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杰兰
摘要:为了高效地完成精准扶贫,除了科学谋划、构建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外,还应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分析,构建精准扶贫审计评价体系,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确保贫困人口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关键词:大数据;精准扶贫;审计
精准扶贫审计被视为监督精准扶贫工作实施、确保国家扶贫工作得以精准落实的重要手段。精准扶贫审计过程中,需要将扶贫项目资金视作审计主体,以绩效为主线,针对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但未能切实解决的问题开展审计。精准扶贫审计可以对精准扶贫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分析和挖掘影响扶贫绩效的原因和根源,确保政府扶贫投资工作健康有序地推进,防范扶贫项目的投资风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精准扶贫中的腐败行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为扶贫开发项目管理与绩效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与合理建议。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已经进入到了最后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一方面要对扶贫工作进行科学谋划,构建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还应对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分析。
一、当前精准扶贫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深度与力度有待加大
在精准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无论是事先规划还是事中控制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扶贫资金尽管得到了投放,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例如,一些贫困地区的政府对特定产业的市场缺乏引导与管理,使得精准扶贫资金即使得到了批准和使用,却无法取得真正的“长效”。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地政府更加注重短期经济利益,而不重视长远的生态利益与社会效益。这样,精准扶贫资金的成效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发挥出来,但其發展“后劲”却并不理想。
(二)审计结果公开程度较低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部分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并未真正意识到精准扶贫资金使用模式和用途设计的重要性。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审计结果的公开程度较低。比如,对精准扶贫资金开展审计工作的实际绩效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还十分明显;审计机关未设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对扶贫绩效进行的审计监督相对缺位,没有让精准扶贫资金收支的真实性获得保障。因为政府部门审计体系的不完善,很多审计工作尤其是审计对策无法得到政府部门的采纳和施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也让精准扶贫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扶贫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低
由于审计工作介入的时间较晚,目前针对精准扶贫资金进行的审计无论是审计内容还是审计形式都显得不够充分,审计机关和上级管理部门给出的建设性意见十分有限,不论是可操作性还是实际应用价值都处于较低水平,这无法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绩效,且由于扶贫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低,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此外,很多地区对扶贫资金开展的审计工作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审计报告的披露内容、披露时间和披露形式都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核,在得到批准后才可以向社会发布。这样不但让公众无法获知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还会降低审计机关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四)虚报套取现象较为普遍
在部分贫困地区,扶贫资金审计报告与审计结果的时效性较差,因此审计建议和意见得不到认真地对待和履行。事实是,注重扶贫项目的后续管理被认为是激发扶贫效益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精准扶贫项目点多、面广,实施的时间有长有短,加之其中存在监管缺位等情况,使得扶贫项目主管部门难以对扶贫资金进行实时监督,即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会由于项目建设扶助标准较低,出现虚报套现等情况。比如,在部分贫困地区,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与资金的投放,一般是村委会自行确定,然后委托他人进行承包,而不是通过透明的招投标方式进行的,管理工作也是村委会自己的事,由于缺少专业技术部门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使得精准扶贫资金的概算、预算与使用缺乏科学化与标准化,对项目与资金管理的审计由于缺乏专业经验而使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二、大数据背景下精准扶贫审计的策略选择
(一)推进实时大数据联网跟踪审计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审计工具的介入能够让精准扶贫评价部门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扶贫的参与度、扶贫项目的实施以及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开展实时监督与跟踪审计。其间,借助大数据平台能够发现扶贫项目管理与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有效监督,让精准扶贫的实际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此外,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和节约有限的精准扶贫资金,能够在精准扶贫项目建设方面达到预期目标。还能够借助大数据进行精准扶贫资金的异地交叉互审,把重要资料与动态变化进行数据化,可以整合审计力量,提升审计绩效,降低腐败事件的发生。
(二)借助大数据对扶贫资金进行精准监控
借助大数据共享平台,将精准扶贫项目的分布状况、实施进度和资金报账等数据,以工作流形式加以直观呈现,能够实现从扶贫项目申报到检查验收的全过程动态审计。同时,要构建和健全精准扶贫考核激励机制,借助大数据和相关信息让领导干部能够更加高效、合理地配置精准扶贫资金。此外,还能够完成精准扶贫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让审计工作更加透明,确保审计深度、广度都得到提升,实现精准扶贫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三)搭建精准扶贫审计信息平台
建立和健全精准扶贫信息化系统关系到能不能实现精准扶贫投资项目审计的全覆盖,也关系到审计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应借助计算机辅助联网审计等工具和新兴技术,对精准扶贫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审计。其中,借助精准扶贫信息化,能够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及其贫困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借此构建能够涵盖贫困识别信息的精准扶贫数据库,让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更加高效。
(四)落实事前参与立项咨询审计制度
借助大数据和有关技术手段,能够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得到量化识别,让贫困程度得以可视化。扶贫立项之前把审计事前咨询视作立项审核的关键环节和必经程序,以此确保事前咨询审计监管权限得到释放;同时,要提升精准扶贫项目资金投向审计,借助大数据技术保证扶贫资金的投放与扶贫项目的实施更加精准,让精准扶贫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扶贫审计应用
(一)借助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判
XK县审计局借助大数据技术平台,对全县17个乡镇上报上来的贫困户信息以及相关领域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其中,借助SQL语句的查询功能,在上报的贫困户中先后查出有124人在企事业单位内存在参保信息,79人存在房产登记信息,5人是财政统发工资人员。借助数据比对,掌握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把分析结果反馈至相关职能部门,从而及时准确地掌握贫困户家庭信息,全面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能,让精准扶贫资金真正发挥作用。
(二)结合其他审计工具加大审计深度
XK县审计局在精准扶贫审计过程中,把绩效审计和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财政审计等结合在一起,借助大数据平台完成了对精准扶贫项目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然后在多个层面上不断提升审计对象尤其是领导干部对精准扶贫的重视水平与责任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全覆盖,实现了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极大地提升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对正确、客观、科学地制定扶贫决策、精准扶贫范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在多行业进行数据信息采集
XK县审计局在借助大数据平台开展精準扶贫审计时,借助计算机联网数据与专业数据采集工具,在不足30天的时间里共收集整理了全县房产数据32212条,车辆信息892832条,工商信息超过15000条,企业纳税信息6728条,社会保险数据67483条。然后将上述数据统一采集至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借此对精准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对比分析和研判,共筛选出2310个帮扶对象。
(四)对个人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比对
XK县审计局把各项政策规定、扶贫对象及其补贴资金等数据予以集中整合和管理,借助已经搭建起来的大数据平台,对精准扶贫对象的基本信息予以提取。其中,共提取到了70000多条记录,借助计算机分析和比对,完成了对精准扶贫资金使用去向和实际效果的具体审计。此外,该局还审计出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虚假身份信息共计1829条,重复身份证与人员信息349条,与扶贫条件不符或者隐瞒信息的人员329人,违规人员41人,并将上述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反馈到了上级主管部门,为保证精准扶贫资金能够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审计发现,部分行政单位和相关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使得精准扶贫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明显。只有精准扶贫工作得到有效的全覆盖审计监督,精准扶贫才会达到真扶贫、扶真贫的目的。今后,要发现和解决精准扶贫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扶贫项目立项审核机制,完善事后审核评估与激励体系,还应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发挥审计监督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实现精准扶贫的事前立项咨询审计、事中联网跟踪审计与事后绩效评估审计的有机结合,确保精准扶贫审计工作的科学化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