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雨晨/Sun Yuchen
鸦片战争以后,条约签订,五口通商,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经济受到了外部环境的严重影响,经济领域从属下的出版行业,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昔日传统的以木刻雕版为主的书坊,逐渐被新的民营出版书局所取代。随着19世纪80年代石印技术的传入和刻印出版新技术的发展,文学作品也出现了新面貌。一些商人预见到出版格局的转型,便积极投身到文化投资建设中,这为文学和出版的近代化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使上海新技术印刷成为出版业的滥觞。在众多的沪上出版商之中,徐润就是颇具商业眼光的一位,毫不夸张地说,他在推进近代文化事业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世纪晚期的上海,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洋行租界林立,洋务运动风起云涌,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与交融。在此背景下,徐润作为一个实业家,敏锐地看到西方印术进入中国的商机,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创办了同文书局。同文书局的创办,标志着一个买办向民族实业家的转变,体现出作为新生的民族实业家的开拓创新和爱国精神,直接带动和辐射了中国近代印刷业的繁荣,当时的《申报》曾赞为“书城之奇观,文林之盛事”。
徐润(1838—1911),字润立,号雨之,别号愚斋,广东香山县人。近代著名的商人、民族资本家。他15岁时进入上海的洋行当学徒,进步极快。1868年离开后,开设了一家茶栈。他是近代中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商、最大的房地产商、最早的股份制企业创始人、第一家保险公司和机器印刷厂创始人。他曾在上海静安寺附近兴建了一座名为“愚斋”的私宅,今日的愚园路由此而来。
在他投资的诸多行业中,同文书局的创立与文化的关联最为紧密,也颇有前瞻性,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决定这次投资行为呢?
光绪八年(1882),徐润和亲人(徐秋畦、徐宏甫)集股创办了国人自办的第一家近代石印书出版机构,即同文书局。他从国外引进了12台轮转印刷机,雇用了500名工人。三年后又合办了广百宋斋铅版书局。在此之前,国内只有英商的点石斋拥有如此先进的石印技术。
石印技术发明于18世纪末,于道光初年传入中国,光绪三年(1877),英商美查在上海开设点石斋印书局,印刷了《圣论详解》《康熙字典》等书籍。徐润在《年谱》中写道:“查石印书籍,始于英商点石斋,用机器将原书摄影上石,字迹清晰,与原书无毫发爽,缩小放大,悉如人意。心窃慕之,乃集股创办同文书局,建厂购机,搜罗书籍,以为样本。”①
由此可见,石印技术字迹清晰、可缩小放大、与原文一致的诸多优点,极大地吸引了徐润的目光。由于对影印工艺的先进性“心窃慕之”,商人看到精美绝伦的书籍后激动不已。除了对这种技术的赞扬之外,徐润投资“既有一般书商共同的‘射利为主’目标,经济失意,急需赚钱,以得补尝的一面。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徐润本来就‘酷嗜图籍’,‘藏书富有’,又比一般纯粹追求赚钱的商人高出一筹”②。显而易见,最后一个原因是他下决心投资书局最为明显的推动力。
就当时而言,这样的书局规模不能算小,厂址确定在上海西华德路(今长治路)。接下来就是“搜罗书籍,以为样本”的过程:“海通而后,远西石印之法,流入中原,好事者取一二宋本书,照印流传。形神逼肖,较之影写付刻者,既不费校雠之日力,尤不致摹刻之迟延。艺术之能事,未有过于此者。”③徐润显然就是这样的“好事者”,对于出版书局来说,印制速度、质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都促使他不断地把印书推向现代印刷业发展的极致。
西学图书、国学书籍都是同文书局的出版发行的主要内容。李鸿章赞其“掺罗海外奇书,彰阐中西新学”。在浩繁的国学书籍中,又分为两类,一种是像《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这种传统的大部头著作,另一种则是市场化运作的图书,如名著小说插图本的出版(《增评加注全图红楼梦》《增像三国全图演义》和《详注聊斋志异图咏》),此举旨在吸引读者,提高销量。令同文书局名声渐广的是100部《古今图书集成》的影印业绩,此书为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这是一套专为清廷定制的图书,是被总理衙门用来赠送外国政府的。全套书籍共5044册,1892年至1894年印成,印制精美。同文书局能承担如此大型书籍,其出版魄力和实力可见一斑。
光绪二十四年(1898)同文书局由于后期书籍销路不广,书籍造成了积压,只存在了十六年的书局虽然停办了,但是书局创新出版模式、助力传播中华文化的经验却流传下来,变成了一部部为后人所喜爱的典藏书籍,显示出同文书局出版成果的学理价值和文化隐喻。
光绪十二年(1886),同文书局出版了《详注聊斋志异图咏》(以下简称“图咏本”),这是最能体现同文书局鼎盛时期的经典图书案例。“图咏本”搜罗丰富,编目明晰,文图编排精美,堪谓上乘之作。纵观图咏本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徐润选择吕注本加以绘图,是富有远见的。“图咏本”的母本为《聊斋志异》,作者是蒲松龄(1640—1715),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博人。由于屡试不第,一生困顿的他生前并没有能力刻印《聊斋志异》,书籍起初是以稿本、抄本的形式流传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浙江严州知府赵起杲和书籍经营者鲍廷博根据抄本编成十六卷并刊刻行世,世称“青柯亭本”。道光五年(1825),出现了“吕注本”,这是第一部为聊斋作注的本子,有注释详尽的特点。注者吕湛恩是山东文登人,和蒲松龄同样有屡试不第的抑郁心境。《详注聊斋志异图咏》是以吕注“青柯亭本”为底本的,所以吕湛恩也就不经意成为“图咏本”的第二作者。新创作的“图咏本”乃画家、诗人集体创作的结晶。画家诗人乃重金请来的名家高手,作品历时三年得以创作完成。可见这部作品的作者之多,只是没有一一列名而已。有的仿印本认为,“图咏本”的作者即广百宋斋主人,事实上他只是该项图书出版的组稿者,类似于现在的责任编辑和图书策划人角色。
整套书为线装,共十六卷,装帧古雅。书籍扉页显示“丙戌孟夏朱荣棣题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字样,卷首有“铁城广百宋斋藏本上海同文书局石印”牌记。图咏本内附多人所作序文、《聊斋著书图》、《聊斋自志》和县志资料。
序言既吸收了《聊斋志异》原序,也包含了专为“图咏本”所作的新序,新序在前。高珩和唐梦赉的序言为原序,亦完整地保留在图咏本中,新增部分则是高昌寒食生(即山阴何镛)的序和广百宋斋主人的例言。
何镛《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序》是了解“图咏本”缘起的重要篇目。何镛即何桂笙(1841—1894),字行,别署高昌寒食生。浙江绍兴人。同治九年(1870),他在苏州教书之余曾得到学者冯桂芬和俞樾的指点。光绪二年(1876),未中举后绝意仕途,进入《申报》承担了总主笔的工作。他在《申报》的主要工作是撰写篇首论说,著作有《劫火纪焚》《红楼梦题名录》等。《图咏序》作于光绪十二年,序言充分肯定了“图咏本”的经典意义,把“图咏本”摆在与《山海经》《尔雅》等古籍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就不仅把“图咏本”视为小说,而且突出了图咏蕴含百科全书的意味。序言借言《山海经》,意在阐述廓清策划图咏本的创作心态,《山海经》“其中怪怪奇奇之物,大都出于意匠之经营,阅者披其图而证其说,可以增长见闻(意匠)”,“诠注不足,加以图绘”,同样也是“图咏本”出现的直接原因,文中认为“图之为用大矣哉”。最后《图咏序》讲述了成书的具体过程:“主人以尚友为志读古人书,必欲知其为人,爰请名手,就《志异》全书,每幅各续一图,亦既穷形尽相,无美不臻,又于每图各系七绝一首,抉海内诗人之心肝,为图中之眉目,以是游目骋怀,洵可乐也,复以旧注缀于每篇之后,检查尚恐费事,因而别出心载,摘录于每句之下,令人一览可以了然,其用心可谓苦矣。”④诗歌是图画的眉目,带有指引读者阅读理解的作用,海内诗人之心肝意指这些诗作费尽了诗人大量的心血。毫无疑问,这里高度赞扬了广百宋斋主人的苦心造诣和别出心裁,体现了编者的创新意识。
广百宋斋主人的例言,不但介绍了这本书的全貌,有书籍凡例的体式,而且大有向读者推广此书之意。通读例言,主要讲了以下内容:1.《聊斋》原文共431篇。每篇小说各画一图,图前文后,共444幅图。因内容不易描绘,卷二《伏狐》第二则、卷十五《夏雪》第二则无图。2.图画由名手创作,一幅图多涵盖楼阁山水,人物鸟兽。遇以不适之处,即多次修改完善。3.每图题有七绝,风华简朴,图中篆印为篇名。4.刻印、校对详慎精良。由上可见“图咏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名家(佚名)所绘图画,这是“图咏本”的主体部分。二是每张图上都有一首用小楷工整书写的七绝诗,作者不详,内容多是对故事情节的归纳和重述,也不乏作者的感受,是根据画作的情况设置位置的,有的位于左下方,有的位于右上方,诗后钤有篆印,少数图片没有篆印。三是吕湛恩的详注部分。综上所见,《聊斋志异》作为母本,造就了饱含夺目文学异彩的衍生作品。
“图咏本”的主体画作可谓别开生面,反映了名手对画面的处理技巧和构思能力。
从形象上说,名手塑造了丰富鲜活的神情。画作“人多鬼少”,光怪陆离的鬼蜮远远少于栩栩如生的人物。多数画作人物形象众多,有的作品人物多达几十人。除个别作品外,大都在两人以上。“图咏本”真切刻画了人物的神态气息和动势,从而可以观照正邪人物的分明个性。与读者的惯势期待不同,绘本设置的女性形象较少,花妖狐媚也并不多见,体现了画手的再加工创造和创作思考。事实上,在一幅图中,自然之貌与人物情态有机融合,景物空间的寥廓都被体现出来了,人物的主体性被突出,人物形象穷形尽相,颇富生活气息。以动物为形象塑造的画作不多,主要有《大蝎》《大鼠》《象》《鸿》等。
从背景上看,场景空间的变幻带领读者进入到一个个恢诡奇幻故事的内部。风景看起来单调相似,多为树和房屋,但不同的绘画技巧又塑造出不同的情境。根据故事情节设置背景,有的为松树,有的为芭蕉。湖海的背景也颇有生气,如《夜明》《鄱阳神》《罗刹海市》等。多数作品运用的是中国画的传统模式,但《金永年》《梓潼令》《小官》等一些篇目带有梦境的画作,有现代漫画的意味和连环画的雏形样式。绘画多为内景式的静态定格,也有一些瞬时的动感描述。如《劳山道士》和《八大王》。《劳山道士》图像描绘的是王生向妻子展示穿墙术时的场景(图1)。撞墙的瞬间包孕着故事情节的关键一刻。题咏云:“愿学神仙一念痴,樵薪苏草苦难持。只求授得穿窬术,似此居心己可知。”
图1 《劳山道士》图像
从图片数量看,“图咏本”个别作品绘制了多幅图片,如《局诈》《龙》《戏术》《狼》《于中丞》《折狱》《果报》《念秧》《五通》篇什。表现手法、画法有明显不同,题咏字体不同,但整体风格和谐、简朴,画艺和书法水平高超。由此推断,图咏显然是经过分工创作完成的,而具体分工的创作细节却很难判断。从构图造意的角度看,画面比例自由,人物造型符合情节设置。工笔勾画的优势有利于对主次形象有创造性的把握。“图咏本”的诗书画印协调平衡,互相衬托。近代以来,图像由文字的附属文本脱离出来,地位逐渐提高。
当中国的历史进入近代,石印技术开始传入,此时的上海则成为我国报业、印刷业的中心。作为企业家的徐润,审时度势创办书局并出版了《详注聊斋志异图咏》等一系列典籍,不仅为古典文学带来传播的活力,而且成为引证中国古代文化可视的文献资料,表现出图文并茂的独特魅力。
一是彰显了图咏本的学术价值。徐润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学养。鉴于吕注本的影响力,选择此本作为出版画册的摹本和参照,极富人文底蕴,而以图咏的形式再现聊斋故事的精彩内容,又为画家、诗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进一步体现了诗画一体的艺术维度,凸现图咏本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学术含量和文化肌理。
二是保存了古籍文献原貌,助推中华典籍的传播。自清流传至今的《聊斋志异》各种版本甚多,其中图咏本别具风采,堪称文学点睛的精品之作。书籍以生动趣味的方式保存了古籍文献,以西式的技术传播传统古籍,从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普及和繁荣。鲁迅先生认为,《聊斋》“图咏本”的出现,不仅有趣,而且有益,他充分肯定了“图咏本”传播的社会价值。鲁迅先生曾在《致孟十还信》中指出:“欢迎插图是一向如此的,记得十九世纪末,绘图的《聊斋志异》(即图咏本))出版,许多人都买来看,非常高兴的。而且有些孩子,还因为图画,才去看文章。”⑤可见“图咏本”是文学名著绘本的先行者,出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以视觉先行的优势向通俗大众传播迈出可喜的一步,从而催生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
“图咏本”开创了后世仿印本的先河,形成了规模化的复制。如蜚英书局、扫叶山房、知不足斋、上海锦章图书局、江左书林、鸿宝斋、广益书局、上海育文书局、鸿文书局、藻文书局、会文堂都出版过类似版本(不可避免出现了翻印本)。以此为发轫,小说图像传播呈现新的态势,其衍生出来的绘本也异常丰富、活跃,始终都没有中断,例如有绣像本、连环画相继推出。一个世纪以来,名著插图本得到迅猛发展,各种改编的明清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因此而言,图文并茂的名著插图本,既迎合了普通大众的消费和阅读习惯,又给受众留出了想象空间,对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图像文学的传播,也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观察视角和殷盛气象。
不仅如此,书局还出版了《二十四史》《佩文斋书画谱》《通鉴辑览》《子史精华》《康熙字典》《快雪堂法书》《资治通鉴》《全唐诗》《通鉴纲目》《佩文韵府》《渊鉴类函》《骈字类编》等古典书籍。其中《古今图书集成》的出版堪称艺林创举,是书局声誉隆起的标志。同文书局的丰硕存量,不仅发掘了我国的文化遗产,而且有助于加速文学近代化的进程。
三是凸显了近代文化实业家在商业运作中的卓识毅力、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图咏本成为出版史上严谨的治学典范。1852年,15岁的徐润被送到苏州书院后,因口音不通而回到上海,此后弃书习贾,从事创业活动。徐润是广东人,在上海是客籍人。凭借着坚强的志力,注入民间资本,开启了成功的商业模式。“中以法越构衅,兵事紧张,所创实业,几致失败,然其坚忍耐苦、百折不回、投艰遗大之精神至老弥笃,历受李鸿章、王文韶知遇,颇自振奋”⑥,唯其如此,足见开辟事业不仅需深邃睿智,更需要坚忍耐苦、百折不回的精神和意志。
此外,文化商品的精品打造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推动图咏本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同文书局出版的书籍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巨大,多达数十万部。另外,精校石印、质量上乘也呈现出匠人匠心。为了印制出严整工细的善本,书局付出了较高的成本。正是这种精品意识的贯穿其中,作为文化商品的书籍才能精美绝伦,达到石印之冠的层级。由于同文书局所印书籍,字迹清朗,装帧精美,很受社会好评,被学术界称为“同文本”。
同文书局在名著经典所作出的创新努力,关键在于策划人徐润的文化卓见。徐润作为出版策划人,深谙图书的出版营销规律,尝试把画与诗融合为新的文学形式,吸引读者,迎合市民的阅读习惯,向大众传播国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典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概而观之,同文书局能够执印刷界之牛耳,引领现代印刷业的发展,对后世图书出版产生影响,源自于出版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包装的匠心。
四是折射出近代文化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和商战思想。徐润初入洋行之时,即令工作勤恳,其身份依旧卑微,饱受外国人的蔑视。在自主经商之后,在时代风潮的推拥下,作为实业家的徐润,逐渐自觉形成了质朴的爱国意识。在企业的发展中,徐润经历了从买办向民族资本家的角色转换,叶恭绰在《矩园余墨》中写道:“雨之虽经商,而爱国爱社会之志始终不渝,亦非如近日买办官僚,徒知掠夺自奉者比。”⑦不难看出,徐润与普通买办谋求私利不同,而是属于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绅商阶层。当西方印术进入中国之时,有眼光的商人积极寻求科技变革的出口,创办同文书局,毅然投入到出版行业中。出版传统书籍是最质朴的爱国行为,却扛起了科技救亡的大旗。他所经历的时代是多灾多难的变革时代,站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角度,为了民族的利益,担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体现了商人阶层的民族觉醒。这种爱国意识的表现之一在于竞争意识。“凡所规划,皆为中国所未见,而事事足与欧美竞争。”⑧面对外国首先拥有的技术,同文书局运用商战抗争的思想武器,与点石斋展开激烈的商业竞争,独树一帜,领袖一时,无不体现出实业家爱国自强和实业救国的精神气质。
徐润的成功之道,折射出作为新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创业、开拓的爱国情怀。徐润为了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徐润的经历其借鉴意义在于: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他表现出的民族意识;徐润创办的同文书局,注重向西方先进技术学习,采用先进的设备,成为技术进步的典范;近代化程度极深的徐润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深谙图书的策划、编纂和营销规律,用心把一部《聊斋志异》阐释为大众喜爱的读本,寓示着对古典文学传播的敏感性。
如前所述,清末新旧思想的激荡,促使中国近代民营出版社的崛起。在近代西方印刷新技术进入中国之际,民营企业家徐润的同文书局和他策划编绘的《详注聊斋志异图咏》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它不仅是国内民营出版机构设立的第一家书局,而且由这里刊印的《详注聊斋志异图咏》等古籍成为文学名著版本插图的缘起。梳理徐润的出版生涯和文学贡献,透过同文书局及其《聊斋志异图咏》留给后人丰厚的文化遗产,既能触摸近代出版历史的真实面目,又能领略古人心中构建图像与文学的情怀。在当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下,将徐润的出版业绩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应有其毋庸置疑的正当性。它不仅对近代出版史具有认识价值,对当代出版界如何弘扬工匠精神出好书,铸造精品和重构传播中华典籍新模式,同样具有出版史和图像文学研究的双重意义。总而言之,徐润毕生的事业加快了中国文化近代化进程,为研究中国近代出版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应引起学界的关注。
注释:
①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页。
②于伯铭《同文书局》,《历史教学》,1982年第8期。
③叶德辉《书林清话外二种》,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第395页。
④广百宋斋主人《详注聊斋志异图咏》,中国书店,1981年版。
⑤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4页。
⑥《上海县志》卷十七,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⑦叶恭绰《矩园余墨》,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
⑧同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