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保珠
【摘要】作业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老师作业布置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数学分层作业策略的实施,能有效地兼顾不同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确保缩小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差距,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因此,实施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策略,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策略
学生生长环境的不同以及心理特点的不同,都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进而也就会导致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倘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差异化教学,就会加剧班级内同学数学学习的差距,这样就会给全班数学成绩的统一提高带来难度。因此,老师就应了解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来采取合理的数学分层作业实施策略,确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水平,以此来为老师教学方案的适时调整,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布置分层作业的原则
(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在布置作业之前,老师应展开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调查,观察每个同学的学习习惯,进而再采取分层作业策略,确保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的发挥出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性能。此外,在布置作业时,还应确保标准的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学习特点的不同来展开差异化作业的布置,这样既能促进协调发展,也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以此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学习习慣,确保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隐蔽性
采取分层作业实施策略的主要目的就是缩小差生与优等生之间的差距,实现全班数学成绩的整体提高。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就应注意遵循隐蔽性原则,否则直接采用等级分层的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差等生的学习自信心,甚至会导致其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老师在划分等级时,不应直接的将层次等级告诉给学生,而是采取委婉的方式,确保等级的合理划分。
二、小学数学中实施分层作业的策略
(一)尊重差异化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
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老师对于作业的布置都是进行统一处理,全班学生往往都是共同完成同一份作业,这样作业的布置方式往往只适合成绩中等的学生,帮助其实现知识点的巩固,而对于差等生而言,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而不同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倘若依旧采用传统的布置作业方式,学生只能做同样的作业,这样就会加剧不同学生之间的差距。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出作业布置的效果,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巩固,老师遵循差异化原则,采取分层作业布置策略,确保彰显学生的个性特色。
比如,老师可从数学基础、个性以及学习能力等多个方向来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并根据考察结果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对于基础扎实较为牢固且学习主动性较高的学生,老师就可将其分为第一等级,在布置作业时,可优先布置研究型为主的作业,确保提高其的数学学习能力。而对于数学接受能力稍差但对数学具有较高兴趣的学生,老师可将其分为第二等级,在对其布置作业时,应主要以应用型为主,确保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实现对数学知识点的合理运用。对于数学基础较差且对数学学习没有表现出较高学习兴趣的学生,老师应布置基础的运算题,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因此,分层作业策略的实施,可以充分的发挥出作业布置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发展
在采取分层作业策略时,老师还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根据需求的不同来进行不同难度作业的布置。其中,作业不仅要包含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包括课外知识的拓展,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就应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将作业按照由易到难的等级进行布置,确保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如完成《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老师就可将作业分为如下几个层次:第一,填空题与判断题,实现对基础定义和概念知识的巩固。第二,实践题,加强对知识的应用。第三,实际问题解决题,通过实问题的布置,可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确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结论
不断地在小学高年级中实施作业分层策略,对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以及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首先认识与了解布置分层作业的原则,进而从遵循分类建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以及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发展两个方面来合理的实施作业分层策略,确保展开差异性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阳阳.关于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实施策略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8)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