尝试与探索,希望能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德语掌握能力、运用能力,为将来在德国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外语基础;同时希望本研究能够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德合作培养项目中德语教学研究的引玉之砖。
参考文献:
[1]金韶霞,沈潇扬.基于中德合作办学的专业德语教学改革[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9(04):90-94.
[2]黄新伟.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德语教学模式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2):404.
[3]严岩.中德合作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文教资料,2019 (30):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