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方法及相关思考

2020-11-06 13:23鞠桐
财经界·中旬刊 2020年9期

鞠桐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种类日益多元、业务数量日益增加,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大。作为保驾护航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制约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效果的因素是什么,内部审计方法如何与时俱进,本文从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效果影响因素及审计方法改进两个方面探讨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影响因素  内部审计方法改进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深入融合,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日益多元、业务数量日益增加,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大,内部审计工作日益复杂。内部审计是银行交易业务和经营管理检查的中心环节,内部审计不仅是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构成,也是银行内部自我监管的重要手段。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内部审计工作的建立和发展,对提高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水平、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监督银行经营内容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各项程序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而内部审计方法落后是制约内部审计效果的主要因素,内部审计方法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有效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效果,提升内部审计的专业化和工作效率,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一、制约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效果的因素

(一)内部审计是否权威和独立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审计主体不同,内部审计相对于外部审计受本单位的制约更大。内部审计的独立与否是影响审计效果的首要因素。内部审计在工作、经济、组织等方面都受到一定制约,导致审计的独立性有所限制。内部审计只有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制约而具有独立性时,审计部門才能发表较为客观、公正和全面的审计意见,充分发现和反馈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银行内部监管制度执行的效果,便于银行整改已有问题,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内部风控水平,防范和化解银行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内部和外部风险。

(二)内部审计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软件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金融领域线上业务发展蓬勃,各类商业银行日益倾向于使用专用金融软件、计算机网络处理各项业务。因此,内部审计方法也应该与银行业务处理方法相适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软件技术对内部审计进行辅助,提升内部审计的准确性和效率,降低内部审计成本,提供更可靠更全面的审计报告。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水平

内部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执行主体,是决定内部审计工作能否实现预期效果的核心,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良好与否关乎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高低和速度快慢。内部审计人员的协作能力、专业水平、人际交流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等因素都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方法改进相关思考

(一)以“风险因素分析法”作为内部审计规划的基础

内部审计人员可利用“风险因素分析法”来规划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建立“风险因素评估模型”,将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经验风险、管理舞弊风险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内部审计人员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对可能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评估,根据风险水平的高低确定审计项目的先后顺序,制定合理的内部审计规划。使用“风险因素分析法”对审计工作进行规划的基本流程为:确定需要进行审计的项目,包括资产负债表、会计账目、订单合同、产品种类、分公司构成等;确定风险因素并评级。风险因素包括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竞争风险、环境风险、法规风险、技术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人员风险等,确定风险因素后利用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使用“风险因素评估矩阵”评估各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确定内部审计先后次序。需要注意的是,风险因素的分析和风险等级评定需要及时根据经济、社会和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

(二)使用计算机辅助内部审计,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速度

适当引入非现场审计,充分利用计算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内审电子平台建设、规范非现场审计、完善内审风险管理规范。强化公用审计信息平台建设,有效利用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及时采集、处理、分析和反馈多种审计信息。优化数据接口设计,实现业务数据接口、财务数据接口与审计数据接口无缝对接,设置数据访问权限,实现审计部门可直接对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的数据进行访问和提取,减少内部审计流程,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实现对风险点的实时监控。有效利用非现场审计手段,减少现场审计时间、降低审计空间约束、节约审计成本并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手工审计方式,将传统审计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使审计方法能够快速适应时代变化。提高银行业务电子化水平,重视银行内部审计资源网络建设,加快建立银行内部审计数据库;采用专用软件对内部审计项目、人员和部门进行综合管理。

(三)重视分析性复核的运用

可借助分析性复核确定审计重点,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分析性复核应贯穿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部程序。在内部审计计划中,分析性复核的财务比率分析和趋势分析有助于更好了解被审计对象的情况,便于发现资料间的异常关系,从而更好确定审计内容、范围和时间;在内部审计实施中,分析性复核是内部审计中获取特殊认证资料的有效手段;在内部审计报告制作中,分析性复核可用于对被审计对象整体情况的最后确认。分析性复核的基本步骤为:设计期望值。内部审计人员应先确认设计期望值所需数据和资料的可靠性,保证期望值与单位会计数据计算口径一致;确定可接受偏差。一般根据审计内容的重要程度、检查保证程度和数据分组数量确定可接受偏差;计算实际值与比较期望值的偏差。通过偏差计算,找出大于期望值与实际值的偏差的数据;调查重大偏差,对分析性复核结果进行评估。若查明造成重大偏差的原因,则原因可直接作为测试结果;如未查明原因,则执行其他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三、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要想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银行业务和提高内控水平,内部审计方法的运用需要随着商业银行经营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持续改进。在具体项目的内审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以保证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啸天.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 2018.

[2]张洁.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方法体系初探[J].区域金融研究, 2006.

[3]张兴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 2012.

[4]殷洪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J].西部金融, 2011.

[5]朱贺.闲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方法[C].审计教授论坛.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