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牡丹 李少华
摘 要:新中国从成立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70多个年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无不彰显着中国的茁壮成长。山西省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始终跟随着国家的战略发展而积极前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回顾山西7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试对其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思考,同时结合如今存在的问题,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继续推动山西更高质量转型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山西经济发展,历程探析,展望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经济发展的历程总结
(一)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新中国成立之初,山西的经济形势是非常复杂的,在这一时期,由于之前战争的破坏,山西省的生产力严重低下,工农业生产水平也被严重破坏,到了1949年底,工业主要产品钢和煤的产量分别只有1.2万吨和267万吨,农业生产水平平均只有战前的80%左右,生产力水平是很低的,同时在1949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仅为847万元,人均收入只有0.66元[1]。随着我国提出将农业国变为工业强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在1949年的山西省委第一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确定了恢复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任务,必须全力增产粮食,进行土地改革和和互助合作运动,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这时为了将山西农业省变为工业省,山西开始集中力量开展大规模的工业方面的建设,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发展。建国以来的三年来山西不仅顺利恢复了国民经济,同时为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从1953年开始到1957年,山西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也开启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阶段。
(二)山西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7-1965)
1958-1959年全国发生了“大跃进”运动,导致山西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都处于失调的状况。山西省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农村经济陷入混乱,工业实行的是“以钢为纲”的方针,造成了许多浪费。面对这种困境,中央实行了八字方针,而山西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量减少损失,例如缩小人民公社的规模,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鼓励开垦荒地等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1962年后两三年,经济明显有了恢复。这段时期在本省建设了一批中型的骨干企业,炼铁、炼钢、煤炭、化学肥料和水泥等都有所增长,很多农业基础设施至今还发挥着作用。
(1)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文化大革命虽属于政治运动,但它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致使经济和社会产生倒退。山西属于重灾区,全省的工农业秩序受到了影响,十年间,工业产值大约损失了137亿元,山西工业处在一个徘徊期。在1970年以后山西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当年全省农业生产开始缓慢回升,农业总产值达到了20.7亿元,相对于1966年增长了6.1%,到了197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0.69亿公斤,比1965年增长39.76%,农村机械化取得了很多进步[2]。
(2)两年经济徘徊期(1976-1978)
这段期间,国家开始针对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进行了整顿,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方针,但很多都体现了左的思想,在产业结构方面看重的是重工业,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更加失衡。山西在1977年召开的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农业学大寨和工业学大庆,农业方面重点建设水利和机械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在工业方面、交通、邮电和通信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在这两年间,虽然经济还在旧的路上发展着,但新的道路也正在铺设。
(3)改革开放起步期(1979-199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西制定了能源重化工基地战略。从1980年到1992年之间,国家大约十分之一的重大工程都放在了山西,山西同样将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的60%都投入到了能源工业,化工、建材、冶金和机械制造相关部门。到1992年,山西已经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和焦炭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成为了全国的重型能源基地。在这几年间山西也调整过产业结构,但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发生了不符合实际的状况,仍然偏向于发展能源工业,忽略了轻工业的发展,所以导致了经济经历了一个先高后低的趋势。
(4)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1992-2002)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使得全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热潮,中共山西省委在全省组织了一场关于经济上新台阶的大讨论,提出了把单一的产业结构变为多元的产业结构为主的十二大战略性系列工程。在1993年实施的意见中指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建设山西商品能源重化工基地,这个意见有利于发挥山西的比较优势,同时与全国的利益也是相匹配的。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是很滿意,在1997年的煤炭产量仍占到全行业的主要部分。1999年山西省委在运城召开会议,决心要进行结构调整的新思路,随后出台了“1311”规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
(5)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期(2002-2012)
2002年山西省委在经济结构调整当中,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2003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山西省最重要的接续产业,在2004年提出将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作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在2008年将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服务业列为“四大攻坚”战略任务的突破口,这些都表明了山西省的旅游业将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发挥它的作用。在省委领导下,山西省的旅游业欣欣向荣,保持了很好的发展势头,旅游产品日益增多,规模也在逐渐增大,逐渐发展成为山西的支柱性产业。
(6)2012年至今
以转型综改区建设为统领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山西走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不断推动经济由疲转兴。自从国家批准山西省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试验区以来,山西紧紧围绕改革资源型经济这个主题,解放思想,处理好转型和发展改革的关系,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关于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也已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也已初步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很多企业在世界500强里占有了一席之地。
二、山西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山西经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有了很大的发展,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转型发展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但是在转型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有些体制机制的运行仍存在问题,实体经济的发展也需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偶然的,仍然是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上和对外开放水平上等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唯有大力推行能源体制的变革,构建新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发展,积极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提升开放的水平,为山西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才能更长久的走下去。
三、新时代山西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我省经济发展拥有很多有利的条件,我们应当抓住这些机会,保持战略定力,打赢这场攻坚之战。
首先,从大的宏观背景来说,爆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结构性问题,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掀开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序幕,这也逼紧了我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未来只有不断的改革开放,中国才不会固步自封和僵化体制,中国积极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所有这些都将为山西的转型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
其次,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与沿线国家加大合作,互利共赢,为山西与沿线国家加强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国家提出很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长江經济带、全国经济最活跃的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这些都为山西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最后,内部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中央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且与该地方政府的主动性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创新行为。山西省委省政府积极出台各项政策响应国家号召,坚定不移的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的趋利避害,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和完善,客观认真分析目前山西面临的形势和积极部署各项经济工作和任务,坚定的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推动改革全面发展。
四、展望山西经济的未来
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大省和五大综合能源基地之一,山西省正承担着一个重要的使命,为全国的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走出一条示范路。山西要通过综合改革试点,努力在提高能源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扩大能源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以此来推动山西的转型发展,这对于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如果一直朝着不断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能源革命深入发展、不断的扩大对外开放以及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奋斗,山西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会更充足。
山西要积极的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山西更是抓住了这个百年难遇的机会,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不断的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和增强国际影响力,这为发展转型拓出一片新天地。山西的多元优势要积极的利用起来,为此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很多措施,解放思想,助理山西企业走出去,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和优势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等。近年来山西经济稳中向好,虽然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只要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定会书写一份完美的答卷。
参考文献
[1]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山西历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8页.
[2] 高春平,杨茂林:建国六十年山西若干重大成就与思考[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