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秦峰
油气勘探和开发依然有强劲的发展动力。个体行为永远代表不了整个行业。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及蔓延之后,交通管制、人员出行及商业行为限制成为各国防控疫情的主要做法。这些措施的实施在有效控制病毒传播的同时,对经济运行及增长产也生了广泛而深远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具体到油气勘探开发行业也是如此。
负面影响的路径应该是商业行为及交通管制导致成品油需求锐减,使得炼厂开工率下降,终端和炼化市场的疲弱表现迅速通过市场和产业传导机制反馈至上游油气开采环节,使得油气勘探开发表现出了萧条。
咨询公司雷斯塔的预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疫情爆发期间全球上游油气勘探开发投资被大幅度削减,整个年度投资同比降幅接近30%。2019年上游油气开采投资在5000-6000亿美元水平,维持了2018年以来的平稳增长态势。
在立足未稳之际,2020年的疫情终止了这一良好局面。从演变的路径看,近年全球油气开采的重点正在向陆上深层、海洋油气以及非常规油气转移。
2020年疫情的出现使得上述三个领域的发展均遭受重创,投资大幅下降。雷斯塔预计2020年全球海洋油气投资下降15%,非常规油气投资下降50%,油砂投资下降44%,陆上油气投资下降23%。
由于投资不足,油气发现自然差强人意。在此依然引用雷斯塔公司数据,2020年上半年全球油气发现创近十年新低,其中常规油气发现仅有49个,发现规模不及50亿桶油当量,同比下降近50%。
鉴于油气依然是全球主体能源,其需求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空间,因此当前的油气投资萎缩现象肯定不会长期持续下去,出现投资增长拐点应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疫情何时得到有效防控。
上游复苏拐点的最深层次影响因素应该是经济形势,这是基本面因素,是终极影响力量。具体的机理是:经济形势回暖拉动能源需求,终端市场能源需求增长通过传导机制反馈至上游油气开采领域,促使投资开始活跃。
目前关于近中期经济形势的判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综合分析上述两家机构的预测结果可以发现,2020年世界经济出现负增长几成定局,IMF预测的2020全球经济增长率为-4.9%,其中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出现负增长,仅有中国能够保持1%的正增长。但是到了2021年,全球经济形势将明显好转,经济增速大幅回弹,其中中国的GDP增速可能达到8.2%。
若按照这一预测判断,油气勘探开发行业回暖应该需要一到两年的周期。持此观点的主要理由是成品油以及化工产品需求在经济回暖大形势下肯定出现反弹和增长,炼厂开工率增长继而拉动上游产业。
终端产品需求增长起初会消化掉之前经济低迷时期市场过剩的库存能源产品,这一时期油价可能还会保持相对低位。但当库存产品被消化之后市场则会产生新的增量需求,而2020年投资下降导致的储产量不足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原油供应短缺,继而拉动油价上涨并刺激勘探开发投资增长。
考虑到国际原油价格变化对油气开采行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复苏拐点不会与油价的反弹同时出现,而是略有延后,理论上看可能发生的区间是2021-2022年。
疫情爆发以来,有欧洲背景的大型石油公司转型发展理念非常引人注目。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司非BP公司莫属。
BP提出了2020年发展新战略,计划10年内每年在低碳领域投资约50亿美元,10倍于现今的年度低碳投资数额,构建低碳技术的一体化业务组合。其中包括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以及氢能和碳捕捉、利用与封存(CCUS)的早期市场地位。BP还宣布未来10年公司的石油和天然气日产量计划将至少减少100万桶油当量,相当于在2019年的水平上减少40%。
BP公司由一个地道的油气公司向“去油气化”公司转型,力度可谓空前之大。同属超大石油公司阵营的壳牌则要稳健许多。
壳牌的战略重心依旧聚焦油气,其战略三大主题包括核心上游、领先转型和新兴电力,油气依然是排在第一位的。通过这些战略,壳牌旨在对其资产组合进行重整,其中核心上游业务包括深水、页岩和常规油气。
壳牌新兴电力将着力打造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的业务模式,以适应社会电气化水平的提升,这是其传统优势项目。较之BP公司,壳牌的发展战略似乎要相对稳健一些。
BP、壳牌等传统油气公司加大新能源业务发展力度的事实并不能作为油气行业整体衰退的证据,从世界经济形势和能源行业自身发展规律看,油气在人类的能源需求中主体地位还将长期保持。这两家公司仅是行业中的少数,且其过去的发展战略也曾出现过失误,并非完美的战略制定者化身,不能将其视为圣贤。
BP公司曾依靠激进的发展战略攻城拔寨发展上游油气业务,一度跃居世界跨国石油公司三甲之列,但多年前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则让其不堪重负。漏油事件看似偶然,实质是其激进投资扩张与股东回报双重约束下的过度成本控制策略所致。
壳牌也曾出现过因为不重视油气业务导致储量捉襟见肘而靠储量造假蒙蔽股东的丑闻。因此,评判公司的发展战略时需要客观冷静和系统全面。疫情之后BP和壳牌新战略一出台就非常吸引眼球,看起来BP的战略转型似乎是其激进战略转型传统的再现,其效果如何尚需时间检验。
做好油气业务依然是多数石油公司的首选。支撑油气中长期需求的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
首先,发达国家的油气需求会呈现两极分化状态,美国将长期维持油气消费大国地位。美国号称车轮上的国家,千人汽车拥有量在800辆水平,国内成品油价格低廉。美国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下游加工产业,低廉的油气供应成本会降低美国发展油气替代能源的愿望。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国内就曾有发展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的呼声和发展规划。此种呼声出现的背景更多的是出于保障美国的能源安全,当时美国的原油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但是随着页岩革命的兴起,国内油气供应充分,发展电动汽车的呼声逐渐被弱化。
欧洲、日韩发展核能、可再生能源愿望迫切,表面上看是落实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其背后与自身油气资源供应不足有很大关系。日韩国内基本没有油气产量,全部依赖进口。近十年的欧洲油气产量在不断下降。
其次,油气资源国本地消费是支撑油气消费的重要力量。美国就是重要资源国之一。除了美国之外,中东、非洲、俄罗斯等地区是现在、乃至未来的油气主产区,也一定是未来的重要油气消费区。在资源富集区推广油气替代空间不能说没有,但也不能说空间无限化。
再次,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还远未结束,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使得这些国家脱离不了为其提供基础原料的石化工业的存在。交通方面最大的替代路径就是发展电动汽车,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以本国发达的电力基础设施做后盾。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备支持其电气化水平全面提升的条件。一系列数据显示电气化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经济条件未达到相应的发达程度,推进电气化未必能够行得通。
最后,天然气作为低碳化石能源,其潜力还远未到达发挥殆尽的地步,甚或说刚刚开始。全球天然气资源丰富,其开发程度落后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远距离输送以及应用加工技术成熟,产业运行商业化程度高,不会轻易被替代。目前的非化石能源虽具有排放方面的优势,但其在资源稳定性、储能技术方面还有不少短板,产业链的完善和成熟程度较天然气产业还有一定的差距。凡此种种事实说明,油气需求在较长时期内依然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只要有油气需求,油气勘探开发的发展空间就会存在。
油气需求长期存在是支撑油气行业长期发展的终极动力,但并不等于说油气行业就可以高枕无忧及无所作为。相反,在能源多元化的时代,只有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心态,努力做好供给侧改革,油气行业方有可能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油气行业如此,煤炭等行业也不例外。基于此判断,后疫情时期油气行业内生发展动力的培育至关重要。培育油气行业自身内生发展动力,坚持“两个必须”的发展理念是前提条件。
一是必须要有长期面对低油价的思想准备。接下来的几年油价随经济形势好转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但对油价的上涨空间不要抱有太高期望,这主要是因为非化石能源的能源替代效应的存在使得油价的涨幅不能随心所欲。
二是必须时刻保持竞争的心态去应对能源转型,做好应对新能源挑战的思想准备。当前新能源发展的一大特点是技术进步的速度超出想象,太阳能、风能发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已经出现大幅下降,甚至接近煤电。新能源发电主要设备生产成本因为规模经济的出现而显著下降,竞争力空前提升。再加上欧盟、日韩以及中国等新兴大国的政策扶持,新能源竞争力还将表现出显著的提升空间。
石油天然气产业虽然技术成熟,商业化程度高,但面对新能源等后起之秀的竞争,没有理由不居安思危。只有持续提升行业运行效率,依靠技术经济性的提升方有可能稳定份额与市场。
面对低油价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油气行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唯一出路就是变革自身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谋求更高的效率。油气作为主体能源已持续多年,其产业运行模式在其参与者和决策者心目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优越性,继而导致可能的惰性思维。
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现实是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发展趋势看,打破企业之间的界限壁垒,推动生产要素之间强强联合,通过共享、协作与联合是实现油气勘探开发行业储产量增长,成本下降与效率提升的唯一的理论上的有效途径。
目前这种实践在全球多地已有不同形式的尝试,比如在美国页岩油气和中国的勘探开发领域都有体现。由于全球的范围内的油气勘探开发在资源、政策和管理方式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性,实践当中可能会有多种模式的合作形式,但其共享发展的核心理念应该是一致的。
全球能源转型目标的实现,路径的选择取决于政策导向和行业自身的努力,转型不会剥夺每一个能源行业发展的权利。具体到油气勘探开发行业,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政策推动的电气化竞争,面对政策钟爱的可再生能源的迅猛发展,同时面对低油价的约束,内生发展动力的培育的的确确成当务之急,供给侧改革成为生存发展大计,这是全球石油公司所共同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