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雅诗
1.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洛伊德便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师承于弗洛伊德的荣格在对“无意识”概念的研究中,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部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存在毫无例外地要经过遗传。集体无意识既不是思辨的,也不是哲学的,而是一种经验性的存在。[1]
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次,有一部分是超越了个人后天生活经验的不依赖于个人经验而存在的带有超越个体乃至民族、种族的具有全人类的普通性与集体性的心理活动,这就是集体无意识。这种心理活动可以说是从人类的祖先那儿遗传下来的,它使得人们常常会以与自己祖先相同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对某些事物作出反应,如人们常常对黑暗、蛇等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而并不需要后天经验的获得,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对黑暗与蛇的恐惧遗传给了我们,这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2]
2.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是集体无意识向意识的涌现。荣格认为心理学最有资格做出见解的只有艺术创作方面的问题。[3]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运用己经掌握的艺术创造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艺术创作过程,实际就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的过程。它通常分为生活体验、创作构思、意象物化三个阶段。当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这三阶段都是互相交织,融为一体的。[4]
3、生活体验阶段
艺术灵感表现为审美意象的瞬间生成。生活体验是指艺术家在观察或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这一阶段又包括自发艺术体验和自觉艺术体验。
自发艺术体验是在生活中自然积淀下来的心理经验。许多艺术家是因为艺术体验太丰富、太深刻了,以致于他不得不用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
自觉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为了艺术创作而进行的艺术体验。中国古代艺术家特别强调自觉艺术体验,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
观察和体验生活的阶段,实际上就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即充分准备创作材料的阶段,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無法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
4、创作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就是艺术家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制导下,围绕着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向,运用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思维,进而在头脑中孕育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意象。也就是艺术家将不系统的零散的生活素材,通过艺术思维构想成独特而又理想的艺术意象的活动。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创作构思很复杂,画家、诗人一眼瞥见一处优美的景致,就有可能在感知的同时,完成了一幅画或一首诗的构思;而作家、剧作家在提笔写作时,新的情节、人物、细节仍会汩汩而来,即构思依然在进行;而艺术家们有意识地打腹稿,冥思苦想,则更是构思。
5、意象物化(艺术表达)阶段
意象物化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这是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艺术创作的最后完成阶段。没有艺术意象的物化,不将头脑中已经构思出来的艺术意象物化成艺术形象(作品),也就谈不上是真正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这一阶段创作动机的产生,往往起始于艺术家以其心灵拥抱了某一个视觉形象、一段经历、一次遭遇、一个细节等。画家列宾在涅瓦河畔路遇一群衣裳褴褛的纤夫,而一下产生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灵感;毕加索从民间制陶艺术中获得创作灵感,而由这些灵感创作而成的作品,又超越了整个艺术。[5]
6.集体无意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荣格对于集体无意识理论与艺术关系的认识存在片面倾向。无论在任何时期,无论受任何思想潮流的影响,艺术家都是在不完全自由的社会环境下创作的,他总要受到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历史文化、个人阅历等一些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可否认,集体无意识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的确会起到支配或者推动的作用,但荣格将这种推动作用极端化,将艺术创作完全置于集体无意识作用的影响下,割断了创作与现实的联系,把创作的动力与源泉完全归为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而实际上,创作不仅受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还要受有意识的影响,艺术家的个性特征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
就艺术理论而言,“集体无意识”是解读人类审美心理、艺术欣赏心理的钥匙,完全可以有理由说,如果不理解“集体无意识”就很难将美学和艺术学置于坚实的地基之上。[6]
原则上,从个人的心理层面上说,每个人的审美观点、情感意志都是个性化的。人类之所以能创作艺术、欣赏艺术,其最终根源就是由于人类存在集体无意识,公共的审美心理、公共的情感意志,集体无意识是自然建构于人类心灵之间的一座公共交流之桥。[7]
现在艺术创作的原则就浮出水面了。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用某种美的形式去表现自己所想表现的情感意志,艺术欣赏是按艺术家创作的形式去理解艺术家所想表现的情感意志。实际上创作心理与欣赏心理是“互逆同构”的,如果是自娱自乐,则两者的心理是完全互逆同构的,或者说是互逆同一的。在艺术家与艺术欣赏者之间显然是存在差异性的,然而幸运的是,此种差异通常是被两者之间的集体无意识所覆盖的。他们通常都能在差异的条件下找到集体的无意识。尽管人们在欣赏艺术时会出现见仁见智的差异,但人同此心、心同此情的情况总是主流。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应该得出极其重要形的创作原则:艺术创作应尽可能地符合受众群体的集体艺术无意识。说具体一些就是,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应尽可能地接近受众群的审美心理(集体审美无意识),艺术作品表现的情感意志应尽可能地贴近受众群的情感意志(集体情感无意识)任何艺术都是具体的,它必然也只能面对某一特殊的受众群体,因此在艺术创作时艺术家心中必须对受众群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同时对形式美和情感意志有一个恰到好处的与受众群协调的定位,唯有这样的艺术创作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说到底一句话,艺术创作的关键是准确地紧紧地抓住受众群的集体无意识一集体情感无意识。
参考文献:
[1]石德生. 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及其形成背景[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02):92-95.]
[2]胡帆. 对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浅析[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90-93.]
[3]张悦. 浅析“集体无意识”理论与艺术创作[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3):91-92.]
[4]梁冰,潘环,张泽武. 浅析艺术创作过程三阶段“积累—构思—表达”[J]. 文化产业,2020,(17):46-47.]
[5]钱晓璇. 论艺术创作过程对艺术作品的重要性[J]. 艺术品鉴,2017,(04):454-455.]
[6]杨聃. 对艺术创作行为中艺术思维的思考[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2(03):133-134.]
[7]杨艳萍. 论荣格美学理论体系中的“集体无意识”[J].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0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