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家梅
【摘要】“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小学美术既要巧用“互联网”,通过“巧”促创意解读、促个性绘画、促创意表达,还要杜绝滥用“互联网+”,巧妙把握其出场的时机、路径和方式,以此为创意美术营造最合适的场域,以此让孩子们个性理解、创意绘画、创新实践,打造摇曳生姿的美术新时空。
【关键词】互联网+创意美术个性理解巧妙运用
一、巧用:借助“互联网+”进行个性理解,让创意理解名家作品
大画家梵高对于孩子们来说,也许是高山仰止、光焰万丈,欣赏他,走近他,似乎有点“高处不胜寒”。别说《向日葵》,就是《星夜》也足够师生“蹙眉、惊喜、深思、惊诧和痴迷”了:涡旋状的、沸腾的夜空和棱角分明的、宁静的、祥和的小镇,黄色和黑色的色彩,小镇上短线与夜空中长线的线条……这一切相互渲染、衬托,对比,既亲近又遥远,诸多意象都表达出作者复杂的心情:迷茫、纠结、挣扎、不甘、奋进……梵高可真了不起,把这么复杂的心藏得这么深,但还是被陈永萍老师发现了。
“爱其画”才能“亲其人”。陈老师在《星夜》的鉴赏教学中,她放下梵高的伟大,放下梵高的神秘,选择梵高的“失意和悲伤”,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展示梵高的“前世今生”,或图片、或故事、或对话等都显示在大屏幕上,尽可能深挖那些细微但意蕴十足的生活细节,使梵高由一个“熊熊燃烧的烈火”般的斗士形象,变成了一个温情、有点绝望,但还心怀希望的小人物,一个在压抑之后肆無忌惮地放任和表达的人。从这样的小角度切入,终于使陈老师的孩子们不再对梵高先生敬而远之,望而生畏。
陈老师在上完《巨匠的童心》之后的教学反思中有这样的句子:“利用‘互联网+就是好啊,因为可以深入到画家的更幽微、更日常、更平方的细节中。只有深入画家心灵的秘境,深入了解作品诞生的隐秘的背景,才能找到合适的教学切口……梵高三次夭折的恋爱经历、唯一一次卖掉油画《红色葡萄园》的无奈、贫困潦倒的一生……这是怎样的一种相遇相知啊!”这岂止只是师生生命在场?同时在场的还有画家的生命——课堂散发着梵高先生的生命热度。
陈永萍老师的成功就在于成功利用“互联网+”,“从画面的现象进入到画家的内心世界”,在梵高与孩子之间“寻找生命的共通点”,使梵高成为儿童“方期拾瑶草”的伴侣。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古来圣贤都能在课堂的当下与师生心灵达到相遇相知。他们也可能一次次“坐在课堂里,沉思着侧首看着……”却又一次次失望离去,留下深深的感慨。
二、出场:把握“互联网+”介入课堂时机,让创意美术成为可能
然而,并非“互联网+”的“+”具有无限可能,我们就可以毫无节制地去滥用。何时介入、如何高效、怎样取舍等,包含着沉甸甸的学问和艺术。这个“+”究竟打开了通往创意美术的窗户,还是阻碍了孩子们创新意识的萌生?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中国龙》是唤醒孩子们思维力、想象力和爱国心的典范教材。某教师在执教中,有如下设计:(1)课件出示四条龙:“升龙、降龙、行龙和盘龙”,讨论比较一下,这四条龙的动态有什么不同?(2)出示工艺美术饰品中龙的形象,想一想在古代什么人才可以使用它?(3)课件展示:仔细观察,你在中国建筑的哪些地方发现了龙的形象?你知道有关它的传说吗?(4)课件出示书法作品中的“龙”字,告诉学生这都是书法艺术家们用书法作品表达对龙的喜爱。(5)视频出示“赛龙舟”镜头,并思考:你在哪些传统节日中见过龙的形象呢?
短短一节课,安排了这么多“龙”的内容和图片,不仅有秦汉之龙,也有明清之龙;不仅有图片“登台亮相”,也有视频“横空出世”,但是偏偏没有孩子们自己画出的“龙”。这样的课把“互联网+”用到了无所不及,但像花瓶,精巧炫目,但却易碎。
重新梳理湘教版四年级美术教材中的《中国龙》,不难发现,利用纸盒、纸杯、彩纸等材料,和同学们合作制作一条“龙”是本课的重点。既然如此,教师应该抛开所谓的商周、秦汉、唐宋、明清时期之“龙”的临摹,也许孩子们才能书画属于自己的“真龙”。如果教师缺乏自己的“独特感悟”,缺乏对书画作品有效的品味、鉴赏和推敲,无法在对话中进行深层次的浸润、交互与印证,我们又能如何发现画面中隐秘的意义,又如何打开画家心灵的秘境,文本的多重意蕴又如何得以充分地揭示?
所以,在美术鉴赏或创作中,很有必要调整“互联网+”的出场顺序,很有必要掩盖经典名画的魅力,很有必要对眼花缭乱的范画按下“删除键”,很有必要“清空”头脑中那些僵化的思维定势,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多元的环境。尽可能地少一些范画的束缚,少一些“名家”的框定,少一些“互联网+”的滥用,擦亮属于自我发现和审美的天眼,才是教师的责任和智慧所在。
参考文献:
[1]钱初熹.与大数据时代同行的美术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6.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基于“互联网+”的小学创意美术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619)。