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需求的高校共青团服务机制建设路径探析

2020-11-06 02:49刘源源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6期
关键词:服务机制高校共青团需求

摘 要: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党和国家开展青年工作的重要堡垒,应积极回应大学生需求,全方位服务其成长成才。在社会转型期,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在学业、就业、心理、经济、政治参与等多个维度产生了变化。高校基层团组织应及时更新工作理念,构建基于大学生需求的共青团服务机制,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转变作风,提升存在感和效能感;因势而新,改变滞后被动的思政引领方式;不忘初心,回归政治社会化原始功能定位;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构建服务工作新格局。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服务机制;大学生;需求

高校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接班人的重要职责,进入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诉求明显增强,高校共青团也面临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现实问题。由于当前社会在为青年发展提供的服务体系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复杂的环境给青年价值观带来冲击,而引导、教育、服务青年的社会机构没能紧跟变化节奏,在功能定位上发生了一定偏差,导致青年日益增长的需求无法得到实际满足。

因此,有必要从需求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共青团服务机制,合理满足青年的需求,激发青年的潜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研究抽取了590名洛阳本地高校青年大学生,通过问卷形式对其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青年大学生个体需求状况,个体对所在团组织工作的满意度,共青团存在感和吸引力,青年大学生对共青团工作的个性化期待。在调研数据整理及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高校共青团如何建立更加高效的青年服务机制提出系统的对策建议。

一、需求导向: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组织转变

(一)以青年为本,更新服务理念

共青团是青年人自己的组织,重视青年的利益,为青年需求服务是理所应当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曾多次强调,团的干部必须心系青年、心向青年,积极为广大青少年实现梦想提供服务,代表和维护青少年普遍性利益诉求。因此,共青团组织要切实以青年群体的需求为导向来开展工作,更新服务理念,充分尊重每一位青年的特点,激发其内生动力,为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提供全面的保障。

(二)协同联动,构建全程多维的服务机制

青年的利益需求是多维度的,共青团组织应依托自身思想、组织、队伍的三重优势,充分发挥桥梁枢纽作用,协同联动社会各界,为学生提供学业、就业、社交、心理、经济、政治参与等各方面的资源与服务。例如,在就业创业服务方面,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可以联合就业指导中心为新生举办生涯启迪讲座,生涯规划大赛等,告诉同学们怎样认知自己和了解社会。然后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采访校友,了解校友的职业发展状况,到了高年级可以联合企业为学生提供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一线实习岗位,如工科的生产实习等。

在社会实践方面,可以深化“三下乡”、“青马工程”等经典团学项目,同时吸融合新思想、新方法,开展与学生实际需求贴近的各类培训、讲座、竞赛、实践,营造好学乐学的校园文化氛围。目前,我校注册在案的学生社团类组织有近100个,相较于其他同类高校并不算多,校团委应大力扶持那些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益的团体,同时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开展覆盖范围更大、影响力更强的团学活动,如我校坚持开展的智者之声、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都是非常好的工作举措,使各界力量成为彼此良性的补充,形成合力,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认为团委办的活动“接地气”、“很受用”,其积极性和参与度自然会大幅提高。

二、转变作风:提升存在感和效能感

(一)避免过度行政化和官僚化,低姿态融入青年群体

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所在基层团组织及其开展的工作缺乏应有了解,共青团组织存在感不足,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活动形式化”、“办事官僚化”也数次出现在开放题的结果反馈中,这提示我们学生眼中确实是存有对团组织的一些負面印象,亟待重新审视和调整二者之间的沟通互动模式。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有共青团员8124.6万名,其中学生团员5795.1万名,共有基层团组织357.9万个。相较于往年,团员队伍规模有所下降。在严把入口关、确保团员队伍质量的政策影响下,各级团组织如何保持对如此众多青年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是群团组织改革必须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共青团可以尝试建立相对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注重与青年互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互动模式、方向、话语三个向度改革转型。

(二)注重自身形象宣传打造,缩小印象偏差

高校共青团的很多活动是从高层级到低层级的命令式部署,最终是由学生干部落实并组织实施的,在信息的理解上可能会因为层层传递而出现偏差,且基层学生团干部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缺乏创新能力或感召能力的团干常常会采取生硬的措施强制要求学生参与活动。这样的活动过程在占用了学生时间的同时,却无法为其带来实际的价值意义,因此导致学生对共青团的印象大打折扣,甚至产生一些抵触情绪,认为班团组织就是“没有感情的”命令传达机器,这也是本次调研中很多学生在问卷结果中反馈出来的一大问题。

对比高校基层团务工作者们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其精心设计的活动、努力争取来的资源,被学生如此误解,实在令人惋惜。这也提醒我们,不仅要埋头苦干,还要学会巧干,学会给自己多加“感情分”。团务工作者不能只坐在办公大楼里充当一个命令的传达者,还要深入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寝室等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景,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和迫切需求。此外,还要学会宣传打造自己的形象,如共青团中央在B站用户中被昵称为亲切可爱的“团团”,且在2019年成为涨粉速度最快的UP主之一。如果不是长期坚持以青年需求为导向,想其所想,行其所愿,“团团”也不可能真正地成为青年群体的“代言人”,被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可,并主动接受、传播共青团发布的正能量。

三、因势而新:改变滞后被动的思政引领方式

(一)抓住新生代大学生认知特点,适应新型话语方式

近年来,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使青年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辅导员、团干部对班级的事务管理及命令传达,还是学生之间关于学习、工作、生活的大量交流,都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的。根据笔者长期在学生的微信、QQ等群聊和空间中的观察,学生的语言具有活泼、简短、情绪化、强互动性等特点,但是传统行政组织的官方语言却常常是命令、说教、生硬的,并不符合青年人的话语特点,这使得共青团无法真正走进青年人内心,融入青年群体的语境。

(二)依托新媒体丰富思政引领方式,占领网络新阵地

从本次调研来看,学生对时政热点极为关心,“了解国内外大事”甚至成了他们提及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与高中时期较为封闭的状态相比,大学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更多,对新媒体的接受度也非常高,基层团组织应把握住这一点,畅通政治互动参与渠道,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其成长为博闻广见而又清醒理智的新青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共青团可以善用、巧用新媒体,通过声音、影像的有机结合提高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培养一支能说会写的网络思想政治传播员队伍,在微信、微博、貼吧、网站等公众平台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一些消极的思想或突发事件及时作出回应,筑牢青年的思想防线。此外,共青团还可以从内容、载体等方面创新传统工作模式,如利用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同步各类校园活动的动态,建立聊天评论交流机制,向学生推送时事政治、热点新闻,开通线上心理、生活、情感咨询功能等等,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亦师亦友的“团团”一直都守护在自己的身边。

四、不忘初心:回归政治社会化原始功能定位

(一)直面挑战,走出娱乐化形式化的困境

高校是共青团开展工作的重要工作阵地,青年在大学阶段三观趋于定型,而基层团组织要承担起联系和服务青年,引导其政治参与和成长。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工作空间受到了来自社团活动、班级日常事务活动和党支部活动的三重挤压,逐步被边缘化、形式化,甚至在某些学生眼中成了一个“搞活动”的组织,在活动内容上死板的依靠上级命令指挥,在活动形式上不懂得创新,导致团课成了“无聊的形式”,或者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刻意迎合某些庸俗、浅薄的娱乐化倾向,离团组织最初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定位越来越远。

(二)重塑功能,回归政治社会化的初心

受西方社会的一些不良思潮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出现价值观混乱和功利主义的行为,甚至可能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所利用,这提醒我们,高校团组织亟需实现工作制度改革和内容创新,以“党建带团建”为方向,设计完整科学的“三会一课”体系,构建平等民主的有机政治生活共同体,使团组织成为青年交流参与的政治互动平台;严格团组织入党推优程序,使之成为扩大共青团组织优势的重要抓手,将学生紧紧地团结在自己周围;此外,党组织也要给予团组织足够的政治支持,培育一批有先进思想和专业水平的基层团干部队伍,由内而外地推动团组织工作改革。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青少年工作愈加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更加明确具体的指导方针,共青团作为全面深化社会改革的组成部分和全团工作的重心所在,必须尽快优化自身的系统性服务供给机制,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否则就会在滞后、被动的状态中逐步失去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和掌控力。只有深入把握当代青年群体的特点,重视青年利益需求,汲取新的管理和服务理念,牢牢把握新时期带给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遇,从职能定位、组织机构、工作模式等维度不断更新,才能更有效地在服务青年的过程中帮助青年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纪凯.基于服务需求分析的共青团组织促进青年创业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9.

[2] 杨凡健.高校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团的工作困境与思考[J].智库时代,2019(25).

[3] 郑敏,史晓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工作调查报告[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4).

[4] 刘庆庆,何燕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青年需求的高校共青团回应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06).

作者简介:刘源源(1990- ),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服务机制高校共青团需求
做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