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
摘要:长久以来,高校在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工作主要通过传统的思政课程以及辅导员的口头传播来进行,事实证明,以上两种方式的教育呈现出的效果并不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的学习必须贯穿教育教学始终。这也就代表高校教师在完成专业知识授课内容的同时,也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教授的学科中。因此,如何在双互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也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双互模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1. 课程思政的作用
“课程思政”在定义上和“思政课程”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然而“课程思政”不仅仅算是“思政课程”在文字上的重新组合,双方在具体的含义上还是有显著的区别。课程在概念上的数目有上百种。宏观的课程含义讲的是所有学科加在一起的总称,也可以称为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所有活动的综合。而小范围地讲,课程指的是具体的一项学科。而思政课程就是指教育思想政治一类的课程,在大学的教育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就包括在其中。课程思政在含义上不只是一门具体的学科或者是一些课程的总称,而是体现具体教学的一种理念。其内涵就是:在大学中所开展的课程,具备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培养功能的,皆可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之用,对大学生在三观上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弱化的缘由
2.1. 教学内容中忽视了中国文化教育
当前,大学英语的教本内容多样,在系统上制定的一般是四册,收录进来的篇目也大体能顾虑到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形成与国际文化知识的教授,融入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题材上范围广泛。但是,教本中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选自英美等国家,展现的是英美国 家中的民众、事件、景物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占据教本的比重则比较小,平均只在2%左右。例如,某版本制订的大学英语教材,四册收纳了60多篇文章,但是没有一篇是关乎中国文化的。而涉及的民族英雄故事中,中国的民族英雄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几乎未涉及;在文学作品的选取上,幾乎没有鲁迅、茅盾等中国著名作家的作品,更别说中国的四大名著,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更不可能提到只字片语;谈到科技的进步,大学英语教材中也很少有中国四大发明的出现。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从根本上就没有看重中国文化,这不仅会削弱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更会让大学生在文化上形成虚无与盲从。
2.2. 教学目的的功利性及缺乏交流的双向性
增强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不是对大学英语的学科属性进行更改,其存在的意义依旧是对大学生在英语语言上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上的能力进行培养。然而这类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具备双向性。单方面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说明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问题。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单向性,其实是过于强调文化输入能力的形成,忽略文化输出能力的形成,导致在文化交流时呈现失衡的状况。实际上,当文化的输人、输出能力失衡时,便单向的文化在输入能力上很理想也无法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就如上述所言,加强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不是对大学英语课程属性的更改,不会提倡把大学英语课更改成思政课的模式,也不会让它替代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更也不会将其打造成为英语模式的国学。然而,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占有率不到2%的中国文化内容以及在教学中片面化地重视单向文化输入是需要进行反省与更正的。大学英语要担负起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播、对中国故事进行复述、对文化自信进行培养的“课程思政”重任。
3. 双互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
3.1. 紧贴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突出素材中的文化知识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在教学中一直关注单纯语言内容的输入,英语在教学中双方的目的性就比较突出。教学进行时只注重语言的工具属性,教学和教材皆侧重语言形式,不关注语言在社会中的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中的使用。例如,在英语中,双方见面的时候就会问“What's up?”意思类同于“Hello”,但是一般英语非母语的人都会困惑为何对方会有如此的问法,因为在此前的学习中,老师只教授了“What's up?”的意思是询问他人最近的情况怎样或者是有什么事发生没,但没有传授其在具体文化背景下的运用意义。教师开展教学时,在教授相关运用的文化知识外,还需要结合教材中涉及的文化情况,对其中隐含的人文内容进行把控,及时地融入思想政治进行教授。新标准大学英语在第一册的第三单元《Thinking across-cultures》中,讲述到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英语为母语的人在聊天或者是讲述事实的时候习惯直截了当,但是中国人喜欢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主旨以及自己内心的想法。这里面就涉及了价值观,导致人们进行交际的方式存在差异。表面看是两种表达方式存在不同,其实是两种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与人交往的时候,中国人比较委婉,注重谦卑,不会经常与人发生正面冲突。但是西方人即便也注重人际关系,但其最关注的还是事情的成败,所以喜欢直接谈重点。因此,人们在行动与交际上的方式取决于价值观,此时,教师可以借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鼓励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3.2. 扩充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引入中国思政元素
教师们常说一边传授文化知识,一边要对学生在跨文化意识上进行引导。跨文化意识涉及两个内容,在接触不同文化的时候,也能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如之前所说,英语学科学习存在特殊性,英语课程的内容关乎很多外国文化元素,师生通过学习英语语言,可以对西方在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体制、人际关系等多版块的内容增加了解。然而英语文化在教化效应上显示出强势的一面,导致中国文化异化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教材与考核内容都呈现出了变化趋势。例如,新标准大学英语的第二版教材就跟上了改革的脚步,在课后练习里多了药膳、孔孟之道之类的知识扩充,更新健全了教材内容,彰显了教材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此外,在讲解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地添加中国文化的元素,设置跨文化交际的场景,让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从而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
3.3. 把控时事新闻,合理引入思政教育
长期以来,大部分大学生对时事政治不感兴趣,忽视了思想政治上的学习。但是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后,增加了新闻听力,这将关注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加入大学生学习要求中。媒体是获取社会动态、了解社会问题最便捷的途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根据时下发生的大事件或者新闻热点,引导学生去收集官媒和外媒的相关新闻内容,彼此之间进行分享与探讨,关注和积淀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领悟不同文化视角下在新闻报道上存在的异同之处,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导向。
4. 结语
在高校内,推行课程思政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语言作为文化的承载者,在文化学上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思政”,是符合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学观念的。但是,如何让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得到发挥,依旧是之后高校教育者需要探究与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康雅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与路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9.
[2] 胡玲.高校英语专业课教学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导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3] 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4] 周绪义.外语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