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娟 邓丹
摘要: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发展的一个分期。在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分期中,产生了许多伟大的音乐作品。巴洛克时期歌剧对西方古典主义歌剧有着特殊的影响。
关键词:巴洛克时期 歌剧 古典主义 影响
巴洛克时期音乐是朝着好几个方向同时发展的,乐曲的形式与构造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这一时期,声乐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出现了歌剧、清唱剧及神剧;器乐曲方面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在新兴的乐曲形式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歌剧的出现。1600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上演了现存最古老的歌剧。由于歌剧是一种划时代的艺术,所以史学家将歌剧诞生的这一年定为巴洛克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分界点。这也为维也纳古典音乐风格的形成做好了准备。
一、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发展
“巴洛克”为法语,原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18世纪,巴洛克一词首先被用于指称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一反文艺复兴时期庄重均衡的艺术美感,而是具有“新奇、怪异和不自然”的风格特征,约半个世纪以后才出现在音乐中。巴洛克一词最初具有贬义。现在巴洛克用于藝术中,已经不含贬义,而是特指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
巴洛克艺术在观念和造型上是大胆的,有装饰性的,且气势宏伟、动感强烈、充满活力。此时期威尼斯画派提香等画家的油画以色彩和动态表现火一样的热情,在画面上表现出戏剧性的效果。同样,鲁本斯、伦勃朗、许茨也抓住了新时代生机勃勃的精神,他们的大量作品反映出壮丽激情和戏剧性的力量,受到大众的喜爱,且达到艺术顶峰。荷兰画家鲁本斯创作的风景画,大都有着壮美而透明的光与色,加之画面辽阔,使人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二、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的艺术特点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到高峰的阶段,通常将1750年至19世纪初划归这一时期,包含前古典主义时期和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前古典主义时期经历18世纪二三十年代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至18世纪中叶格鲁克对意大利正歌剧的改革。音乐史上通常会用洛可可风格、华丽风格、情感风格等专门术语来形容该时期的音乐风格。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一时期的音乐继续了前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一些新倾向,并显示出巴洛克风格已经完成转变过程,代之以主调风格为主导的总体特征。其音乐语言精练、质朴,形式结构明晰、匀称,音乐中的矛盾冲突得以加强并深化。此时,地处欧洲中心的城市——维也纳在市民丰富的音乐生活中显示了突出的地位。巿民的趣味和爱好逐渐上升为社会音乐生活的主要导向,不仅促进了歌剧的创作,也适应了市民业余音乐生活的需要。
有关音乐会的报刊评论、音乐史知识论述、乐器演奏技巧及创作理论的书籍大量发行,同样体现了音乐面向更为广泛的听众的趋势。
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是西方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专制王权的时代。封建专制制度从文艺复兴后期开始达到鼎盛。人们所受到的压迫越大,反抗就越强烈,因此,革命斗争不断。中产阶级在与贵族的斗争中积蓄财富和权力,帝国为争霸世界而战争。贫困与奢华、理想与压迫形成了对立的矛盾。科学和文化的发展给新的艺术风格的产生带来了契机。这一时期,艺术领域内的各个门类都在积极寻求自己的发展方向,探索进一步提高自身艺术表现手段的途径。艺术界充满着勃勃生机。西方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一般是指从1600年到1750年,即从歌剧诞生开始,直到巴赫逝世为止。巴洛克音乐强调情感的表现和充满戏剧性的对比,并且非常重视装饰性。对比之前的音乐,其艺术观念与表现手法更为大胆,并且倾向于综合化。
当时音乐家的社会地位低下,无论他们的创作水平如何,不论如何出名,他们大都是奴仆。在宫廷服务的音乐家要按照主人的要求谱写音乐、演奏音乐。在教会服务的音乐家除了为教会谱写音乐、演奏音乐以外.还要教授唱诗班的男孩子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为政府服务的音乐家也要给业余音乐俱乐部以及学校的音乐社团甚至私人家庭、咖啡馆、旅店演奏。当歌剧院出现之后,也为歌剧院服务。
多数音乐家是祖传的艺人或匠人。有的从小在教会唱诗班学习歌唱,有的到音乐家的家里当徒弟学艺,为主人抄写谱子作学费,学成之后要通过艰难的考试才能谋到职位。在佛罗伦萨的沙龙里,有作家、画家和音乐家,还有科学家,他们都是贵族的人文主义者,他们的目的是要恢复古希腊的音乐剧。由于对雅典的悲剧音乐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就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要求来想象它的样式。他们没有恢复名存实亡的古希腊音乐剧,却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思想,这就是必须让音乐加强歌词的感染力,歌词直接展示的思想内容、情感,提示出与之相近的音乐——旋律、和声。这种思想进一步发展,使艺术家认识到,可以将它用在整部戏剧中。这些艺术家终于将他们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流传下来的最早歌剧是《犹丽蒂西》(剧本:里努契尼;作曲:佩里;卡契尼)。它是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玛丽亚的婚礼而作,因此,许多音乐人士认为歌剧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贡献。
同样,作为音高组织基础的调式系统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世纪的教会调式逐渐演变为两种结构的调式——大调式和小调式。它是为适应新的音乐风格而进行的必然变化,即从复调音乐转向主调音乐所必需的清晰明了的和声系统。这样,稳定和弦与不稳定和弦,协和与不协和,中心与倾向中心,再由此扩展到调性关系的层次,成为构成大型曲式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大小调和声的功能。巴洛克的作曲家们很快掌握了和声,而日益增长的和声感觉使他们对不协和的处理更为自由,以此表达感情紧张度的增长以及响应的表现力,例如对某些富有力度表现的词句,作曲家用不谐和音来加强效果。他们已经掌握了用自然和声表现幸福的情感,而用半音和声表现极度的痛苦。应该说,巴洛克音乐经历了全部音乐史中最有意义的变革,它迎来了和声时代的曙光。
不可忽视的是,促成半音和声的物理条件有赖于乐器的改进。由于历史上的律制为自然律,键盘乐器的定音也依赖这一定律,在转向相隔三个升号或三个降号的调时,尚能保持纯正的音高,然而转向更远的调时,音高就越来越不准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将一个八度内的某些高音稍作改变,使十二音各音之间的音差完全一致,这种定律叫“平均律”。这样,作曲家就有了从某调转到任何调上的客观条件。
巴洛克时期产生了许多大音乐家,而最著名的当数亨德尔、巴赫以及蒙特维尔第。亨德尔在今天看来,几乎是“清唱剧”的同义词,由于不受舞台环境的限制,他更充分地发挥音乐的表现力,从而创造了一种宏伟的音乐风格;巴赫则找到了用音乐概括哲理和刻画心理的形式,他将巴洛克音乐推向顶峰,展现了壮丽的对位风格结构;蒙特维尔第作为意大利作曲家最重要的代表,由于他的创造,意大利歌剧走向戏剧化,并使其形式定型。
17世纪末,意大利歌剧的中心转移到那不勒斯。那不勒斯的歌剧创作和演出活动十分频繁,并逐渐形成了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标准形式。这一转变,标志着歌剧走向成熟。此时的歌剧在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或历史传说,在结构形式上多采用三幕结构,幕间常常穿插戏剧性的幕间剧,由快—慢—快三段形式的序曲开场,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宣叙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干念式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另一种为带伴奏的宣叙调,用于表达复杂情感及戏剧性紧张场面。返始咏叹调采用三段形式。标准类型化的咏叹调有三种类型,一为强烈表现情感的激昂型,也称性格咏叹调;二为抒情、哀伤型,也称抒情咏叹调;三为表示愉快的牧歌型和急令式的诙谐型,也称朗诵性咏叹调。
那不勒斯歌劇的代表作曲家是斯卡拉蒂,他共写出了115部歌剧,但完整保留下来的并不多。那不勒斯歌剧乐派使美声唱法得到空前提高,它确定了近代欧洲歌剧的基本格局,成为后来莫扎特、罗西尼意大利式歌剧的先导。
巴洛克音乐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早期(1600—1640)即巴洛克风格的形成期。这种风格发源于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作曲家竭力从文艺复兴的旧体裁中解放出来,寻找并创立了新的更丰富的音乐体裁和表现手段。中期(1640—1690),作曲家开始使用共同的音乐语言、典型的音乐形式和体裁,巴洛克风格逐渐传遍欧洲各国,这是巴洛克风格的定型期。晚期(1690—1750),即巴洛克的鼎盛期。巴洛克风格得以进一步完善,以巴赫和亨德尔为代表的音乐家将百年来的音乐发展推上了辉煌的顶点。到了巴洛克后期,巴洛克风格在法国开始解体,音乐与其他艺术一起发展为强调装饰,崇尚优雅精致、柔弱之美的洛可可风格,这也为维也纳古典音乐风格的形成做好了准备。
三、结语
需要指出的是,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从产生、成长走向成熟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单纯追求演唱技巧与表现形式程式化的倾向。例如,歌剧创作过于程式化,不同剧目相互套用咏叹调的做法;热衷于不顾内容只炫耀美声演唱技巧的做法,甚至盛行雇佣既有男性强有力的肺活量,又有女性柔美明亮声音的歌手。这些都损害了歌剧音乐的独创性,成为导致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走向衰退的主要原因。歌剧发展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推陈出新,如何不断带给观众新的观念和艺术感受。巴洛克歌剧的复兴,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它对古典主义歌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史咏青.意大利早期歌剧的演变与史学反思[J].音乐创作,2011(01):180-182.
[2]李琛.体裁、形式与美声唱法——从意大利歌剧的历史演进谈起[J].音乐创作,2008(04):100-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巴洛克时期歌剧的诞生对西洋歌剧发展的影响”(项目编号:2019A020)。
(作者简介:杨娟娟,女,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声教学与演唱;邓丹彤,女,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西洋歌剧表演)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