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寿蓉 苏滢煜
【摘 要】如今,大学生们纷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暑期支教活动。然而,在现行的暑期短期支教活动中,支教前、中、后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深入探讨并解决相应问题对于支教双方意义重大。据当前支教现状所凸显出的问题,推进“精准支教”是大势所趋,迫切需要“信息共享平台”的出现来应对支教挑战,其作为提升策略将会大大促进大学生的“精准支教”,帮助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更好的实现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问题;精准支教;信息共享平台
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主要是指大学生利用暑期时间前往支教地开展活动,一般为两周左右的时间,本文以下所说的支教特指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大学生积极参与暑期支教活动,通过切身的体验,有利于端正其思想认识,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大大提升其综合素质,支教的生活体验有利于思想的转变与提升,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可以为支教地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给支教地真正能地带来帮助,使大学生支教团队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一、大学生暑期支教现状
目前,推进支教活动开展在高校中比较普遍,各高校的支教团队数量大幅增长。大学生们对于支教的热情高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是有所帮助的,大学生对于支教活动高度热情的现状,凝聚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新风尚。但是,高校大学生暑期支教的有效开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支教前、中、后所涉及的问题具有多维性,支教团队与支教地之间如何更好双向互动值得我们深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社会的大学生支教覆盖率还不算高,平台与个人自身的局限性给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亟需一个相关的信息共享平台加以协调,打造高质量的支教团队,服务支教事业,以便更好的促进大学生支教队进行“精准支教”,真正实现支教活动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目前,大学生支教的现状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 支教队与支教地彼此沟通不顺,支教信息不对称2. 大学生空余时间有限,支教时间短,缺乏持续性3. 支教主力军主要为大学生,且很大一部分为非师范生,支教团队授课能力有限4. 支教队成员主要是学生,资金有限大学生支教团队资金不足
二、大学生暑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当前大学生暑期支教现状所折射出来的一些问题来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探究大学生支教所呈现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提出应对策略。
(一)支教信息不对称
支教活动顺利进行需要支教团队与支教地的有效合作,支教团队和支教地双方需要符合对方的需求。然而,现在很多支教团队确定支教地的方法有限,在支教地与自身支教团队的资源匹配上有些随意,支教双方需求错位,甚至双方的信息有时都难辨真伪,支教团队发挥不了自己最大的价值,支教地也未能接受到有益的帮助。支教双方时间、精力等资源得不到最大化的优化,做不到“精准支教”,双方互益,整体支教活动有程序化,形式化的倾向。支教团队与支教地彼此间信息的有效获取,依目前的支教活动进程来看是相当困难的。
(二)支教时间短,缺乏持续性
其一,支教时间短。因为目前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支教的时间周期主要是以一个学期作为一个支教周期。通常,大学生们只参与一个支教周期,并且每次支教的时间大多是两周左右,从到达目的地支教到结束持续时间过短。
其二,志愿者流动性较大。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弊端严重凸显,下一学期又换新一批的成员,支教地的孩子们不停在短暂适应,支教活动缺乏持续性,支教效果大打折扣。
大部分高校支教队成员在短期支教活动结束后,鉴于时间与现实条件,一般不会与支教地的学生联系,支教队成员与孩子们之间的“承诺”成为“一纸空文”,会冲击着孩子们的情绪,对孩子的心里造成了极大的创伤。
(三)支教团队授课能力有限
支教团队的大学生们一般来说缺乏教学经验,对于教案的准备和利用上也有所欠缺。首先,有很大一部分的支教团队是由非师范学生组成,普遍缺少教学经验与教学能力。另外,对于课堂气氛的引导和控制能力有待提高。其次,支教教案的准备和利用问题是大学生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不足的重要体现。大学生支教教案的准备问题,支教内容基本上都是由大学生志愿者自己决定的,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专业不对口,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不足。
由于时间和现实条件的局限性,大部分支教队伍在支教之前不会参加授课方面的培训或进行课程试讲。总之,现在针对支教团队的课程培训还是比较欠缺的。
(四)大学生支教团队资金不足
总体上看,现在大学生支教团队存在资金不足的状况,支教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障碍。
一方面,大学生支教团队的资金大部分都是来自于筹资,比如身边亲戚朋友的资助、义卖、拉“外联”等等,资金来源有限,并且这些筹得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主要是高校内部学生在组织,社会公众对于高校的支教活动知之甚少。另外,社会爱心人士与高校支教组织间联系不暢,高校支教组织缺乏广泛社会支持。
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外援”少,得不到持续的支持,支教团队资金有限,筹集资金来源有限,开展活动有较大的压力,在支教过程中因资金而面临的挑战得不到及时地解决,会影响大学生支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大学生支教问题提升对策
结合上述大学生暑期支教的现状及具体问题分析,可知,当前的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在前期支教队和支教地的双向沟通、队伍资金、人员统筹安排、和后续联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有效性与持续性,因此,必须寻求提升对策促进大学生暑期支教高效开展。
由现状及问题,可以看到推进“精准支教”的价值所在,进一步说,“精准支教”信息共享平台的出现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些不足,“精准支教”信息共享平台在大学生支教中合理应用的构想,将会有效改进当前支教进程中的缺陷,更好的推进“精准支教”。
(一)“精準支教”信息共享平台简介
“精准支教”信息共享平台是为大学生支教事业服务的,由大学生支教团队、支教地和相关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的,开放式、交互式的教育信息化产品。针对目前高校支教出现的支教地选择盲目、短期支教局限性、支教团队授课能力有限及支教资金资源缺乏等问题,通过此平台四个主要功能即,信息共享功能平台、交流互动功能平台、指导培训功能平台和资源共享(衍生)功能平台,来实现“精准支教”。
(二)“精准支教”信息共享平台在大学生支教中的应用
1.信息共享高匹配
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立“精准支教”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支教团队、支教地、相关社会团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在高效的信息匹配平台上,支教团队根据自己的发展定位找到合适的支教地,支教地在此平台上也可以进行团队筛选,选择适合自己的支教团队,支教团队和支教地进行有效沟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将促进支教活动更具效率的开展,发挥支教团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支教地也不再处于被动的地位,可以主动在平台上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队伍,支教双方皆处于平等地位,互相选择。
2.交流互动的连续性与持续性
“精准支教”信息共享平台中的交流互动功能可以搭建支教志愿者与支教地学生之间的长期交流平台。针对短期支教问题的种种弊端,支教团队与支教地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短期支教应该是一个持续性、连续性的教学过程。通过“精准支教”信息共享平台的交流互动功能可以有效的在支教双方间建立联系,支教地的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联系到任何一批的志愿者成员,并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沟通,促进支教实现持续性和连续性功能。另外使得支教团队的“经验”也可以一直传承下去,促进支教团队的长期发展。
3.指导培训保质量
“精准支教”信息共享平台中的指导培训功能,通过课程培训和试讲提高支教志愿者的授课能力,建立数据资料库为支教队提供经验借鉴。
现在针对支教团队的课程培训还是比较欠缺的,并且比较分散,这就亟需一个平台来整合有关支教的线上课程培训本平台设有课程培训的功能,课程培训中有曾亲身参与过支教活动或对授课技巧有丰富研究经验的老师在平台上直播或录播,供各支教团队的志愿者学习,支教成员在支教前可以自行在平台中进行学习教学经验,以便更好的提升教学能力。
4.资源共享促发展
针对支教团队资金有限,筹集资金来源有限,开展活动有较大压力的问题,“精准支教”信息共享平台的出现可以及时的提供有效帮助,此平台的资源共享(衍生)功能将会大大弥补这些缺点,促进支教团队的发展。有意向支持公益事业的文化公司可在此平台提供中小学课外读物,社会上的爱心团体可在本平台发布爱心市集公告,呼吁爱心人士参加活动,并于活动结束后将部分募捐的书籍及资金捐赠给支教团队。另外,在数据库资源中有大学生支教团队上传其队伍优秀的教材、课件等内容,可以供其他团队学习与借鉴,提高支教活动开展的可行性与内容的丰富性。
结语
“精准支教”信息共享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可以有效弥补当前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存在的问题。“精准支教”信息共享平台对于高校学生的支教实践有较大的推动意义,通过信息共享以实现“精准支教”,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支教机会,在丰富大学经历的同时也展现了当代了大学生的奉献精神、通过指导培训支教志愿者授课的经验,提高支教志愿者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升实践育人的有效性、通过建立支教志愿者与支教地学生交流互动的关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短期支教的弊端,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不再受到短暂的关爱,持续性的互动交流使得双方的联系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张红霞.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1):152-156.
[2]张针铭,胡亚琳.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活动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7):104-107.
[3]蔡静,吴卫卫.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鸡肋”现象与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10):127-129.
[4]李朔菲,刘世玉.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评论,2019,(6):63-67.
[5]唐菁菁,林孝锴.传承与创新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7-8.
[6]郭祎婧.大学生短期支教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4):116-117.
[7]孙婧.关于建立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1,31(06):83-84.
[8]肖佩蓉.新时代高校本科生暑期支教:问题与对策[J].法制博览,2019(15):51-52.
[9]龚莉红,陈筱铓.大学生支教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8):72-75. DOI:10.3969/j.issn.1009-4156.2014.08.023.
[10]王逊,龙雨馨,黄怡宁.高校公益支教组织的育人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38-40. DOI:10.3969/j.issn.1007-5968.2019.02.012.
作者简介:
李寿蓉,女,安徽,上海海事大学在读研究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