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杰,高 婧,胡超男,温 也,郑志元*
(1.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601;2. 浙江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杭州 310058; 3. 沈阳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沈阳 110168;4.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 430074)
资源型城市,即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自然资源有密切关系的城市﹒基于我国能源体制的改革和可持续、绿色的发展理念等影响,资源型城市 中与资源密切相关的产业和企业面临减产、转型的巨大挑战[1]﹒
我国关于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 年代以前,在城市研究及政府政策中,主要以“困难户”一词表达﹒至2019 年底,共查阅到关于资源型城市贫困问题的论文23 篇,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着力聚焦于资源型城市贫困问题的分析,也有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和社会治理方面的研究,而出于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的视角对于资源型城市贫困人口分布、贫困程度演变和城镇化对策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
国外资源型城市贫困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产业和经济发展、社会问题与社区规划建设、政府公共政策等几个方面,研究学者领域则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城乡规划、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早在上世纪20—30 年代,芝加哥学派最早用社会生态学方法并结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划分出城市贫闲空间﹒1993 年,奥蒂(Auty)首次提出“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的概念[2]﹒随后,萨克斯与华纳(Sachs and Warner)对“资源诅咒”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不仅进一步论证了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且发现区域影响、地理位置因素等加剧了“资源诅咒”的社会经济效应[3]﹒本文以平顶山为研究区域,探索资源型城市贫困空间演变和分布与资源分布的关系,同时验证“资源诅咒“理论的时效性,从而为未来平顶山市的发展转型提供新路径﹒
1956 年,中共平顶山矿区委员会成立[4-5],1957 年,平顶山市正式建立,平顶山市也由此成为以煤炭资源为主体的工业城市﹒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 年)》,平顶山市被划分为以煤矿资源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同时,根据国务院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的明确划分,平顶山市被划分为成熟型城市,是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平顶山市共辖4 个县、4 个区、2 个县级市,根据平顶山市区域内部各区、县、市与煤炭的分布程度,将其分为3 类,分别为煤炭分布丰富区、煤炭分布一般分区和煤炭分布空白区(见表1、表2 和图1)﹒
表1 平顶山市贫困空间演变研究范围
表2 平顶山市各区县煤矿分布
图1 平顶市煤矿分布
图2 2008-2015 年煤价变化
由于所分析的对象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基于数据的有效性和对煤炭价格变化全周期的分析(见图2),本研究时间范围为2008—2015 年(数据 来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官方网站和平顶山市2008—2015 年统计年鉴)﹒首先,通过2008 年和2015 年平顶山市煤炭分布丰富区、煤炭分布一般分区、煤炭分布空白区的低保数据,以贫困区位商(LQ)为描述性统计指标,计算极差、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等指标,对市域贫困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其次,通过2015 年平顶山市各区、县、市的低保数据,采用洛伦兹曲线,对市区贫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再次,以煤炭价格和贫困区位商(LQ)为对象,分析平顶山市下辖4 个县、4个区、2 个县级市贫困程度与煤炭价格变化的相关程度[6];最后,通过走访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统计部门和当地居民,并制作了400 份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分析,进一步验证相关研究结论﹒
研究流程见图3﹒
图3 研究流程
2.1.1 贫困空间分布差异减小,资源丰富区贫困变化情况与资源行情联系显著
2008—2015 年间,贫困区位商(LQ)极差和标准差减小,表明贫困人口区际空间分布绝对差异减小;加权变异系数减小,说明区际空间分布相对差异也在减小(见表3)﹒
表3 平顶山市贫困区位商(LQ)差异
在贫困人口比例变化上,2008 年,煤炭分布丰富区、煤炭分布一般区和煤炭分布空白区的贫困人口占全市总贫困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0.9%,34.3%和24.8%;2015 年分别为37.0%,28.5%和34.5%﹒2008 年,贫困人口比例最高的分区与最低的分区相差16.1%;2015 年减少到8.5%﹒这说明,2008—2015 年期间贫困人口比例差异减少,贫困或富裕程度整体趋于均衡﹒此外,通过分析煤炭价格与煤炭分布丰富区贫困人口的比例关系,可知两者呈现较强负相关关系,即煤炭价格上涨,居民贫困程度下降,反之亦然(见图4)﹒
图4 煤炭价格与煤炭分布丰富区贫困人口比例关系
2.1.2 贫困加深区中对应区域均与煤炭行业相关
把2 个年份的贫困人口区位商放到一个坐标系中,横轴代表2015 年数据,纵轴代表2008 年数据,均值线和45°轴线把整个坐标系分为7 个区域,代表5 种地域类型(见图5)﹒1)绝对改善区:2008 年贫困人口区位商高于全市均值,2015 年低于全市均值,贫困空间分布得到绝对改善,包括汝州市、叶县和郏县;2)相对缓解区:2008 年和2015 年贫困人口区位商均高于或者低于全市均值,2015 年值偏离全市均值的距离比2008 年小,贫困分布得到相对缓解,包括鲁山县和湛河区;3)变化微弱区:贫困人口区位商变化率在正负15%以内,即坐标系45°轴线上下范围,贫困分布变化不大,分析中没有对应到相应的县、市、区;4)相对加深区:2008 年和2015 年的贫困人口区位商均高于或者低于全市均值,2015 年的值偏离全市均值的距离比2008 年的大,贫困空间分布相对加重,包括舞钢市和卫东区;5)绝对加深区:2008 年的贫困人口区位商低于全市均值,2015年高于全市均值,贫困空间分布绝对加深,包括石龙区、宝丰县和新华区[7]﹒
图5 2008-2015 年平顶山市贫困区位商演变类型
煤炭分布丰富区有1 个地域分布在绝对改善区,1 个地域分布在相对加深区,2 个地域分布在绝对加深区;煤炭分布一般区有1 个地域分布在绝对改善区,1 个地域分布在相对缓解区,1 个地域分布在绝对加深区;煤炭分布空白区有1 个地域分布在相对加深区,1 个地域分布在绝对改善区,1 个地域分布在相对缓解区﹒绝对加深区的3个地域分别是宝丰县、新华区和石龙区;相对加深区的2 个地域是卫东区和舞钢市,卫东区属于煤炭分布丰富区,而煤炭行业是钢铁行业的上游行业,舞钢市的钢铁行业与煤炭行业联系密切﹒可见,绝对加深区和相对加深区中的5 个地域均是与煤炭行业有关[8]﹒见图6﹒
进一步以2015 年平顶山的各区、县、市贫困人口为对象,分析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特征﹒
图6 平顶山市贫困区位商演变类型(2008—2015 年)
2.2.1 贫困空间整体呈现非均衡性
图7 2015 年平顶山市贫困人口分布洛伦兹曲线
2015 年平顶山市10 个区域的贫困人口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图(见图7)显示,4.50%的贫困人口 分布在占平顶山市域总面积16.87%的新华区面积上;3.86%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占比11.90%的卫东区土地上;4.62%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占比2.45%的石龙区面积上;4.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占比10.24%的湛河区面积上;7.14%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占比7.14%的汝州市面积上;8.74%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占比9.19%的宝丰县面积上;6.27%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占比8.40%的舞钢市面积上;16.4%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占比10.70%的鲁山面积上;11.36%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占比8.85%的郏县面积上;16.26%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占比10.71%的叶县面积上﹒而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和石龙区不足5%占比的土地却有17.28%的贫困人口﹒
2.2.2 贫困空间区域和煤炭价格的关系分析
从表4 可看出,对于煤矿主要分布区域的新华区和卫东区,贫困区位商与煤炭价格呈现比较明显的负相关性(即煤价越高,贫困程度越低,反之亦然),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7 和0.23﹒由于以机电装备制造和新材料2 大产业集群为特色的平顶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卫东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卫东区贫困区位商与煤炭价格的相关系数﹒此外,由于舞钢市主要产业为与煤炭行业联系紧密的钢铁行业,其贫困区位商同样呈现与煤炭价格一定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4﹒而作为以盐作为主要产业的叶县,其贫困区位商却呈现出与煤炭价格一定的正相关性,这就反映出当地产业与煤炭行业发展不相关的特点﹒
表4 各区县区位商与煤价的线性分析
2.2.3 问卷调查分析
在平顶山市区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 份,回收有效问卷374 份,其中从事煤炭相关工作的178 人,占比为47.6%﹒在问卷调查的几个主要问题上,对月收入的调查,有61.2%的人月收入在3 000 元以下;对收入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对目前收入不满意的人群占比42.2%;对是否希望改变工作环境的调查发现,有41.4%的人群希望改变现有工作环境;对于收入满意程度的调查发现,对收入满意的年份为2012—2013年,对收入不满意的年份为2014—2016 年,这与煤炭价格的变化程度基本契合(见图4)﹒通过以上调查,证明了平顶山市人口整体贫困程度与煤炭行业发展的联系是紧密的﹒
平顶山市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市区从事煤炭相关行业人口家庭占总家庭的比例为50%左右,占比很高,且在某些区域过于依赖煤矿资源,造成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序列特征﹒煤炭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决定了平顶山市煤炭生产活动的地域组织,建市初期的居民点紧邻煤炭开采地,导致平顶山市域范围内以煤炭或相关行业为支柱产业的区域中,贫困人口变化与煤炭价格变化有显著的联系,即贫困区位商与煤炭价格呈现出较明显的负相关性[9]﹒
在区域内部,贫困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往往是由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越大,贫困分布的不均衡性就越强﹒按照《平顶山市(“十三五”)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中心城区和下辖县市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职能分工,中心城区作为市域的行政中心,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家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强化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和化工、机电、纺织等产业,培育区域经济中心的职能;宝丰县以矿业加工业为先导,培育新型建材、生物制药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舞钢市培育建成钢铁、纺织和食品工业基地,并发展旅游疗养业;叶县围绕井盐开发和综合利用,打造盐化工基地;汝州市围绕煤炭、电力、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拉长产业链;鲁山县打造旅游强县,合力发展电力、化工等产业;郏县在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的基础上,围绕煤炭、建材和畜牧养殖加工业发展﹒可以看出,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平顶山市,其下辖县区分别有其不同的职能分工,区域经济分工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态势﹒在平顶山区域分布中,如汝州市、石龙区,相比于平顶山市区组成部分中的新华区和卫东区,其地域更为广阔,产业发展更为多元,因而,其贫困程度没有呈现出与煤炭价格明显的相关性﹒
城市规划中对功能分区和发展方向引导会对城市贫困空间分布和演变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部分,平顶山总体规划根据所辖区域的不同特点将各个区域赋予了不同的经济分工,如前所述,中心城区、宝丰县、舞钢市、叶县、汝州市、鲁山县、郏县等区域均承担了不同的经济分工,经济分工的多元使得资源型城市中部分区域的贫困度与资源型城市的主要产业联系度降低和减弱;另一方面,在中心城区规划部分,平顶山市总体规划通过对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划分为4 类控制引导分区,分别为:重点改造区、加速发展区、启动建设区和治理改造区,并对各分区进行控制引导﹒
我国资源型城市占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数量的11.4%,其发展应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受到“资源诅咒”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的贫困问题也随之而来﹒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资源丰富的区域,人们的贫困程度和水平与资源行业情况密切相关﹒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政府应根据资源型城市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反贫困策略﹒建议资源型城市借助资源优势,延长资源加工等产业链条,发展其它新兴产业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积极发展以解决就业为目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城乡规划等手段,加强贫困区域内道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注重通过社会培训、服务等灵活就业方式为贫困居民的再就业提供机会[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