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付强 李经纶 王本瀚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在特殊外力机制作用下,颅内发生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典型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1]。目前DAI 在影像学上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CT 和MRI 均不能直接显示轴索本身损伤程度,甚至部分DAI 患者CT 检查无明显异常,却有明显的神经损伤症状,MRI 能相对全面显示颅内损伤,但对纤维束的损伤程度无法评估[2]。有研究使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来对DAI 患者预后进行评估,主要针对昏迷患者群体[3]。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tracking,DTT)可以显示纤维束的完整程度,通过软件可以实现对脑内感兴趣纤维束的示踪及重建,因此,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颅脑损伤患者的损伤程度及预后评估中。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神经外科对自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 月收治的34 例DAI 患者进行DTI 及DTT检查,并行BAEP 监测,对比2 种方法预测患者预后的优劣,现报道如下。
1.纳入标准:(1)外伤入院,神志昏迷,GCS 评分<8 分;(2)头颅CT 未见明显挫伤出血或者见多发小挫伤灶而无手术指征;(3)入院时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无合并其他脏器损伤;(4)患者无出血性疾病,凝血无严重障碍;(5)无开颅手术史和外伤史。
2.排除标准:(1)入院后1 周内死亡者;(2)继发性血肿形成,需要手术治疗者;(3)完全无自主呼吸,瞳孔散大,已发生脑疝者。
3.一般情况:本组34 例患者中,男性20 例,女性14 例,年龄范围15~52 岁,年龄(42±5.2)岁;车祸伤30 例,坠落伤4 例。CT 见多发小病灶者15 例,CT 平扫未见明显病灶;MRI 平扫见多发病灶者18例;CT、MRI 平扫均未见异常病灶者1 例。
4.治疗及检查方法:所有病例按照弥散性轴索损伤治疗规范进行治疗,我科常规给予重症监护、呼吸道护理、营养神经治疗及对症治疗外,均于伤后1周内行3.0T 常规头颅MRI 检查,同期行DTI 及DTT 成像,呼吸不稳定患者行头颅MRI 检查时安排专人行呼吸气囊按压,同时行BAEP 监测。
5.评判方法及标准:(1)根据DTI 及DTT 应用软件计算中脑平面纤维束数量同时追踪纤维束形态,预测患者预后分为3 级。患者纤维束形态无明显受压或者变形,且纤维束数量较高者,预测为Ⅰ级(意识恢复伴或不伴有残疾)(图1);患者纤维束形态明显受压或者变形,且纤维束数量改变明显者,预测为Ⅱ级(植物生存)(图2);患者纤维束形态重度受压或者变形,且纤维束数量改变明显者,预测为Ⅲ级(临床死亡)(图3);(2)根据BAEP 的CANT 分级预测预后,至少一次双侧图像正常,并且双侧均无V 波缺失,预测为Ⅰ级(意识恢复伴或不伴有残疾);无任何一次双侧图形正常,双侧均无V 波缺失,预测为Ⅱ级(植物生存);单侧或双侧V 波缺失,预测为Ⅲ级(临床死亡);(3)分别统计根据DTI 及DTT 预测患者预后及BAEP 预测患者预后与实际预后的符合率。
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实际结局:34 例患者的实际预后中Ⅰ级15例,Ⅱ级8 例,Ⅲ级11 例。
图1 Ⅰ级预后患者纤维束追踪图
图2 Ⅱ级预后患者纤维束追踪图
图3 Ⅲ级预后患者纤维束追踪图
2.通过BAEP 预测预后:通过BAEP 预测预后,Ⅰ级8 例,Ⅱ级16 例,Ⅲ级10 例。对比实际预后,预测正确的有Ⅰ级3 例(符合率37.5%),Ⅱ级9 例(符合率56.2%),Ⅲ级9 例(符合率90.0%)。
3.通过DTI 及DTT 预测预后:通过DTI 及DTT预测预后,Ⅰ级18 例,Ⅱ级10 例,Ⅲ级6 例。对比实际预后,预测正确的有Ⅰ级16 例(符合率88.8%),Ⅱ级8 例(符合率80.0%),Ⅲ级3 例(符合率50.0%)。
4.2种预测方法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符合率对比:DTI 及DTT 的Ⅰ级、Ⅱ级预后预测符合率明显高于BAEP 预测,Ⅲ级的预测预后符合率低于BAEP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2 种预测方法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符合率对比[例(%)]
DAI 是原发性脑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以闭合性外伤常见,发生率约为45%[4]。其发病机制是颅脑受外力作用后出现突然加速或减速及旋转性运动,产生瞬间剪切力,使不同密度的灰质和白质发生相对位移,造成轴索的破坏及伴行小血管断裂损伤[5,6];脑白质和灰质交界处,两个大脑半球之间的胼胝体及脑干头端是受剪切力较大的区域,多数患者临床症状重而影像表现轻,预后相对较差,常规CT 及MRI 并不能显示轴索损伤[7,8]。
BAEP 作为一种客观反映脑干功能的非创伤性检查技术,在对昏迷患者尽早进行客观、可靠的脑功能评价方面具有影像学技术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确认患者是否为脑死亡上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公认的评判脑功能状态和脑死亡的客观指标之一[3,9]。BAEP 具有波形恒定、可重复性好、受代谢性药物和镇静药物的影响较少、不受睡眠和主观意识影响的特点,能客观评价脑功能,因此临床上可应用BAEP 监测DAI 患者的脑功能状态,指导预后[10-12]。
DTI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可以在活体内无创伤显示脑白质纤维束走形,反映纤维束的病理及与邻近病变的解剖关系[12-14];DAI患者中轴索的断裂无法通过CT 和MRI 评估,在DTI 序列中能够清晰地显示受伤部位及程度[15]。结合DTT 技术,可以三维重建纤维束形态,了解损伤区域纤维束断裂情况;部分软件可以估算脑感兴趣区域纤维束数量,并通过伤后不同时期对损伤区域纤维束数量的估算来预测预后。
本研究对34 例患者进行BAEP 预测的同时行DTI 和DTT 检测,以评估预测患者结局,通过对比患者实际结局评估上述2 种方法的准确程度。结果显示BAEP 对Ⅲ级预测的准确度较高,能够更好地反映脑干功能状态,对死亡的判断更准确;而在对Ⅰ、Ⅱ级的预测中,DTI 和DTT 则能更好地显示纤维束受压或受损程度,所以对结局的预测会更准确。
综上所述,DTI 与DTT 联合和BAEP 对DAI 的预测中各有优势,BAEP 反应的是脑干听觉通路的传导功能,DTI 和DTT 技术能够对脑各个部分纤维束进行重建与判断,临床上可以结合二者的优点加以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